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fgd
2021年3月上总第425期
交流探讨
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且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改变区域环境与地貌,对于生物多样性 ——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为例
何兴
(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广州 510730)
[摘要]城区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它不仅是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关键。本文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的规划建设为例,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对该城区的
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行了评估,根据建设情况总结出三条特举措:建立水陆生态廊道、打造100%海绵城市、实现雨洪蓄调。总体上从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中的城区为尺度,对未来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案例参考。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城市规划;生态城区;措施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South Starting Area of China-Singapore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He Xing
(China-Singapore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fice construction Branch. Guangzhou
510730)
Abstract :Urban biodiversity is the basis of urban ecosystem balance, which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search, but also the key to urban plan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starting area of Sino-Singapore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as an example, evaluates the biodiversity level of this urban area through a lot of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a
邮购目录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ree characteristic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establishing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of land and water, building 100% sponge city, and realizing storm-flood storage and regulation. On the wh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and spatial layout, this paper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and cas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urba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in China by taking urban areas as the scale.Keywords :Biodiversity; Urban planning; Eco-city; Measure
而言,既有使之减少的负面作用,同时也有促进多样性的积极作用[1]。虽然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中,人类活动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仍存在很多人为或非人为的“绿
DOI: 10.16116/jki.jskj.2021.05.022
总第425期
建设科技
交流探讨
空间”,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2,3]。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城市建设规模,包含从小型村镇或城区到大型一线城市,而该领域普遍认同,无论尺度或大或小,研究方法都是通用的[4,5],但是,如果生态系统和多样性特征在不同尺度的城区中具有不同的机理,那么对不同尺度区域采用同一种规划建设方案就会带来严重问题,从而无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就是典型的新建生态城区,面积共6.274平方公里,不同于面积巨大的既有城市,从生态学角度考虑,城区尺度的缩小,带来了研究方法上的不同,物种落分布等一系列生态学特征均不符合城市建设的大尺度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是新建城区,不存在老旧城区的改造问题,所以在规划建设方面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来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各方面因素。在经历了创建期(2008-2010)和准备期(2011-2019)之后,该区正处在绿生态建设的加速发力期(2020-
2025),需要对现有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健全、完善的指标体系和专项规划,发挥现有基础优势,在实现自身生态目标的同时,发挥南起步区的示范作用,带动知识城其它片区绿生态工作的有序开展。
1 城市生物多样性理论基础
图1 城市生物多样性机理模型
Figure 1 mechanism model of urban biodiversity
为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最大程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首先明确环境改变、人类活动以及社会文化经济条件是如何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从而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制定出不同的规划方案,以满足不同规
模城区的绿生态发展需求。城市生物多样性共有以下
4项主要影响因素:全球性因素、人为生物因素、人为非生物因素、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图1清晰地展示出了这4项因素是如何通过影响生态和生物进化过程,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地变化。
1.1 人为生物因素
城市建设会不可避免地减少生物栖息地面积,并使原本较大的面积被分割为了相互隔离的小区域。这就造成了生物繁殖活动的空间局限性,使得单个区域的基因多样性降低并增大了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随机性。
1.2 人为非生物因素
城市区域与自然区域具有显著差别,体现为明显的环境污染、较高的建筑密度以及由于热岛效应产生的城区温升。建筑与道路建设限制了生物的活动范围,也会造成大量生物的直接死亡,同时城市微气候的改变给很多物种带来了不利影响。
1.3 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
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经济水平对生态和生物进化过程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收入地区往往生态环境优良,具有非常高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这是由于社会财富和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
2 研究区域概况
图2 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规划图
Figure 2 the planning of the South start area of new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规划结构为“一心一湖两轴多组团”,如图2所示。“一心”为位于九龙大道以西的南起步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行政中心、金融商业
2021 No.05何 兴: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研究交流探讨
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一湖”是指位于南起步区行政中心西面,结合现有水塘扩大水面形成的凤凰湖;
“两轴”指贯穿南北的九龙大道功能发展轴和西部主干道功能拓展轴;“多组团”是指位于核心区周边的多个城市功能组团。
2.1 地形与地貌
南起步区地处帽峰山、福和山、油麻山、凤凰河、平岗河等山环水绕的自然资源空间格局内。南起步区内地形以丘陵台地为主,高程在38~93 m之间,坡度在25%以下的用地面积约占80%,西侧地势平坦,其余部分地势起伏,制高点位于中部,高程为93.5 m。
