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
转辙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
背景技术:
2.转辙机是指用以可靠地转换道岔位置,改变道岔开通方向,锁闭道岔尖轨,反映道岔位置的重要的信号基础设备,它可以很好地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行车人员的劳动强度。道岔在转换过程中,道岔位置通过连接在尖轨或心轨上的表示杆和接点组的配合进行表示。而现有的表示杆采用主副杆拼合的结构,刚性较差,多次使用后容易出现由于道岔受挤表示杆弯曲变形的情况;并且现有表示杆与道岔连接处强度和刚度较差,在受力过程中容易发生断裂,影响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能够提高了表示杆的刚性,不易变形,避免了多次使用后容易出现由于道岔受挤表示杆弯曲变形的情况,避免在受力过程中发生断裂,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包括一个中空式表示外杆和设置在表示外杆内的表示内杆,
所述表示外杆上设置有
半圆弧切口,所述表示内杆的末端置于所述半圆弧切口内,所述表示内杆的末端连接有内杆接块,所述内杆接块与位于半圆弧切口位置处的表示外杆拼接成完整的圆形截面;所述内杆接块与所述表示外杆的拼接处设置有用于与接点组连接的检查块插入的检查
缺口。
5.进一步的,所述表示外杆的半圆弧切口处的拼接面上设置有外杆缺口和外杆导向槽,所述外杆导向槽远离外杆缺口一端设置有斜坡面;所述内杆接块的拼接面上设置有内杆缺口和内杆导向槽,所述内杆导向槽远离内杆缺口一端设置有斜坡面;所述外杆缺口与内杆导向槽形成一个检查缺口,所述内杆缺口与外杆导向槽形成另一个检查缺口。
6.进一步的,所述表示外杆的连接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尖轨或心轨的外杆连接件,所述表示外杆的连接端为半圆管,所述半圆管内设置有填充块,所述外杆连接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表示外杆和填充块上。
7.进一步的,所述表示内杆的连接端通过紧固件设置有用于连接尖轨或心轨的内杆连接件,所述表示内杆的连接端为半圆柱。
8.进一步的,所述表示内杆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上设置有耐磨套。
9.进一步的,所述中空式表示外杆和表示内杆之间设有o型圈,起到密封作用。
10.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技术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示外杆和表示内杆套接的结构设计,提高了表示杆的刚性,不易变形,避免了多次使用后容易出现由于道岔受挤表示杆弯曲变形的情况;表示外杆和表示内杆的拼接处设置有检查缺口,能够与动接点支架上的结构相配合,实现道岔在转换过程中的位置表示;通过表示外杆的连接端为半圆管,半圆管内设置有填充块,增强了表示外杆连接端的强度和刚度,避免在受力过程中发
生断裂,表示外杆和表示内杆耐磨套,使表示动作更加顺畅、准确,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示外杆结构示意图;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示内杆结构示意图。
14.图中、1、表示外杆;1-1、半圆弧切口;1-2、外杆缺口;1-3、外杆导向槽;1-4、表示外杆的连接端;1-5、外杆连接件;1-6、填充块;2、表示内杆;2-1、表示内杆的连接端;2-2、内杆连接件;2-3、环形凹槽;3、内杆接块;3-1、内杆缺口;3-2、内杆导向槽;4、检查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6.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包括一个中空式表示外杆1和设置在表示外杆1内的表示内杆2,所述表示外杆1上设置有半圆弧切口1-1,所述表示内杆2的末端置于所述半圆弧切口1-1内,所述表示内杆2的末端连接有内杆接块3,所述内杆接块3为半圆柱结构。所述内杆接块3与位于半圆弧切口1-1位置处的表示外杆1拼接成完整的圆形截面;所述内杆接块3与所述表示外杆1的拼接处设置有用于与接点组连接的检查块插入的检查缺口4。
17.所述中空式表示外杆1的半圆弧切口1-1处的拼接面上设置有外杆缺口1-2和外杆导向槽1-3,所述外杆导向槽1-3远离外杆缺口1-2一端设置有斜坡面;所述内杆接块3的拼接面上设置有内杆缺口3-1和内杆导向槽3-2,所述内杆导向槽3-2远离内杆缺口3-1一端设置有斜坡面;外杆缺口1-2与内杆导向槽3-2形成一个检查缺口4,内杆缺口3-1与外杆导向槽1-3形成另一个检查缺口4。
