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症
4.1 复习笔记
一、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
1.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小说界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的启示的结果,而印刷术的进步、稿酬制度的出现、文化商品市场形成的刺激,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论小说与治之关系》,文章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响亮地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成为小说界革命的纲领。
(3)梁启超把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中心地位,把原只流行于俗的小说变成知识层自觉运用来进行觉世新民、疗救社会的利器,很快形成一个小说刊物勃兴、小说批评和理论研究活跃、新小说创作空前繁荣的局面。
(4)新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无不与救亡图存、改良治息息相关,从而刷新了中国小说的格局,揭开了小说史上新的一页。 (5)梁氏理论过分夸大了小说的社会作用,带有过浓的政治功利彩,使小说成为政治扬声器,其心理构成与儒家诗教、文以载道的旧统一脉相承,留下了政治与艺术、个性与体、求雅与趋俗等诸多困惑。
2.新小说的澎湃浪潮
新小说按题材范围与选择视角的不同,可分数种:
(1)宣传政治主张的政治小说,此类小说常以拟构理想世界蓝图的形态出现,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即其代表。
(2)求新声于异邦,写外国题材,如轰动一时的罗普的《东欧女豪杰》。
(3)对历史疮痍反思的作品,如连梦青的《邻女语》。
3.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
在小说界革命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创作了一批狂飙突进式的作品,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如陈天华的《狮子吼》、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等。 4.翻译小说的繁荣与小说审美意识的嬗替
这一时期,翻译小说尤盛于创作小说。自从林纾所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此后译著纷出,域外小说开始成为中国小说发展的参照系。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林纾的贡献在于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
(1)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专为下等社会写照”的命题,建构了新的小说审美规范,昭示了“平民意识”的崛起与“人”的觉醒。
(2)引进了风格流派的概念。
(3)诱发了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
“林译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风貌,既有古文简洁、隽永的风韵,又兼有西方文学的灵思美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清末民初的“林译小说”成为中国小说新旧嬗变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媒介,影响了“五四”一代风流人物,如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等。
二、《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谴责小说
在“小说界革命”浪潮中涌现的最具影响的小说,莫过于被鲁迅称为“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部作品。这类作品抨击腐败,直抉时弊,形成近代一股强劲的批判现实的文学潮流。
2.《官场现形记》
(1)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总体解剖。书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为蓝本,以纪实性而风靡于世。
(2)小说采用若干相对独立的短篇故事蝉联而下的结构方式,适应敏锐地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的需要。白描传神,尤擅长于渲染细节。小说还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化的闹剧手法。
(3)艺术上的缺陷是冗长、拖沓,人物情节间有雷同。
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彩的作品,小说笔锋触及相当广阔的社会生活面,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溃烂不堪,同时也反映了作家追求与幻灭的心史历程。富有特的部分是对封建家庭的罪恶与道德沦丧的暴露。书中对于清末官吏的庸懦畏葸、恐外媚外,也有相当生动的刻画,体现了作家的爱国义愤。小说还万花筒似地展示了光怪陆离的社会诸相,充分显示了畸形社会中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空虚和堕落。
(2)小说突出地体现了作家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小说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别开生面。不足之处是材料不免庞杂,有些形同话柄的连缀。
