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2021.01
2021年第1期钠长石
王 超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黔南 558000)
摘 要 当前,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为更好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海绵城市建设逐步成为现代 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方式。但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试点城市规划出现了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统一性比较缺乏的问题,为更有效的解决存在问题,保障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全面实施,需要将韧性城市思维引入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将韧性城市思维运用到各个维度,以求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水资源流失、保障水生态安全、完善水系统的能力。本文根据目前国际较先进的韧性城市理念,进行海绵城市规划的进一步探究,以期为试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changes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water resources,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way of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Bu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ponge City, there is a lack of integrity, systematicness and unity in the relevant pilot city planning. in order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more effectively and ensur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ong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 Resilient City thinking into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apply the Resilient City thinking to all dimensions i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ity's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los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 the w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improve the water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dvanced concept of Resilient City,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Sponge City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ilot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Resilient City,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water resources
二、理论基础
1.韧性城市
追本溯源,“韧性城市”理论最早来自于物理学的韧性(Resilience)概念,由著名生态学家Holling 最早提
出,随后逐步成为气候灾害、机械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研究热点。当然,在面对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时,“韧性城市”也成为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对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层面的阐述,从最早的城市生态层面的修复到和城市基础设施层面相结合的工程韧性,再到社会经济层面的韧性,学术研究层面的视野和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和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韧性城市”目标,是指在自然灾害干扰下能够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保存水资源,保持水生态安全,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韧性城市理念在国内外的实践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有相关韧性城市的研究
一、引言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于2014年11月发布,之后的两年,国家先后公布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共计30个,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根据相关报道,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城市仍然在每年的雨季陷入“城市看海”、“水系统瘫痪”等窘境,这说明我国海绵城市在建设规划上依然存在某种不足。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等各种城市水问题时具备一定的抵抗和修复能力,这恰恰符合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是韧性城市思维的重要部分,因此将韧性城市思维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视
角和新的任务,可以不断扩大和优化“海绵”理念。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梳理,以韧性城市思维为指针,以国内试点城市为研究对象,提出海绵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实践成果,主要包括:美国的《一个更强大、更有韧性的纽约》以气候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纽约安全的例如: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因素,提出了海岸线防护、建筑设施、经济修复、社区灾害预警与防护、生态恢复等一系列详尽的举措,并提出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英国的《管理风险和增强韧性》中提到要对城市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判,对灾害的影响程度进行预估并采取有效的应对保障措施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具体步骤包括:首先要明确潜在的灾害因素,第二步要设立城市韧性目标,第三步要开展具体的项目,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要做到定期评估和更新项目;日本的《强韧化国土计划》从公民生命安全、国家及社会重要功能、国民财产、恢复能力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具体措施。
在我国,2012年,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年度论坛主题为弹性城市,这是国内首次关于韧性城市理论的交流研讨。随后,仇保兴在中国城市发展和规划大会上指出城市多样性有益于实现城市的“韧性”;第7届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年会的会议以“创建中国韧性城市:规划与科学”为主题。之后,国内学术界也逐步开始探究韧性城市理论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总之,国内的韧性城市理论研究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虽起步较晚,却逐渐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
3.海绵城市理论
学术界用“海绵”来比喻自然系统对于洪涝的调节能力。在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气候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雨量大时能够对雨水采取“吸、蓄、渗、滤”等措施,自然界缺水时,能够对蓄存的水量进行合理的“释放”。“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弹性城市、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资源管理,核心建设目标是根据相关建设标准,结合具体建设技术完成水生态基础设施。
在国外,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以下简称LID)得以实现,因此,国外关于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有关LID建设中。学者们普遍认为LID 是一种创新的雨洪管理方法,是从微观生态工程技术的视角构建起来的基于生态的雨洪管理理论与方法,并逐步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融合。国外对LID的技术构成、场地规划设计、设计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及目标与韧性城市的理念极为融洽,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引入韧性城市思维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以全新的研究视角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建设规划途径,以有效解决当前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三、韧性城市理论下的海绵城市建设
1.目的分析
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其目的在于希望城市水系统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吸、蓄、渗、滤、排”的功能,当雨量较大时,对多余的雨水在去除面源污染后,进行有效“存储”;在城市缺水时,进行有效“释放”,从而强化城市应对强降雨、台风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韧性城市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在外来压力条件下系统的自我恢复且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由此可见,韧性城市理论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目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由于在我国现有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过分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忽略了对设施有效性的研究,所以,及时引入韧性城市思维是对这一问题的合理完善。
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引入韧性城市思维,不仅能够提高对城市水系统多层面脆弱性的识别能力,还能够对城市水系统建设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及完善性,最终实现提高海绵城市的水系统设施在应对强降雨、台风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灾害时的自身修复能力、水资源保护能力、水生态安全保持能力的目标。
2.作用分析
将韧性城市理论引入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能够为现阶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思维,从而更有效的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更长远的,不仅可以提升海绵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应对强降雨、台风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能力,还可以进一
步完善自然调蓄水体、大型调蓄设施以及行泄通道等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水系统与相关子系统规划的协同性、整体
89
2021.01 /
2021年第1期质量风险管理
性和合理性。
四、韧性城市理论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运用
1.生态韧性方面南海区渔政局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气候的急剧变化意味着城市需要具备可应对未来发生的不可抗灾害的能力。在海绵城市规划中引入韧性城市理论,需要在研判城市流域以及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对城市水系统的基质、斑块以及廊道等本地生态环境中潜在的脆弱性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水系统以及绿地的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环境的生态韧性,以提升城市在暴雨过后应对大量积水,避免城市系统功能瘫痪等问题,保障城市水系统的安全。
2.工程韧性方面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绿设施”与原有市政管网“灰基础建筑”的协同性,一方面要做到降低工程建设对区域水文地质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从多个维度层面使城市的工程韧性得到提高,多管齐下,使低影响开发设施和灰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同步提高并发挥作用,使低影响开发设施与市政管网系统协同保障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修复能力。同时为避免建设项目碎片化,需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指标进行分解细化,针对用地性质及用地状态,设计可推广、可持续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以此对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发挥有效管控作用。
3.经济韧性方面
kh560试点城市的建设经验表明,低影响开发设施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专项拨付只是一方面,必须在现有的PPP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特点,在确保收益合理回报的基础上,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绿产业发展规划,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城市规划中,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韧性,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4.社会韧性方面
科学合理的管控机制是海绵城市社会韧性的重要体现,通过明确各个阶段的管控主体来确保海绵城市
建设规划过程中有明确的部门职责、有合理的技术支撑、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在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时,各职能部门可以积极响应、协同处理,以此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社会韧性。
五、结语
结合现有研究,我们应该清晰地意识到,韧性城市理念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在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虽然在2015年就已开始实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到的规划建设方法、施工途径、管控措施、资金支持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本文尝试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从生态、工程、经济、社会等维度对海绵城市建设框架进行重新构思,期望实现海绵城市与韧性城市的融合,以提升城市系统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如何根据建设区域水文地质进行可持续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天,李阳力.生态韧性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
计策略[J].科技导报,2019,37(08):26-39.
[2] 闫水玉,唐俊.韧性城市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西部人居
环境学刊,2020,35(02):111-118.
[3] 张志强.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北方交
通,2021(01):70-73.
[4] 潘庆华,白潇.韧性城市概述和对我国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
[J].四川建筑,2017,37(03):41-42+45.
[5] 汤钟,张亮,俞露,李亚,陆利杰.韧性城市理念下的区域雨
笑星大联盟洪控制系统构建探索及实践[J].净水技术,2020,39(01):136.
90/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