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手推车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
童车减震
车轮以及童车。
背景技术:
2.手推车是用于装载物品或承载儿童,大部分使用环境处于室外。为了让儿童乘坐更舒适,或者物品不易损坏,手推车的车轮一般具备减震(或缓冲)功能。
3.例如公开号为cn 215826795 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车轮及手拉车,其中安装有轮体的滑块与轮脚滑动配合,滑动方向垂直轮轴的径向,且在滑块和轮脚之间设置有在径向上压缩、复位的弹簧来实现减震。对于车辆快速通过带有凸起物的路面时,弹簧来不及动作,进而直接沿径向传递至车身,导致车辆行驶颠簸。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童车减震车轮,减震缓冲效果更佳。
5.本技术提供的童车减震车轮,包括:
6.轮子,带有贯穿的轮轴;
7.下轮座,具有位于轮子两侧与轮轴的两端连接的支撑部;
8.上轮座,与
所述下轮座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单向转动限制机构;
9.弹性件,设置在所述下轮座和上轮座之间,用于吸收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移。
10.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11.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大致水平布置。
12.可选的,所述上轮座和下轮座分别设置有固定弹簧两端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分别插入弹簧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
13.可选的,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在高度方向上错位。
14.可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并行布置的两个。
15.可选的,所述上轮座具有两与对应支撑部转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弹性件设置在两连接部之间。
16.可选的,所述连接部开设有用于观察所述弹性件的窗口。
17.可选的,所述支撑部具有限位台阶,所述连接部的边沿抵靠所述限位台阶以限制两者单向转动。
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童车,包括相互铰接的前脚杆、后脚杆和手把杆,所述前脚杆安装有上述任一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
19.本技术的童车减震车轮下轮座与上轮座之间转动连接,则在快速通过带有凸起物的路段时,下轮座会以旋转的方式减少或消除向上传递至车身的位移量,则上轮座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少量位移或位移为零,进而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童车减震车轮的爆炸视图;
2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童车减震车轮的主视图;
22.图3为图2中下轮座沿第二方向转动的示意图;
23.图4为图2中童车减震车轮的左视图;
24.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童车减震车轮中上轮座的结构视图;
25.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童车减震车轮中下轮座的结构视图;
26.图7为图4中a-a部在自然状态下的剖视图;
27.图8为图7中下轮座沿第二方向转动的剖视图;
28.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童车的立体立体视图。
29.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0.1、车轮;11、第一方向;12、第二方向;
31.110、轮子;111、轮毂;112、轮胎;113、轮轴;
32.120、下轮座;121、支撑部;122、转轴;123、分界线;124、第二安装部; 125、第二凸柱;126、限位台阶;
33.130、上轮座;131、第一安装部;132、第一凸柱;133、连接部;134、腔室;135、窗口;136、边沿;
34.140、弹性件;
35.2、童车;21、前脚杆;22、后脚杆;23、手把杆。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9.本技术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次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0.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童车减震车轮1,包括轮子110、下轮座 120和上轮座130,轮子110包括轮毂111和设置在轮毂111上的轮胎112,轮毂111上设置有轮轴113,下轮座120具有与轮轴113的两端连接的支撑部121。上轮座130用于与童车的底部连接,下
轮座120与上轮座130通过一转轴122 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单向转动限制机构。
41.下轮座120具有如图2所示以转轴122为轴心的第一方向11和第二方向 12,且图示中具有经过转轴122的竖直分界线123,轮轴113处在分界线123 的其中一侧,使得车轮1无论是前侧或后侧经过凸起物时,下轮座120均会沿第二方向转动来抵消凸起物带来的高度变化。
42.在上轮座130和下轮座120之间设置有用于吸收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移(即上述下轮座120的位移)的弹性件140。具体表现为在下轮座120沿第二方向 12旋转时,弹性件140逐渐被压缩来吸收并减缓下轮座120的位移变化速度。同时在车轮1通过凸起物的过程中,弹性件140复位驱使下轮座120沿第一方向11转动,并最终通过单向转动限制机构阻止下轮座120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并停留在某一位置。车轮在下轮座处于该位置的状态定义为自然状态。其中单向转动限制机构可以是上轮座和下轮座之间相抵配合。
43.参阅图4~图8,弹性件140为弹簧,且在自然状态下大致水平布置,则弹簧的压缩和复位在水平方向上存在分量,相较于现有的竖直布置的弹簧结构,有效减少由于来不及动作而导致位移直接传递至车身的情况,减震效果更佳。
