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复习笔记
1.说话及说话“四家”
(1)说话
“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
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
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
(1)定义
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
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
1.现存的小说话本
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两个估计3.小说话本的题材
(1)爱情故事
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作者对她们的肯定,实际上表现出平民百姓对封建传统的轻蔑。
鲍德温
(2)公案故事
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现象的日趋严重,是导致大量公案故事产生的主要原因。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深重忧虑。像《错
斩崔宁》等,颇有典型意义,人们还可以从中见到当时的世态民情与社会风纪。
radius协议
4.艺术特
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致,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
三、讲史话本
刘国钧1.平话
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三国志平话》。“平话”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平”
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宋元讲史话本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亦文亦野,别成一家。
王安石百科2.讲论“古今”
讲史,只是一种概称。而“讲论古今”才是讲史的全貌。讲史既有“新话”,又有史书。
3.《五代史平话》
《五代史平话》是宋人编的讲史话本,分梁、唐、晋、汉、周五个部分,断代编述。它以《资治通鉴》为主要依据,吸收新、旧《五代史》的某些内容,并捏合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各部分大体以编年为经,以事件为纬;综观则颇合史书框架,细读却饶有说书情趣。
4.《全相平话五种》
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元至治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及《三国志平话》。五种书,版式一样,均为上图下文。文字粗率,时有讹误,似出于民间艺人之手。它们与《五代史平话》一样,既依傍史实,又杂以民间传说故事,有虚有实。
四、说经话本
1.说经
说经,原意是演说佛书。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一体,王国维在所作“跋”语中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与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的故事,除唐僧、猴行者外,其他人都无名姓称谓,猴行者已成为故事的主角。《取经诗活》的各段故事有详有略,不乏精彩片段,有些地方显出浓厚的说教意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五、诸宫调
1.诸宫调
(1)孔三传首创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据宋王灼《碧鸡漫志》载,是孔三传首创的诸宫调古传。
(2)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①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由若干曲
牌联成短套。在南方,多以笛子伴奏;在北方,则以琵琶和筝伴奏,北诸宫调也称“弹词”,有时还冠以“弦索”字样,以区别于南诸宫调。
②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诸宫调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诸宫调所写故事,或是风流情爱,或是铁骑刀兵,或是历史风云。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1)《刘知远诸宫调》
作者无考,作品叙述刘知远发迹及其与妻子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语言质朴,文句时有错讹,当非文人手笔。
(2)《天宝遗事诸宫调》
元王伯成撰,作品叙述唐天宝年间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史之乱”所导致的二人的生离死别,其文辞以典雅流畅见长。
六、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名字已佚,“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
2.思想内容
《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但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使《董西厢》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它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塑造了崔莺莺、
张生、红娘等形象鲜明的人物。
3.艺术特
(1)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
《董西厢》中的张生,虽然从小习儒读经,却是一个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人。崔莺莺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除张生、莺莺外,《董西厢》还塑造了红娘、法聪、老夫人三个人物形象,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强调了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
(2)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
(3)质朴奇俊的语言风格
《董西厢》的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写得酣畅淋漓,读来满口生香,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创造方面也受到它的影响。
【名师点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日益繁盛,它的底本——“话本”也成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和文化载体,也因此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者经常在名词解释中出现。另外,诸宫调也是流行于宋金时期的一种重要的说唱文学,尤其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考生应格外重视。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据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记载,诸宫调相传为宋代熙丰元祐年间泽州_____首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