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印巴分治;巴以问题。
教学难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龙牡壮骨冲剂
1、二战后西方殖民国家或者说帝国主义国家自身的衰落为非殖民化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拟合度检验
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上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对老牌殖民帝国发起挑战,力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2、殖民地国家力量的壮大和民族主义的兴起,成为动摇殖民统治,推动民族民主运动的内在动力
殖民扩张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到殖民地,在当地培养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民族资产阶级,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反对殖民扩张。
二战中殖民地的贡献巨大
3、“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观念基础。
西方文明自身危机 :西方的没落!!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普及 :种族优 越论破产,族之间生而平等的观念确立。
民族主义和非西方文明的结合:
凝聚力量,民族自信心增强
4、战后世界舆论和新的国际格局有利于非殖民化运动。
联合国:民族自决原则
和平反战
美苏默许
二、亚洲民族国家的独立
1、原因
第一、从外部因素而言,亚洲是二战前及期间是帝国主义殖民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无力干涉亚洲各国的独立运动。
第二、亚洲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身力量壮大、民族意识觉醒。
第三、亚洲古代文明发达,在与西方殖民主义斗争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组织各种力量,进行民族民主运动。
2、经过
背景
穆斯林联盟成立于1906年,主席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该党主张穆斯林教徒与印度教徒团结,与国大党共同进行反英斗争。但真纳主张的民族性是以伊斯兰信仰为前提的,与甘地主义的宗教伦理和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国大党发生了矛盾。加上英印殖民当局的挑拨离间,这两大政党的分歧日益严重。真纳转而主张在印度建立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印度7000万穆斯林,真纳的主张拥有广泛的众基础。1940年3月,穆斯林联盟召开代表大会,通过《巴基斯坦决议》。其主要内容是在穆斯林聚居地区建立“清真之国”,与印度斯坦并存。真纳认为这是解决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冲突、实现民族独立的唯一现实可行的出路。这样,印度两大政党各自为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解放而斗争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分道扬镳预设了可能性。
印度籍士兵的反英起义
1946年2月18日,孟买海军训练营的印度籍水兵举行起义第二天,港内20艘海军舰只上的水兵和地勤人员共约20000多人起响应,全体起义。 22日,孟买20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声援起义的水兵。
1946年,印度发生了1600次罢工。与工人罢工相呼应,孟加拉、马拉巴、克什米尔、特拉凡科、特伦甘纳等地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特伦甘纳的农民起义波及到3000个村庄和300万人口,农民游击队发展到10000多人。水兵、工人和农民的斗争汇成一股反英洪流,猛烈冲击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英国估计,如果要彻底扑灭印度的反抗火焰,至少需要50万名占领军。
艾德礼首相曾经承认:“把过去的公式应用到目前到形势是不行的。1946年的局面不是1920年、1930年、或甚至是1942年的局面……”。
《蒙巴顿方案》
从1947年8月15日起在印度成立两个独立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
方案规定,将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巴基斯坦和土邦3部分。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巴基斯坦包括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人口4400万,其中穆斯林3100万人;西巴基斯坦由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省、俾路支构成,居民2500万人,其中穆斯林800万。其余各省组成印度联邦,人口22500万人。原有的562个土邦在新政府建立后,有权加入印度或
巴基斯坦,但不能自治。这些土邦共有人口8100万,面积占印度全境的2/5。法案还规定,总督将以英王陛下的名义批准自治领通过的任何法律。
影响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基本上结束了190多年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这是印度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的结果,印巴宣布独立加速了英帝国的衰落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但英国策划的印巴分治给新独立的两个国家带来了一系列恶果,酿成了教派之间的仇恨和仇杀,破坏了印度业已建立和发展的统一经济。
《蒙巴顿方案》公布后,印度发生严重的宗教大仇杀,约有50万人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的相互残杀中死去。“圣雄”甘地为平息冲突,在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到1951年,大约有720万穆斯林成结队举家迁往巴基斯坦,同时,大约有890万印度教徒扶老携幼从巴基斯坦前往印度。他们衣食无着,流落街头,形成数量庞大的印巴难民。《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地划定印巴两国边界,东西巴基斯坦又相隔1600公里,导致双方边界争端不断。
2)以列建国和巴以和平问题
巴勒斯坦的战略地位: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是连接东西阿拉伯世界的心脏地带和亚非欧汇合点,能源产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历来是大国争夺的地区。
犹太人的命运和复国运动
“犹太人最终不可能融入基督教社会,要改变犹太人的悲惨命运,只有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赫茨尔1894年调查“德莱斐斯事件” 后说
“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根本是建立一个犹太人自治的国家。”
《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