44.大致水平布置指弹簧的中心轴141为接近直线。在一实施例中,上轮座130 和下轮座120分别设置有固定弹簧两端的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24,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24上设置有分别插入弹簧的第一凸柱132和第二凸柱125。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24的内壁分别相抵于弹簧的两端,在下轮座120沿第二方向12转动的过程中,下轮座120的内壁靠拢于上轮座 130的内壁进而压缩弹簧。
45.由于下轮座120为旋转运动,下轮座120的内壁相较于上轮座130的内壁的倾角会发生变化,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弹簧弯曲或扭转等,如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凸柱132和第二凸柱125在高度方向上错位,并分别相抵于弹簧的内圈径向的一侧。第二凸柱125高于第一凸柱132,第二凸柱125的最高点距离第一凸柱132的最低点的距离约等于弹簧内圈的内径,保持弹簧的中心轴141为直线。
46.而在下轮座120沿第二方向旋转过程中,第二凸柱125会作用于弹簧内圈的另一侧致使弹簧该端向下弯曲,中心轴141成弧线(如图8所示)。则在通过凸起物后,在弹簧复位初期,借助弹簧的压缩复位的作用力,以及中心轴141 恢复成直线的作用力的双重作用下,下轮座120沿第一方向旋转,复位更迅速。而在复位末期,中心轴141接近直线,弹簧的压缩复位的作用力也不断下降,减缓复位速度,避免下轮座120和上轮座130相抵配合时产生较大撞击声。同时保证整体下轮座120的回复速度不变。
47.重新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140为并行布置(在水平方向)的两个,减震效果更好,并且作为保险,避免其中一个弹性件由于各种原因失效而导致减震失效,或下轮座随意转动的情况发生。
48.上轮座130具有两与对应支撑部121转动连接的连接部133,弹性件140 设置在两连接部133之间。可以理解为两连接部133、第一安装部131和第二安装部124围合成一容纳弹性件140的腔室134,保护弹性件140且外观更简洁。
49.为了方便检修,例如判断是否是弹性件140脱落或丢失导致减震失效。重新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连接部133开设有与腔室134连通的用于观察弹性件情况的窗口135。结合前述实施例,弹性件140为并行布置的两个,两弹性件140分别靠近两连接部133,
因此在两连接部133均开设有窗口135。
50.关于单向转动限制机构,支撑部121具有限位台阶126,连接部133的边沿136抵靠限位台阶126以限制两者单向转动,即只允许下轮座120沿第二方向12转动。
5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童车2,包括相互铰接的前脚杆21、后脚杆22和手把杆 23,前脚杆21的底部安装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童车减震车轮1。
52.本技术的童车减震车轮下轮座与上轮座之间转动连接,则在快速通过带有凸起物的路段时,下轮座会以旋转的方式减少或消除向上传递至车身的位移量,则上轮座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少量位移或位移为零,进而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
53.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54.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子,带有贯穿的轮轴;下轮座,具有位于轮子两侧与轮轴的两端连接的支撑部;上轮座,与所述下轮座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单向转动限制机构;弹性件,设置在所述下轮座和上轮座之间,用于吸收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大致水平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轮座和下轮座分别设置有固定弹簧两端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分别插入弹簧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在高度方向上错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并行布置的两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轮座具有两与对应支撑部转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弹性件设置在两连接部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开设有用于观察所述弹性件的窗口。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限位台阶,所述连接部的边沿抵靠所述限位台阶以限制两者单向转动。9.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铰接的前脚杆、后脚杆和手把杆,所述前脚杆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童车减震车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童车减震车轮及童车,其中车轮包括轮子、下轮座、上轮座和弹性件,其中轮子带有贯穿的轮轴;下轮座具有位于轮子两侧与轮轴的两端连接的支撑部;上轮座与所述下轮座转动连接,且两者之间设置有单向转动限制机构;弹性件设置在所述下轮座和上轮座之间,用于吸收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移。在快速通过带有凸起物的路段时,下轮座会以旋转的方式减少或消除向上传递至车身的位移量,则上轮座在竖直方向上发生少量位移或位移为零,进而实现更好的减震效果。现更好的减震效果。现更好的减震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马聪泉 郝凯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2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