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探讨文学经典的含义,概括文学经典需要具备的素质,以此来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经典性。
关键词:文学经典二十世纪文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何谓文学经典
什么是文学经典?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即使是一般读者,自己心中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诠释。我国南朝文论家刘勰曾经有过这样的界定:“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①。也就是说,经典是不变的终极道理.是不可磨灭的训导,这是从内容来对经典进行界定。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家童庆柄认为文学经典有几个构成的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
(6)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②,他从文学的内部和外部以及连接内外部的中介等各方面来分析文学经典的成冈。其实也就是界定了文学经典所必备的自身素质和外部条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在2001年出版的文学评论集《陌生的海岸》中就有一篇阐释了他认为的经典含义:经典是历经过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一代代的人们都无法舍弃它。不惜一切代价紧紧地拽住它;经典通过顽强存活而给自己挣得经典之名。无论以一种多么敌对的态度拷问质疑经典.都是经典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受欢迎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一部作品娇弱到自己不能抵挡攻击.它就永远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是经典。他是以文学的生命力来作为判断经典与否的标准。
虽然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经典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和鉴定,但是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它们相似的观点,即。文学经典本身要有价值,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有自身的独特性;另外,这种价值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就是说要有种永恒的东西;其次,经典并非存在于真空,它也要有合适自己的土壤和氛围才能被发现,被认可。2019江苏高考作文
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的世纪。科技的突飞猛进使人类欣喜于自己的强大力量所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享受了极大的便利和丰富的物质;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人造成很大的创伤。人类开始反思物质的丰富是否真的可以把人带到享乐的天堂,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人的精神该何处安放?面对着这样的困惑。文学上先后兴起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种文学流派应运而生.它们涉及到人类灵魂的去向.人类面临的生存处 境,人类社会的前进轨道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些作品经历的时间还不够长。但是却在共时的广阔空间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触及到人类心灵中某些最深刻的部分,堪称经典。这其中,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便可谓其中的代表之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部作品是昆德拉的代表作.其写作风格也正是昆德拉式的:性与政治是两大主题.并不专注于情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而是通过它们来体现作家的思考和认识.作家本人时不时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议论,探讨的远远不止是性与政治这些层面,而是透过这些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严肃思辨的思考。反应了当
点:》中说,戏剧是“为了满足内心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为了适应外界强加的某种结构程序的逻辑;并不屈从于某种预定的行动,而是精神原动力的具体化,是内心斗争在舞台上的一幅投影图,是内心世界的一幅投影图”。因此,在《等待戈多》中,人物的看不见的思想感情,摸不着的内心活动,往往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来,使这些本来神秘的主观意识获得具体感知的特性,这就是精神的外化。在《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和符拉基米尔在等待中百无聊赖,居然玩起自杀的游戏,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的痛苦。他们脱靴子、穿靴子,来来回回,无聊的心理表露无遗,一幅人类在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地位展现在观众面前。 李民庆
总之,《等待戈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除了时代和文化背景歪,作品本身的象征性手法也是原因之一。
216贝克特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的观点:人生就是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重复。后来的荒诞剧作家大量采用象征性手法,使得象征性手法是成为了荒诞派戏剧家们建造荒诞戏剧艺术大厦的基本砖瓦。
参考文献:三星x468
[1][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施成荣等译.荒诞派戏剧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pc100[3][英]马丁艾斯林著.华明译.荒诞派戏剧.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张容.荒诞、怪异、离奇——法国荒诞派戏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青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