英美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占领巴勒斯坦后,采用分而治之的惯用手段,企图利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挑起民族纷争和教派冲突,建立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英国的支持下迅速发展,由此造成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发生了几次大规模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企图以此排挤英国,在战后独霸巴勒斯坦和中东地区。在美国支持下,犹太方面大搞反英和排阿的恐怖活动。使英国穷于应付,英国无可奈何地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
巴以分治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1948年8月1日前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是犹太国,面积1.5万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地区面积的55%半乳糖,其中犹太人49.8万,阿拉伯人40.7万;另一个是阿拉伯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阿拉伯人72.5万,犹太人约1万;两国在经济上实行联合,“圣城”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
1948年5月14日,以列国宣布诞生,而阿拉伯国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巴以之间冲突始终不断 。
犹太人宣布成立以列国后,周边阿拉伯国家认为“在阿拉伯区域内建立一个异教徒国家是对阿拉伯人的侵略行为”,其团结一致,要消灭以列国。1948年5月15日,以列宣布建国的第2天,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联军宣布对以列进行“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第一次中东战争(也称巴勒斯坦战争)以以列获胜而告结束。以列人占领了联合国决议中的5700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控制了耶路撒冷新城区,使以列国面积达扩大到20700平方公里,占整个巴勒斯坦地区面积的80%。约旦占据了约旦河西岸地区和耶路撒冷旧城区。埃及则占领了加沙地带。本应成立的阿拉伯国成为一纸空文,70多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
思考:
民族国家在构建新生国家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独立是民族国家建设的第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但却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如何在独立之
后处理好国内的各种问题(民族、宗教和社会),处理好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关系(包括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乃是各个国家亟待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印度及巴以双方所面对的问题,只不过是其他国家问题的一个缩影。
三、非洲国家的独立
1、原因
2、特点
1)、具有广泛的众基础。
2)、运动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手里。
3)、武装斗争在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武装斗争的胜利削弱了非暴力主义对非洲的影响。
4)、泛非主义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方式生态系统理论
加纳模式:谈判加议会斗争的民族独立道路。
武装斗争 :肯尼亚“矛矛运动” 阿尔及利亚 的武装斗争
在现代社会当中,民族独立有时候会以一种蒙昧的方式进行,但它要取得成功,必须吸收现有的文明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民众的支持。
4、经过
非洲的非殖民化过程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民族独立运动基本上由北向南发展。
四、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
①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②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了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2.巴拿马
①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②1999年底,巴拿马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权利。
五、非殖民化的影响和局限
“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货款回收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一--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以前还不存在如此迅猛进行的这样一次革命性反复。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1、瓦解了西方殖民体系,产生大量独立的民族国家。
有90多个国家挣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
、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和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高涨、第三世界国家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的成立(如非洲统一组织、安第斯条约组织等)。也促成了两极格局的瓦解。
3、非殖民化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尽管赢得了政治自由、建立民族国家,但并没有与原有的殖民时代决裂。没有瓦解西方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秩序中的支配地位。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乃至所谓“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仍在继续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侵略。
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有限,更多地只是政治权力在精英之间的移交。也就是从殖民者手中转到受西方教育的殖民地精英手中。其他社会阶层收益有限。
六、复习思考题
试析非殖民化运动的影响和局限
七、参考书目
摆线l、《世界知识年鉴》(1961、1982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1982年版。
2、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名人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印度支那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4、纳达夫·萨弗兰著:《以列的历史和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