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同志的战略构想,提出了“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实现这一发展战略,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则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人们在传统意义上对工业化的理解,仅指工业部门的工业化。而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即与农业化时代相对的工业化时代。它是指18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个历史性发展过程,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引起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一个新飞跃的开端;另一方面,工业化不仅是工业部门的工业化,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即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深刻变革的过程。就物质生产领域而言,工业化包括工业的工业化和农业的工业化,正如张培刚同志所言:工业化“可以表明以往两个世纪中经济和社会的主要变化,而且将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都包括在内。简言之,工业化包括农业及工业两方面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所以,实现农业工业化同样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农业工业化的内涵及要求
农业工业化是一个包括多层含义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技术含义讲,它是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使落后的、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的过程;从经济含义讲,它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农业劳动者的过程;从制度含义讲,它是一个具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较为完善的政府扶持农业的一系列制度的制度体系;从社会含义讲,它是农业社会化的过程,是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高度商品化、社会化市场经济,并由此带动农村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农民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念根本改变的过程;从生态含义讲,它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在优美、健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推进人类文明的过程。所以,农业工业化的要求是: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生产条件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一切能够使用机械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都用机械来代替手工和畜力工具操作。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播种、收获、排灌、产品运输、加工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施工机械化等。机械化能减轻劳动强度、节省人力,腾出劳力以发
展多种经营,是提高作业质量,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保证,是大规模开荒的重要手段,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并能推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以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生产技术科学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它包括:通过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先进科学成果,为种养殖业培养出高产、优质、种类多、适应和利用自然能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利用土壤肥料学的成果,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能,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利用医药学和农药学的成果,防止动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利用耕作栽培学、畜牧学和水产学等科学成果,建立先进的耕作制度,采用科学的栽培方法和饲养管理方法。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生产真正实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根本保证。
生产管理水利化、电气化。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和各种设施,以根除水害,发展水利,最大限度地保证农业合理用水,使农业具有兴水利、除水害、创建高产稳产田、旱涝保收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中广泛使用电力,主要包括把电力作为农业机械的动力,通过电气设备进行增温、冷却、通风、照明,把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用于农业生产管理。
生产组织社会化。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农业生产链通过加工、储藏、销售等各部门不断延长深化,使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农业与相关产业部门相互结合,彼此依存,形成产供销或农工商经营的一体化。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种彼此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农业人口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生存和发展。农村人口城镇化既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农业工业化的根本任务。因为农业工业化的实质是变农业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带来的不仅是广大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而且会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得以消除。
生态环境可持续化。我国农业工业化不能重走一些发达国家“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而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实施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可持续的环境质量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安全;通过可持续的竞争力使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成为各种比较优势的积聚体;通过环境可持续、效益可持续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张卫平教你打篮球
二、加速我国农业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业水利工程及农业基础设施绝大部分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有大部分水库带病运转。有相当多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利用,这给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带来障碍。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在存量上与现阶段的农业工业化发展不相适应,在数量上也不能满足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发展要求。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农业基本建设速度放慢,农业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其中水利基本建设的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率下降幅度更大。
第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产品加工层次低,深加工、精加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二是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运等环节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加工品的质量提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企业规模小,影响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四是西北地区、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还相当落后。
第三,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我国农业虽然已采用了生物技术,一些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
或外资企业联营采用了一些先进设备和技术,但总体上说是以低技术为主。其主要表现是:在耕种、饲养方面,以传统的耕作技术和饲养方式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劳动力中有1/4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农民多凭直接经验和千百年积累的经验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家庭饲养业,多作为家庭副业,很少利用先进技术。在生产工具使用上,以铁木农具和人畜力为主,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发展较快,但用于农业生产的并不多,靠人力和畜力、铁木农具的状况改变不大。
第四,市场优化农业结构的机制不健全。其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不足;信息系统不完善,运转不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代数几何第五,农业社会化程度低。生产单位规模小,我国有2.5亿农户,每个农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每个农户平均每人精耕土地不足2.1亩,每户饲养牛不超过2头,农户几乎都从事多种经营;专业分工程度低,目前大多数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农闲时出外搞其他经营;小户经营,农民的费用支出大,收入水平低,在小块土地上难以实现机械化,加上农民养不起农机,并且大多数农户不具备购买农机的能力。
三、发展农业工业化的思路
企业培训的重要性
第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工业化。在现阶段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途径是:要把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由生产环节向生产全过程发展,形成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机制;因地制宜,有重点推进地区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新疆等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高,南方稻麦区有高有低,地区发展差别较大,各地要充分利用技术条件和投资环境,支持有区域特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机械化发展;西部地区要着力推进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加工机械化,草原建设和草场改良机械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械化;建立与农业机械化相结合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机械化。政府要转变职能,把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管理职能真正转变到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宏观调控政策上来,搞好农业机械化建设,使农业机械化发展真正推动农业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