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珠凉血合剂对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受体的影响

阅读: 评论:0

芩珠凉血合剂对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受体的影响
李苏;陈洁;李斌;李福伦;缪晓
【摘 要】目的 观察芩珠凉血合剂对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受体的影响.方法 6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组32例,予芩珠凉血合剂;对照组28例,予咪唑斯汀缓释片(皿治林),均口服4周.检测患者前后外周血GRα受体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的正常人作对照,正常组20例均来自岳阳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结果 2组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受体与正常组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芩珠凉血合剂组前后外周血GRα受体含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皿治林组前后外周血GRα受体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芩珠凉血合剂可以上调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含量,皿治林对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含量无明显改变.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9)001
【总页数】4页(P17-20)
【关键词】芩珠凉血合剂;皿治林;外周血GRα受体
【作 者】李苏;陈洁;李斌;李福伦;缪晓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85.6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炎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多表现为自觉剧烈搔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湿疹的,常短期采用口服激素或者长期外用激素。然而,许多患者初用激素制剂疗效较好,继续使用数日后其疗效却明显下降,甚至一部分患者初用激素制剂即疗效不佳,这是激素的快速减敏或耐受(Tachyphylaxis)现象。本研究拟通过系统性观察芩珠凉血合剂对外周血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门诊及病房湿疹患者60例,另取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组(均来自岳阳医院体检中心体检人)。应用DPS随机数字表,按就诊顺序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最后完成研究的患者共55例(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脱失病例5例,组2例,对照组3例,脱失率为8.33%.组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3~65岁,平均(51.59±12.46)岁,平均病程1.31月。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5,女性患者10例),年龄16~65岁,平均(49.79±13.36)岁,平均病程1.67月。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取样
分别取患者服药前后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2 000 r/min,取血清2 mL,置于无菌EP管中-80℃低温冰箱保存。ELISA方法定量比较芩珠凉血合剂作用于患者1个月前后,患者外周血中GRα的含量,并与20例正常人作比较。
1.3 实验试剂和仪器
1.3.1 实验试剂
人糖皮质激素受体(GR-a)ELISA试剂盒。
1.3.2 实验仪器
酶标仪型号:DENLEY DRAGON Wellscan MK3
1.3.3 检测方法
①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GRα表达水平;
②分别在96孔板(复孔)中分别加入100 μL标准品和血清样品,充分混匀后在室温37℃条件下放置120 min;
③洗涤液充分洗涤每个检测孔3~5次,放置干燥;
④每个检测孔中加入100 μL第一抗体工作液。并将反应板充分混匀后放置37℃室温下60 min;
⑤重复洗涤步骤;
⑥每反应孔中加入100 μL酶标抗体工作液,室温37℃放置30 min;
⑦再次洗涤反应板;
⑧每反应孔中加入100 μL底物工作液,室温37℃,避光放置15 min;
⑨每反应孔中加入100 μL终止液终止反应;
⑩酶标仪下读取反应体系在450 nm处的吸光值(30 min内完成);
1.3.4 结果计算与判断
①数值矫正:所有反应孔的吸光OD值都与空白对照反应孔的OD值进行矫正后再进行计算;
②标准曲线:以标准品0,3.12,6.25,12.5,25,50,100,200 ng/mL为横坐标,450 nm OD吸光值为纵坐标,作标准反应曲线;
③终值读取:根据每一样品在标准反应曲线图上所读取的450 nm反应吸光OD值与相应的稀释倍数乘积,计算相应标本的GRα浓度;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按α=0.05标准进行检验,用Levene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evene法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2.1 湿疹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GRα受体相比较
湿疹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湿疹患者外周血中GRα受体含量低于正常人外周血中GRα受体的含量。见表1。
2.2 2组患者外周血GRα受体相比较
2组湿疹患者前外周血GRα受体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芩珠凉血组在前后外周血GRα含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皿治林组在前后外周
