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_杨少垒

阅读: 评论:0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
杨少垒蒋永穆
(四川大学,成都610064)摘要:我国特殊的人地矛盾、基本制度、区域状况和宏观背景是推进中国特农业现
制裁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实
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要义,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利益协调为根本方法,促进城乡经济社
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07&ZD027),四川大学“985”工程三期“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创新基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高水平
学术团队建设项目(skgt201103)。
收稿日期:2012-9-25
作者简介:杨少垒男(1983-)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蒋永穆男(1968-)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3)01-069-(11)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3年1月
第14卷第1期Jan .,2013Vol.14,No1一、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的分析框架
对于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柯炳生认为,农业现代化道
路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发展战略、方式和途径。①高帆认为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实质一致
性与路径差异性”之间的某种组合。②更进一步地,对于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也有学者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卫龙宝等认为其主要内容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富民强农的基本目标、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按照整体
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要求,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人力资源、市场潜力的优势,全面增强科技支撑、综合生产、市场竞争的能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功能多样、产品安全、技术密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郑晶认为其内容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
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
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④此外,白文周(2008)、朱新方(2008)、
赫修贵(2009)等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综观以上几种观点,应该说,现阶段理论界对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刻和具有针对性的,对于推进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是,作者认为,要从理论上解构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必须对其包含的三个关键词———“特”、“道路”和“科学”进行深入解读,并揭示其内在之间的紧密联系。而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一些不足,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从关键词的角度看,首先,“特”指的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农情,它是我们
选择具体建设道路的基础,不同的“特”决定了不同的“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必须以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农情为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既要体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定性和世界规律性,又要充分展现“中国特”,揭示出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其次,“科学”则是指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和我国的具体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十七大将其科学内涵表述为“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四者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次,“道路”指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对“道路”的选择必须既体现我国面临的特殊国情,又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涵义。借鉴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构成,我们将“道路”总结为“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三者结合的理论体系,该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二、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的逻辑起点
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农情是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现阶段的“中国特”主要体现在特殊的人地矛盾、基本制度、区域条件和宏观背景等四大方面。这些特殊的条件不仅为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和具体模式的选择设置了多种边界。
1.特殊的人地矛盾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
广州好教育地图
第1期!
杨少垒,蒋永穆: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农业自然资源仍然存在着短缺的情况,其中人多地少的资源矛盾最为突出。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总人口由12.76亿人增加到了13.41亿人,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但同时,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却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减少幅度为6.4%。2010年的人均耕地量仅为1.37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我国人均耕地占有水平大致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罗斯的1/15,巴西的1/7,美国的1/5。⑤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对用地刚性需求的增加,因灾损毁土地和退耕还林占用土地等原因的影响,耕地资源在未来会逐步减少。据有关专家预测,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占用400万亩土地。⑥同时,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报告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的高峰,人均占有耕地也将下降到1.1亩左右,均临近国际上一般承认的警戒线。⑦在这样的耕地资源情况约束下,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推进将面临严峻挑战。
青山绿水共为邻2.特殊的基本制度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农业若干制度的变迁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前提。
(1)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制度
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以政府的身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⑧。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几经变革,最后决定实行集体所有的制度,这既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又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性质相符合,是公有制在农村土地这种重要生产资料的占有和运用上的具体体现。因此,坚持集体所有的属性不变,能够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⑨
(2)家庭为主的农业经营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均分地权为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凭借其充分激励和无需监督的内在优势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制度,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以及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我国粮食总产量年年快速增长,到1984年达到历史最高峰,
突破4000亿千克。但同时,这一制度也造成了土地的封闭性、凝固性使用,在经历了边际效应飞速递增的阶段后,其弊端开始逐步显露,土地面积的细碎化、经营的分散化、调整的频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内在绩效的进一步发挥,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制约。
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的特性,土地是其发展的自然基础,在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但是,如何消除原有制度带来的弊端,突破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瓶颈”,充分利用制度内生的强劲生命力也是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特殊的区域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首先,就自然区域情况看,农业的发展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明显,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与光照、热量、水分、土壤等周围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使得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各区域在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显著,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其次,就经济区域角度看,经济发展程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仅就传统的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的划分来看,
