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类型:
2.农业的区位因素(宏观)
(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热组合、气象灾害)、地形、土壤、水源 热量: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熟制)、上市时间早晚、生长期(VS生长周期)等
光照、昼夜温差:糖分(有机质含量)
知识卡片:水源主要指河流和地下水---生产、生活供水; 水分主要指降水;及导致的空气中、土壤中的水分;
农业、聚落等人文地理事物:水源 自然景观、自然植被:水分
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西北地区种植业:水源: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水) ②山地降水 ③(新疆坎儿井)地下水
水分:(空气、土壤中)——考虑“蒸发”
西北地区的实际节水途径:1.做好渠道的防渗漏工作:(最经济、最合适、最可行的措施)——
2.发展节水农业: 改变灌溉方式(改漫灌为滴灌和喷灌)
重庆之窗3.调整农业结构: 种植业(改种好水少的农作物);畜牧业;林果业
(2))科学技术: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劳动力:工资、素质
技术装备: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单产) 生产技术:良种培育、滴灌喷灌、水肥控制(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气雾栽培等
问题:影响...机械化程度高低的因素?
①地形—耕地面积大、连片—便于机械化操作—......;河网密集、山地梯田——反之
②工业基础——农业机器设备的制造——
③劳动力的工资——......(越南、日本,同为生产水稻)
问题:亚洲季风气候国家,提高单产的措施?
①依靠科技,培育优良品种;②适当使用农药(--病虫害)、化肥(土壤肥力)
③精耕细作,加大田间管理;④完善农业水利设施(排水渠、灌渠等——旱涝灾害)
褫夺公权(3)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政策、土地租金
市场: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交通条件的改善,冷藏保鲜技术扩大了市场的地域范围;使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
2.松嫩平原的农业优势
(1)有广阔的平原;(2)有肥沃的黑土(3)人均耕地多;(4)机械化程度高。
3.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棉花:春种、夏长、秋收)
有利条件:(1)棉花生长前期: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棉花生长后期:秋季,多晴朗天气,光照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4.城郊农业(蔬菜、花卉、乳肉禽蛋)(小范围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因素
(1)地势起伏状况;(2)地价的高低;(3)单位面积产值;(4)所需土地面积大小;(5)生产需水量多少;(6)产品对交通运输的迫切性。
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
翻译论坛
自然因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1)农业基础好(2)劳动力丰富;(3)人多地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4)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5)稻米是人们喜爱的食粮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自然因素:(1)水热充足;(2)地形平坦;(3)土壤肥沃;(4)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1)地广人稀;(2)交通便利;(3)市场广阔;(4)机械化水平高;(5)农业科技先进。
8、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优势区位
(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2)近河流,水源充足(3)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4)距海港近,交通方便(5)历史悠久,商品率高;(6)国内外市场广阔。
9.大牧场放牧业对我国牧业的借鉴意义(我国西北:游牧业)
(1)划区轮牧,进行人工草场建设;(2)牧区交通条件和加工体系的发展;(3)牲畜品种的改良和疾病的防治
(4)冷藏、保鲜技术的推广;(5)开辟水源,保证人畜、牧草用水。
10.农业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述
(1)农业地位;
(2)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分;按投入多少分;按产品用途分;按土地利用分;按地域特分;按农业地域类型分);svi
碱式碳酸锌
(3)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林产品、水产品);(4)主要农业分布地区;
(5)农业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6)农业经营方式;(7)农业现代化水平;(8)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
1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优点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2)农民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
(3)生产具有很大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12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性
(1)小农经营(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2)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3)机械化水平低(水田为主;土地规模小;(4)水利工程量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5)科技水平低(靠传统经验)。
13.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的优点
(1)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2)充分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装备;(3)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健康之路妇科病(4)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14.种植园农业的主要特点(1)集约化,专门化(2)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大;(3)劳动密集型农业;
(4)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5)产品商品率高,单产高;(6)机械化程度低;(7)受历史因素影响大(殖民统治时...)