三、《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1.《老残游记》
(1)刘鹗的《老残游记》对中国封建主义的官僚政治及其文化心态,作了相当深刻的透视和反思。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走方郎中老残为主人公,记叙他在北中国大地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书中触及的社会生活面并不甚广,但开掘甚深。
门球论坛
(2)《老残游记》的一大特,是首揭“清官”之恶。从小说的总体构思来看,对官僚政治的批判与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
(3)《老残游记》的艺术品位甚高,留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
①叙事模式的转变,由说书人叙事转为作家叙事。小说具有浓郁的主观感情彩,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小说视角也由全知叙事转为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②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颇有现代心理分析的意味。
③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入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审美空间,文笔清丽潇洒,意境深邃高远,都达到很高境界。白描自然景,尤见艺术功力。
2.《孽海花》
(1)《孽海花》为曾朴所作,有小说林本与真美善本。成书于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其昂扬的爱国精神和激进的革命倾向,振聋发聩。作家的批判笔锋集中指向封建专制政体。
(2)作家着眼于19世纪后期中国的“文化的推移”“政治的变动”,使小说融注了多重意蕴。
①它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内涵,历史洪波巨流都留下了投影。
②讽刺笔墨亦擅胜场。
③小说着重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心态的冲突与嬗替,从沉湎过去的自我封闭转为迎受欧
风美雨这一冰泮流澌的巨变。小说着力渲染上海味莼园的谈瀛胜会,突出地表现了旧式封建士大夫的必然没落。
(3)《孽海花》是一部瑰玮缛丽的作品,文笔娟好,词采华披,写景状物,明丽如画。作家于小说结构尤为惨淡经营,提出“珠花”式的结构艺术,围绕男女主人公命运这一中心主干,把许多本是散漫的故事结成枝叶扶疏的整体布局,并以蟠曲回旋之笔,精心设计了几次高潮。当然,《孽海花》中也有一些杂芜枝蔓的笔墨,失之纵逸。
四、民初小说鸟瞰
1.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与流变
(1)民国以后,小说创作步入低谷,由开启民智滑向徇世媚俗,形成了以消闲、趣味为创作宗旨的鸳鸯蝴蝶派。
(2)民众的政治热情锐减,小说的作者多是以文糊口的文坛才人,《花月痕》的那种才人落拓、红粉飘零的格调以及词章化、骈偶化的笔法,李伯元创办消闲小报《游戏报》和《世界繁华报》,不绝如缕的写情小说,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鸳鸯蝴蝶派产生的催化剂。
(3)鸳鸯蝴蝶派亦称“礼拜六派”,它是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一个小说流派,其创作被称作“新的才子+佳人小说”。鸳鸯蝴蝶派的作家队伍庞大,占领了相当可观的小说阵地,创办、掌握了多种期刊杂志、报纸副刊和小报,吸引了广泛的读者。
(4)民初徐枕亚《玉梨魂》的发表,标志着鸳鸯蝴蝶派的成形,它也是鸳鸯蝴蝶派文言小说的奠基之作。
(5)李涵秋的《广陵潮》是鸳鸯蝴蝶派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它将浪漫传奇的爱情故事与燃犀铸鼎的社会写真融会一起,可视为言情小说与谴责小说的合流,遂开其后张恨水一路。
亚太经济
小电影qvod播放
(6)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具有社会心态史与都市文化史的价值。鸳鸯蝴蝶派小说接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在艺术上也有所拓展,诸如第一人称叙事、倒叙、插叙、日记体、书信体、横断面的结构形态等,都得到比较娴熟的运用。然而,思想上的平庸与艺术上的雷同,则是其明显缺陷。
2.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本时期别具一格的是苏曼殊的哀情小说,主要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等,以自传体抒写曼殊本人的人生感悟。他所开创的第一人称抒情小说以及那种落叶哀蝉的格调,影响了“五四”一代作家。
3.《梼杌萃编》
不属于鸳鸯蝴蝶派的力作尚有《梼杌萃编》,堪称谴责小说之后劲。它是《老残游记》的馀音嗣响,二者之专注目光都在于那些清官酷吏、理学名儒。与此前的谴责小说相比较,《梼杌萃编》有所拓展:人才资源管理
(1)切入人物的性格发展史,此书对于人的性格变异、精神扭曲,开掘甚深,于鞭挞中亦寓有几分悲悯和温厚;
(2)富于思辨彩,颇有惊世骇俗之论。
五、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1.戏剧改良运动的勃兴dlt
(1)20世纪初叶,与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一起,戏剧改良运动也勃然兴起,成为晚清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诞生了新的剧种——话剧。
(2)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