它们之间的发展程度就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在各区域内部,也有较大差异,如东部中的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经济发展快,而部分偏僻地区则发展缓慢。再次,就行政区域情况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行政治理体制。从利益关系角度讲,我国政府目前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一是各级政府利益争夺的部门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个部门都有着自己的利益;二是各级政府之间利益争夺的层级化;三是地方政府之间利益争夺
的区域化。
⑩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方面,虽然我国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将其作为重大发展战略,但是各地方政府之间仍然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倾向,集中表现在要素流动、财税博弈、发展速度、绩效评价等方面。各行政区域之间在发展政策上的差异性将不可避免地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造成影响。
4.特殊的宏观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外环境也更加复杂。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特殊背景主要有:
(1)二元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我国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指引下,中央政府采取了人民公社、户籍制度以及统购统销等手段,不断攫取农业剩余,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1953-1981年,中央政府通过工农业
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集体组织内部积累获得的收入总计为8000多亿元,而对农
业的投资却只有800亿元左右。輥輯訛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认识了到二元经济的弊端,并
采取了一系列缝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措施,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二元结构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大,资本投入偏差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方面。不断加深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农业现代化具有不可忽略的消蚀和阻碍
作用,輥輰訛因此,如何突破二元经济的束缚,在结构转换中建设中国特农业现代化便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临的特殊难题。
(2)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是一
国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和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工业化和城镇化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从工业化方面看,2010年底,我国工业总产值为160867亿元,是1978年的100倍;从城镇化方面看,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总数为6.7亿,城镇化率已达到49.9%。并且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
到60%左右。輥輱訛我国城镇化率从20%提高至40%,仅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却
用了上百年时间,这不得不称之为“中国奇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给农业现代化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机遇。一方面,农业发展所需的耕地资源会不断减少,在农产品供给方面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将会有更宽阔的转移渠道,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带动和支持作用也将逐步增强。因此,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及利用这些机遇,也是推进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0q
(3)“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进行重大战略调整,实施了一系列新的“三农”发展战略。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面对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加深的局势,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以期对传统“城乡分治,工农分离”路径的偏差进行矫正,从而形成新的城乡关系,并在城乡互动、工农互促中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只有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三是促进农业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
第1期
杨少垒,蒋永穆: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
展方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经济结构却出现了很多内在的矛盾。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农业,也必须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尽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不仅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輥輲訛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服从和遵循中央“三农”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转变,将“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新战略全面贯穿于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过程的始终。
三、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表述为“核心要义、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三大内容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理论体系。即走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基本国穆索尔斯基
情和具体农情,以我国特殊的人地矛盾、基本制度、区域状况和宏观背景为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要义,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利益协调为根本方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1.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核心要义
我国农业的物质装备、科技贡献率、规模经营度、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等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走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将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作为核心要义。
(1)机械化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同志就曾精辟地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通过实现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可以大量节约农业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可以提高农业的土地和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有效提高抗旱、杀虫的效率,增强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因此,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具有积极作用。2008年,我国机耕、机播和机收的面积分别为91152、58974、47484千公顷,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为62.9%、37.4%、31.2%,輥輳訛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机械化程度相比,我国农业
机械化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要大力推进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农业机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2)科技化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早就论述过科技进步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种,每次更换良种一般可增产10-30%,科学施用化肥可增产16%,改进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可增产4-8%,施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挽回产量损失10-2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了明显增长,已经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至“十五”时期的48.0%,輥輴訛但是这个水平仍然比欧美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较低的农业科技水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形成了较大制约,因此,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3)规模化
大量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现有土地制度下,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细碎呈条块分割状态,严重阻碍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规模经营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规模经营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6:4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现代化   发展   道路   中国   特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