按照“500米见园”的建设目标进行公园绿地布局,规划结合凤凰湖及周边湿地,在各社区公共中心布置集中社区公园,沿水系布置带状绿地串连综合公园,形成高品质的城区地貌,如图3所示。
图3 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绿地规划
Fig. 3 the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the South start area of
new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2.2 水文水系
南起步区内水网密布,河流与水塘穿插其中,总面积共971600 m2,占起步区总面积的12.08%,其中水域主要为农业灌溉渠与鱼塘。南起步区内存在大面积湿地,对这部分湿地进行保护的主要方式是在周边建设湿地公园,即区域内的凤凰湖湿地公园。
2.3 生物多样性
南起步区海洋性气候显著,温和潮湿、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非常适宜动植物生长。动物类以鱼类、甲壳、贝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类居多,植物以各类树、竹、花草、藻类品种居多,另外水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其中热带、亚热带和温热带植被220余种。动物以鸟类和鱼类为主,共有鸟类20余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省级保护鸟类14种;鱼类100余种,河口鱼类较多,水道廊道鱼类主要为纯淡水鱼。
2.4 存在的问题
本文根据现有规划资料和城区已建成情况,采用现场调研的方法,对南起步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分析。经过大量的现场和文献调研,南起步区存在以下生态问题:(1)植被丰富程度欠缺。规划范围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相对简单,现状植被覆盖度良好,结构中等,植物量较差,生物量欠缺,陆生生态环境质量中等。建成区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不高。(2)生物栖息地保护不到位。南起步区目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可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间接造成生态栖息地的破
坏,从而导致物种的死亡以及被迫的迁移,从而不利于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3 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措施
3.1 城区规划原则
表1 不同生态环境管制分区
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低碳城市的营造,尊重既有的生态脉络,保留主要水系、湿地等蓝绿基底;构建两条各约500 m宽的生态廊道,联系两侧山体,可作为生物迁徙通道,保护区内生物的多样性。总体上,南起步区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制,根据区域特主要分为:生态环境管制区、生产环境管制区以及生活环境管制区,如表1所示。
3.2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3.2.1 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
在避免外来物种风险的前提下,针对本地植物资源
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问题,建议在城市植物种植上尽可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
总第425期
建设科技
临沂史晓东
交流探讨
能使用黄埔区本地植物,黄埔区植被丰富,主要分布在原萝岗区域,南起步区可重点采用以下4类本土植物:本地马尾松、马占相思、美叶桉、黎蒴与芒萁、芒草植物落;低丘坡麓荔枝、柑橙、乌榄、板栗、华南毛蕨、芒植物落;平原水稻、蔬菜、花卉、荔枝、柑橙植物落;木麻黄、大叶榕、高山榕、美叶桉、芒果等行道树植物落。
3.2.2 保护城区生态栖息地(1)河流生物栖息地保护
人类活动对河流栖息地会造成破坏,主要表现为阻隔和侵占、地形地貌改变、水文情势改变、水质改变、施工噪音和不规则作业、捕捞和物理伤害等。为保证河流生物栖息地不被破坏,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8663部队张扣扣
1)修复已受损的河流栖息地。河流生物栖息地研究和保护,应结合相关交叉学科,从微观和宏观着手,汲取国内外河流栖息地评估的成熟技术与经验,在深入了解河流栖息地组成因子及其响应机理基础上,宏观统筹,开展长期、科学评估,将形成的方法体系应用于宏观流域,并加以改进。2)建立跨地域的生态破坏防治管理体系。河流生物栖息地是流域生物食物链及能量的载体,是流域内具有连
通性、循环性的整体。由于河流不同流域可能归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统筹开展,想要修复并保护南起步区内的河流生物栖息地,首先要积极配合所在流域的河流环境保护政策,构建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2)湿地生物栖息地保护。南起步区的凤凰湖湿地公园在规划中应严格依照遵循场地、系统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协调建设、大众参与这六项原则,在遵循城市湿地环境特质和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以生态效益最大化为重点,合理利用城市湿地的各种资源,充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发挥大众参与性。
(3)城市绿地生物栖息地保护
大力开发本地野生乡土植物,创造地域性景观。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应本着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本地乡土树种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已有乡土种的同时,加强对野生乡土观赏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不断驯化出适合于园林绿化的乡土树种。
(4)合理构建自然植物落。南起步区在城市绿地自然植物落的建设中,可选择以高大造林树种为主,便于城市绿肺的营造,同时建设以岭南乡土植物景观为
特的植物落。极具地域性特的景观落,因适应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生态功能稳定,有利于城市绿地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4 结论
本文针对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生态环境现状,运用城市生物多样性理论,基于当地环境条件,提出了生态环境分区管制规划原则,同时建议城区建设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并且大力保护城区生态栖息地,从而实现保护和丰富城区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具体而言,知识城南起步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方面的有效措施及特之处总结如下:
(1)建立水、陆生态廊道。为降低栖息地分割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知识城遵循生态优先、保障连通、突出特、以人为本、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生态廊道。知识城中部陆地生态廊道位于南起步区北侧,东西分别连通两侧城市绿肺,方便生物自由迁徙;另有水系廊道联通凤凰湖和北侧九龙湖是水系循环重要通道。
(2)打造100%海绵城市。知识城范围内全部居住小区、企业、市政道路、绿化景观项目,均全面落实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建设100%管控。知识城规划建设区年径流控制率设定为75%,此标准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在城市尺度上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海绵城市。
(3)实现雨洪蓄调。通过凤凰湖雨洪蓄调区建设,利用南起步区地势低洼的特点,将水网系统汇聚于此,打造中心湖的开阔水面,使防洪工程同生态功能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凤凰湖周边区域多层次的
自然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温绍启.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对周边城区环境影响建
模分析. 科技通报,2019,35(12):175-178+184.
[2] 黄柳菁,王齐,林丽丽. 城市化背景下公园木本植
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44(6)
:1052-1059.
[3] 史成琳. 东营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
surfer8.0
山东农业大学,2020.
[4] 俞孔坚,李迪华,段铁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
规划途径[J].生物多样性,1998,(03):45-52.
[5] 曹兴兴.广州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D].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