血GRα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芩珠凉血合剂可以上调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含量,皿治林对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含量无明显改变。见表2。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以自觉剧烈搔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反复发作为特点。古代医书中记载的“奶癣”、“旋耳疮”、“浸淫疮”等皆属此病管畴。湿疹致病原因比较复杂,涉及内因的免疫因素和外因的致敏因素等多种原因,临床十分困难。而且,现在临床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GC),存在一定的短期疗效,但是长期使用存在的一定的药物副反应和耐药问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糖皮质激素作用主要通过其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来实现的。GC的功效来自于GR在多条信号通路的多效性,其效应遍及所有靶组织。GR属于核受体家族,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细胞上[1]。GR与GC结合后,使得分子伴侣(如热休克蛋白等)从受体复合物上解离。GC/GR信号传导通路在控制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的生长上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某些组织中GR可发挥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2]。虽然绝大多数的组织均表达GR,但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具有非常明确的
组织特异性[3],而GC的这种组织特异性是通过GR来实现的。GR分为GRα和GRβ两种压型。GRα是GR的主要形式,其与皮质醇、DNA及其它转录因子结合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存在于胞浆中的GRα是GC的配体结合蛋白,表达于绝大部分的细胞系和所有的核细胞中。当没有GC存在时,GRα以受体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包浆之中。当GR与GC结合之后,复合体中的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 90)的结构发生改变,GRα-GC复合物与HSP90等蛋白成分分离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内与激素应答基因启动区的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Glucocorticoid responsive element,GRE)结合,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发挥生理及药理作用[4-5]。GRβ定位于胞核,GRβ可以与DNA结合,但不能与配体结合,且不能激活转录,所以只是作为一个负向调节蛋白限制GRα的作用。细胞中GRα和GRβ的相对水平决定了细胞对GC的敏感程度,如果GRβ所占的比例较高,会导致细胞的GC抵抗,这也就解释了临床上部分患者出现的GC抵抗现象[6]。
研究表明,GRα的表达水平和它与GC的亲和力与GC的疗效相关,也就是说,GRα的表达水平或与GC的亲和力下降可能影响到患者对GC的敏感性或抵抗(Resistance or sensitivity to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7-9]。杨玲等[10]研究发现慢性湿疹皮损中糖皮质激素受体-α表达下调。并且,中草药在哮喘、重症胰腺炎、甲亢、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中,
对糖皮质激素受体均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1],不同中药在与激素联合疾病时,其疗效较单独应用激素有一定的提高,并可降低复发率,显示中药在激素依赖性疾病的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而提高体内GR水平、增强机体对GC的敏感性是不同中药单体/复方共同的作用机制。
芩珠凉血合剂是我院自制制剂,药物组成为黄芩、珍珠母、牡丹皮、紫草、防风、生牡蛎、磁石等。全方重用黄芩、珍珠母为君,黄芩凉血苦寒,归肺、胃经,善清中上焦之湿热,“热清则痒自安”。珍珠母重镇咸寒,入心经,“阳潜则痒自宁”,其效力速。如此两君标本兼顾,共取清热凉血潜阳之效。紫草活血凉血,助黄芩增强凉血之功,且凉血不留瘀;磁石、牡蛎咸寒入肾,益阴潜阳,助珍珠母安神止痒,固守药力,共为臣药。薏苡仁利水渗湿,防风、徐长卿发表散风,外可御敌于表,内可除经络流湿,又防君药守而不攻之短,以此共为全方佐药。甘草为使,一可缓苦寒、重镇之品防其伤胃,二可调和诸药[12]。合而用之,共奏凉血解毒、重镇潜阳之效。本课题通过对5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前后外周血GRα的统计分析发现:芩珠凉血合剂可以上调湿疹患者外周血中GRα的含量,这可能与该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制有关,当然也可能是某个中药有效成分的靶向作用,但具体是哪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发挥作用、通过何种途径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
答案,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皿治林是一个长效、强效、特异选择性的组胺H1受体阻滞剂,为苯丙咪唑类衍生物[13-14]。药理作用机制为生物活性拮抗作用,除可选择性地竞争抑制组胺Hl受体及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外.还有抗炎作用[15]。此类药物不通过血脑屏障,副作用相对较小。有研究表明,皿治林可能是通过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5-脂氧合酶途径的抑制作用而产生抗炎作用,从而使皿治林具有双重抗过敏机制,可镇静催眠与抗胆碱能,是迄今为止唯一国际认可的具有双重作用的抗过敏药物[16]。因此,本课题研究在临床常见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咪唑斯汀、西替利嗪等药物中,选择疗效较好且副作用较小的皿治林作为西药阳性对照物。但该药的作用机制是阻断Hl受体发挥作用,不能在细胞核内与激素应答基因启动区的GRE结合发挥生理及药理作用,因此,皿治林组不能上调湿疹患者外周血GRα的含量。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02:55: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91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受体   外周血   湿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