15.果树防冻的方式(1)覆盖地膜:土壤增温;(2)主干涂白:抗寒保暖;(3)树体包裹;(4)冻前灌水:增加土壤温度;保持土壤墒情,防寒和冬水春用;(5)熏烟增温:增强大气逆辐射,增温;(6)人工堆雪:积雪堆培于树的根部,土壤增湿保温;(7)营造防护林:减弱风速,减少冻害;(8)喷洒药液:推迟开花期,躲过霜冻危害
16.冬灌的作用(西北地区多采取此方式)
(1)稳定地温,防止冻害(2)沉实土壤,减少虫害;(3)蓄水保墒,缓解干旱;(4)保护表土,减少风蚀;
17、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因素
(1)环境(气候、土壤、水源)质量好;
(2)昼夜温差(有机质积累量);
(3)光照(光合作用);
(4)气温(农作物生长周期越长(注意与“生长期”概念的区别),积累的有机质越多,品质越好);
(5)病虫害(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倡导精准施肥);
(6)人类活动(农业、工业、交通等污染物排放量;开发历史短,人类活动少,原生态环境,农产品品质好);
(7)农业技术(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
18.农产品单产高的原因(1)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好,如生长周期长、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水分条件好、土壤肥沃等;(2)自然灾害少,如旱涝、风沙、低温阴雨冻害、病虫害等较少;(3)精细管理(精耕细作),农业科技水平高
(4)农作物品种优良
19.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物美、价廉、品种好、时机好)
(1)农产品自身品质优,种类多;(2)农产品价格优势,取决于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技术成本);
(3)上市时间:同一种农产品,往往上市时间早或者反季节上市,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4)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20.影响商品率高的原因
产的多:(1)自然条件好;(2)自然灾害少;(3)农业技术水平高,单产高;经验丰富;(4)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5)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
用的少:(1)人口少,消费量小;
外部条件:(1)市场需求大;(2)农产品运输要求与交通运输条件。
21.梯田(缓坡上修梯田)的作用(蓄水、保土、增产)(1)水土保持: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减少地面的雨水冲刷;
(2)拦蓄洪水;(3)通风透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4)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壤肥力。
22、起隆、高床的意义
(1)增加土壤厚度:提高土温,利于根系深入(2)利于雨季排水:防涝;(3)增加受光面积(4)增大昼夜温差:利于养分积累;(5)增加土壤粗糙度:削弱风力。
23.果实套袋的优缺点人
优点:(1)利用光照,使果面均匀着,减少紫外线酌伤;(2)具有保温作用,减轻冻害和风害;(3)防鸟类啄食和病虫害;(4)减少喷洒农药,提高果品安全;(5)可以预估产量;
缺点:(1)提高生产成本;(2)减弱光照(3)潜在的土壤污染
24.轮作的优势(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有计划按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1)可均衡利用土
壤中的营养元素,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2)可以改良农田生态系统,改善土壤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3)可以减少或免除某些连作所造成的特有的病虫害
25.地膜覆盖的影响(注意:与温室大棚的区别)
有利影响:(1)减轻土壤表层水分蒸发:蓄水墒;(2)减少土壤与膜外热交换:春季增温延长生长期;(3)减少地表侵蚀:保土保肥;(4)(瓜果类——反光膜)使近地面反射光增强:增强光效应提高果品着度;(5)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
不利影响:(1)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2)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3)土壤透水透气性能降低
27.铺稻草的好处(厚度为15至20厘米厚的)
(1)减轻土壤表层水分蒸发:保湿;(2)减少土壤与外界热交换:夏季降温冬季保温;
(3)减少地表侵蚀:保土保肥;(4)腐烂后进入土壤:补充有机质,提高(5)减少地面接收阳光:抑制杂草生长,土壤肥力
易引发病虫害
28.覆砂砾层的好处(在西北地区比较常用)
(1)减轻表层土壤水分蒸发:保湿;(2)表面粗糙,减少地面侵蚀:保土保肥;(3)砾石间隙大,渗水作用强:增湿;(4)减少地表比热容: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积累。
30.气雾栽培的优点(将作物悬挂在一个密闭的栽培装置中,根系裸露在裁培装置内部,营养液通过喷雾化后喷射到根系的表面。)
(1)节水:无水分损耗;循环利用率高;(2)节肥:透气,氧气充足;对矿物离子肥料吸收效率高;循环利用率高;
(3)环境洁净:免施农药;减少病虫害;(4)产量高:生长速度快;(5)种植环境不受局限:最大化立体种植;适宜人口密集的岛屿。
31.病虫害少的原因
(1)气温:夏季昼夜温差大,不利于病虫害繁殖;冬季低温,不利于虫卵过冬,寒潮降温减少虫害;
春季低温,不利于虫卵孵化,苏醒晚;
(2)光照: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杀虫用强;照射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