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
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
1、古代城市发展新水浒传穿帮镜头
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
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
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
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第3节城镇化
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
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
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轨迹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4、中国城镇化道路
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较早,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历经波折;改革开放后速度加快。
预测:在未来50年,中国还将增加100个左右5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直到2030——2040
年,中国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怎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再接下去的20——30年,仍将有数亿人口从乡村走向城市,这对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核心去参与全球的竞争;而在令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城市和城镇来带动当地的发展。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1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夏代对“国土”进项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移到安全地带居住,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物理隔离卡商代出现城市雏形;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当时的城镇布局。
周代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时代。
战国时代《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惊醒了阐述。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第2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背景: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拥挤等,危害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妨碍了资
产阶级自身的利益。
(1)、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泊宅编
(2)、康帕内拉的“”方案
(3)、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出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
(4)、在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的矛盾更加突出。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把城市当做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要努力为适应新的生活而改变,这显然比那些把城市当做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的观点要更加深刻。
2、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认为,城市的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同一机构。
田园的两个作用:(1)为城市绿化(2) 限制城市的无限扩张。
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是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昂温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实践:(1)、1912~1920年,巴黎制定了郊区的居住建设规划,意图再离巴黎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这些城市除了居住
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尚须去巴黎解决,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
(2)、沙里宁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这类卫星城镇不同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是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扔去母城工作。
(3)、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其特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规划的特点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等,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具有灵活性和经济性。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大胆的带入城市规划。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改变建筑沿街建造的密集式街道空间形态,增加街道宽度及建筑的间距,增加空地、绿地,改善居住建筑形式,增加居民与绿地的直接联系。
奥尼尔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反映了他所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1994年审计法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称为《雅典宪章》。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
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保留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
5、马丘比特宪章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做出评价,主要研究交通问题。批评《雅典宪章》中过分追求功能分区,因为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马丘比特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6、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主要针对交通问题,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邻里关系”
思想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级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这些与当时资产阶级进行阶级调和和社会改良的意图相呼应。
肠道微生物菌
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那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