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应用
摘要:目前的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物种多样性情况恶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更加复杂和深刻的环境问题困扰。自十八大以来,生态与环境这类的关键词出现在各类新闻和公众事业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面进行了相关问题的阐述,但如何将理论的精髓深刻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则更加发人深思。本文将试图提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建设有针对性的要点,并结合目前国情提出合理的建议。 icon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工业时代的到来解放了生产力,与此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其对于资本主义深刻揭示的同时,也充分地提醒了人们对于资源、对于环境、对于生态的思考。马克思并没有直接运用到“生态观”这样的概念来阐述,但是从他的《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书中,马克思系统地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对于这一关系的改善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意见。其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而为后人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生态危机理论。
放眼目前的全球气候问题、物种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生态危机这一概念显得更加真实。现代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研究开始于马尔库塞。马尔库塞坚定的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人们盲目追逐生产和利益,实现现实利益,这样使得劳动异化程度不断加深,在精神领域的匮乏使得人们对于物质层面的思考变得过多而又单一。法国学者高兹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他希冀于制度层面的生态学概念,希望改变生产方式从而缓解生态危机,以此之后,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了制
度层面的探讨大军之中,他们认为这样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之策。阿格尔更加直白的表露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在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资本对于环境的无限掠夺和侵害,必然触发生态危机,这一危机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他会导致工业生产的骤减。
二、中国特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的揭示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在舆论中时常出现理解偏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环境并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就可以认为仍属于承载力范围以内,环境的变化和生态体征的表现时常会有滞后性,面对此问题,切不可麻痹大意,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落实基本的要求和政策。而其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面对当今发展的诸多问题,唯有更好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建立更好的社会发展模式,造福各方众。
视频压缩算法 (2)中国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杨善林 院士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飞速发展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其背后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可估量,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可持续化发展,必须坚定地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建设中国特生态文明是我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所取得地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又进一步地丰富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充分调动人民众的积极性,加入到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浪潮之中。
三、如何更好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马克思的生态观无疑是为循环经济的建设提供了相当成熟的方法论指导,我国发展中国特生态文明建设是正确且必然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迅速,但背后带来的环境代价不可估量,加之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也显而易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发展,人文发展,自然保护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意义。但是几十年的建设留下的环境问题如何高效解决依旧是个问题,自然领域的破坏,生态物种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其重要的源于在于我们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旧沿用了工业文明的模式思考问题。而发展循环经济,
则是对于这一缺陷的最好解决方法,改变工业文明落后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2)环保生态理念的宣传与践行。
马克思对于环保相关思想的论述相当精彩,在如今来看,无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绿制造,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能够实现或者说能够产生效果的直接主体是人,只有决策者制定相关行动方案,并且得到实践者的认同和操作,这一模式才回体现出其生态环保效应。那幺在当今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如何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除了宣传之外,监管部门对于环保生态方面的相关政策执行力需要提升,相当一部分产生大量污染肥料的工业企业,只有在检查时才会打开循环环保机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困难源于环保装置的高额费用,国内许多中小型企业在理念上赞同环保,但在生存压力的重负之下,又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剑走偏锋,这也是政府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方面需要反思的一点。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去年的树课堂实录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铁钢砂>郭莎莎
[3]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阿格尔,西方马克思注意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彭喜保,马克思注意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3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倩,出生年月:1992年5月2日,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