18.所述表示外杆的连接端1-4设置有用于连接尖轨或心轨的外杆连接件1-5,所述表示外杆的连接端1-4为半圆管,所述半圆管内设置有填充块1-6,所述外杆连接件1-5通过紧固件安装在表示外杆1和填充块1-6上。通过表示外杆的连接端1-4为半圆管,半圆管内设置有填充块1-6,增强了表示外杆1连接端的强度和刚度,避免在受力过程中发生断裂,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19.所述表示内杆的连接端2-1通过紧固件设置有用于连接尖轨或心轨的内杆连接件2-2,所述表示内杆的连接端2-1为半圆柱。所述表示内杆2上设置有环形凹槽2-3,所述环形凹槽2-3上设置有耐磨套,能够提高表示内杆2与表示外杆1之间的耐磨性,使表示动作更加顺畅、准确,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所述中空式表示外杆1和表示内杆2之间设有o型圈,提高表示外杆1和表示内杆2之间的密封性。
20.工作时,转辙机动力总成带动动作杆动作,动作杆带动道岔移动,表示杆中表示外杆1和表示内杆2的分别通过外杆连接件1-5和内杆连接件2-2与道岔的尖轨或心轨连接。当动力总成中的拨动板带动动作刚从左端移动到右端过程时,当再最左端时,动静接点组中的左支架上的检查块插入在内杆缺口3-1与外杆导向槽1-3形成另一个检查缺口4中,随着
动作杆向右的移动,带动道岔进而带动表示杆中表示外杆1移动,此时拨动板托起左支架的拨动块,使得左支架转动,左支架中的托动滚轮沿外杆导向槽1-3中的斜坡面移动,检查块从检查缺口4中脱离,断开原表示接点,实现接点组转换。
21.继续向右移动,右支架上的托动滚轮沿着内杆导向槽3-2的斜坡面移动,此时拨动板的前端推动卡合机构,右支架上拨动块的卡合台阶面不再和卡合块相卡合,在拉簧的作用下,使得右支架上的动接点组与对应静接点组的右侧相连接,右支架的检查块落入外杆缺口1-2与内杆导向槽3-2形成一个检查缺口4中,接通新位置的表示。
22.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技术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表示外杆1和表示内杆2套接的结构设计,提高了表示杆的刚性,不易变形,避免了多次使用后容易出现由于道岔受挤表示杆弯曲变形的情况;表示外杆1和表示内杆2的拼接处设置有检查缺口4,能够与动接点支架上的结构相配合,实现道岔在转换过程中的位置表示。
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中空式表示外杆(1)和设置在表示外杆(1)内的表示内杆(2),所述表示外杆(1)上设置有半圆弧切口(1-1),所述表示内杆(2)的末端置于所述半圆弧切口(1-1)内,所述表示内杆(2)的末端连接有内杆接块(3),所述内杆接块(3)与位于半圆弧切口(1-1)位置处的表示外杆(1)拼接成完整的圆形截面;所述内杆接块(3)与所述表示外杆(1)的拼接处设置有用于与接点组连接的检查块插入的检查缺口(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外杆(1)的半圆弧切口(1-1)处的拼接面上设置有外杆缺口(1-2)和外杆导向槽(1-3),所述外杆导向槽(1-3)远离外杆缺口(1-2)一端设置有斜坡面;所述内杆接块(3)的拼接面上设置有内杆缺口(3-1)和内杆导向槽(3-2),所述内杆导向槽(3-2)远离内杆缺口(3-1)一端设置有斜坡面;所述外杆缺口(1-2)与内杆导向槽(3-2)形成一个检查缺口(4),所述内杆缺口(3-1)与外杆导向槽(1-3)形成另一个检查缺口(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外杆的连接端(1-4)设置有用于连接尖轨或心轨的外杆连接件(1-5),所述表示外杆的连接端(1-4)为半圆管,所述半圆管内设置有填充块(1-6),所述外杆连接件(1-5)通过紧固件安装在表示外杆(1)和填充块(1-6)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内杆的连接端(2-1)通过紧固件设置有用于连接尖轨或心轨的内杆连接件(2-2),所述表示内杆的连接端(2-1)为半圆柱。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示内杆(2)上设置有环形凹槽(2-3),所述环形凹槽(2-3)上设置有耐磨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式表示外杆(1)和表示内杆(2)之间设有o型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转辙机用表示装置,属于转辙机技术领域,包括中空式表示外杆和设置在表示外杆内的表示内杆,所述表示外杆上设置有半圆弧切口,所述表示内杆的末端置于所述半圆弧切口内,所述表示内杆的末端连接有内杆接块,所述内杆接块与位于半圆弧切口位置处的表示外杆拼接成完整的圆形截面;所述内杆接块与所述表示外杆的拼接处设置有用于与接点组连接的检查块插入的检查缺口。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了表示杆的刚性,不易变形,避免了多次使用后容易出现由于道岔受挤表示杆弯曲变形的情况,避免在受力过程中发生断裂,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了安全性和可靠性。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
王小毅 张树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天津铁科铁路信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22
技术公布日:
20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