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自行
车架。
背景技术:
2.目前的自行车通常都是比较刚硬,即便是山地自行车也没有很好的减震效果,当自行车的车速较快遇到减速带,或者遇到凹坑或颠簸路段时,自行车的座垫会随着轮胎的颠簸而颠簸,从而影响了用户的驾驶体验。现有技术中也公开了一些自行车的公开专利,如申请号为201680061787.x,名称为电动自行车,该方案中没有很好的减震,如果仅仅考虑从车架的材料入手来起到减震的话也起到很明显的效果,鉴于此需要一种新的车架结构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减震自行车架,本方案中上管铰接在头管上,座管焊接在上管上,且座管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安装在下管上,当自行车发生颠簸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座管上的座垫会受到较小的颠簸。另外,上管铰接在头管上能够有效减少头管上的颠簸对上管和座管的影响。
4.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减震自行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下管、座
支柱、下支柱和座管,
所述上管的首端铰接在所述头管上,所述上管的末端固定在所述座管上,所述座管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座支柱的首端连接,所述座管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安装在所述下管上,所述下管位于所述上管的下方,且所述下管的首端固定在所述头管上,所述下管的末端与所述下支柱的首端连接,所述座支柱的末端与所述下支柱的末端连接。
5.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铰接连杆,所述下支柱的首端铰接在所述下管的末端上。
6.优选的,所述铰接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座管上,且所述铰接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座支柱的首端上,所述铰接连杆通过第二连接件安装在所述上管上。
7.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弹性构件。
8.优选的,所述座支柱的末端与所述下支柱的末端之间铰接或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
缸体、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活塞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体的内腔中,所述活塞杆的杆部穿过所述缸体的导向孔并延伸至所述缸体的外部,所述杆部远离所述缸体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耳,所述缸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耳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耳,所述杆部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缸体和所述第一连接耳之间。
10.优选的,所述活塞部上设有第一磁铁部,所述内腔沿着所述杆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磁铁部,所述第一磁铁部与所述第二磁铁部之间相互排斥。
11.优选的,所述内腔沿着所述杆部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用于所述内腔与外部空间连通。
12.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减震自行车架,本方案中上管铰接在头管上,座管焊接在上管上,且座管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安装在下管上,当自行车发生颠簸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座管上的座垫会受到较小的颠簸。另外,上管铰接在头管上能够有效减少头管上的颠簸对上管和座管的影响。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减震自行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其中附图中所涉及的标号如下:
18.11-头管;12-上管;13-下管;14-座支柱;15-下支柱;16-座管;17-第一连接件;18-第一弹性件;19-第二连接件;20-缸体;21-活塞杆;22-活塞部;23-内腔;24-杆部;25-第一连接耳;26-弹簧;27-第二连接耳;28-第一磁铁部;29-第二磁铁部;30-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0.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减震自行车架,包括头管11、上管12、下管13、座支柱14、下支柱15和座管16,上管12的首端铰接在头管11上,上管12的末端固定在座管16上,座管16通过第一连接件17与座支柱14的首端连接,座管16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18安装在下管13上,下管13位于上管12的下方,且下管13的首端固定在头管11上,下管13的末端与下支柱15的首端连接,座支柱14的末端与下支柱15的末端连接。
21.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上管12铰接在头管11上,座管16焊接在上管12上,且座管16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18安装在下管13上,当自行车发生颠簸时,在第一弹性件18的作用下座管16上的座垫会受到较小的颠簸。另外,上管12铰接在头管11上能够有效减少头管11上的颠簸对上管12和座管16的影响。
22.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连接件17为铰接连杆,下支柱15的首端铰接在下管13的末端上。
23.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其中下支柱15和坐支柱与后轮的安装轴连接,本方案这种设计将后轮整体的连接架与前轮整体的连接架分开,采用铰接的形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后轮和前轮在受到颠簸时相互影响,使得整个车架具有很好的减震性,主要用于山地或颠簸路况的自行车。
24.进一步的,铰接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座管16上,且铰接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座支柱14的首端上,铰接连杆通过第二连接件19安装在上管12上。
25.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19用于对铰接连杆进行拉紧,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座支柱14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26.进一步的,第二连接件19为弹性构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弹性件或减震器,也可以直接采用弹簧。当然,第二连接件19的结构也可以和第一弹性件的结构相同。
27.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座支柱14的末端与下支柱15的末端之间铰接或固定连接。
28.本方案中,座支柱14的末端与下支柱15的末端之间采用固定连接方式效果较好。
29.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18包括缸体20、活塞杆21,活塞杆21的活塞部22可滑动地设置在缸体20的内腔23中,活塞杆21的杆部24穿过缸体20的导向孔并延伸至缸体20的外部,杆部24远离缸体20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耳25,缸体20远离第一连接耳25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耳27,杆部24上套设有弹簧26,弹簧26位于缸体20和第一连接耳25之间。
30.本方案提出了第一弹性件18的具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减震和缓冲的作用。
31.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活塞部22上设有第一磁铁部28,内腔23沿着杆部2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磁铁部29,第一磁铁部28与第二磁铁部29之间相互排斥。
32.本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能够有效避免活塞部22在移动过程中与内腔23两端的内壁碰撞,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一弹性件18的使用寿命。
33.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内腔23沿着杆部2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通气孔30,通气孔30用于内腔23与外部空间连通。
34.本方案通过设置通气孔30能够避免活塞部22在移动过程中,内腔23中产生负压或过压,有效保证活塞部22的移动。当内腔23采用密闭状态时,可以利用内腔23产生负压或过压产生的阻尼也能起到减震作用,二者各有优缺点。
35.进一步的,当内腔23上不设置通气孔30时,可以在活塞部22上设置通孔,通孔的孔径较小,用于使第一弹性件18中的弹簧26在非受力状态下,活塞部22的两侧压力平衡。
36.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减震自行车架,包括头管(11)、上管(12)、下管(13)、座支柱(14)、下支柱(15)和座管(16),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12)的首端铰接在所述头管(11)上,所述上管(12)的末端固定在所述座管(16)上,所述座管(16)通过第一连接件(17)与所述座支柱(14)的首端连接,所述座管(16)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18)安装在所述下管(13)上,所述下管(13)位于所述上管(12)的下方,且所述下管(13)的首端固定在所述头管(11)上,所述下管(13)的末端与所述下支柱(15)的首端连接,所述座支柱(14)的末端与所述下支柱(15)的末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7)为铰接连杆,所述下支柱(15)的首端铰接在所述下管(13)的末端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座管(16)上,且所述铰接连杆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座支柱(14)的首端上,所述铰接连杆通过第二连接件(19)安装在所述上管(12)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9)为弹性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支柱(14)的末端与所述下支柱(15)的末端之间铰接或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18)包括缸体(20)、活塞杆(21),所述活塞杆(21)的活塞部(22)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缸体(20)的内腔(23)中,所述活塞杆(21)的杆部(24)穿过所述缸体(20)的导向孔并延伸至所述缸体(20)的外部,所述杆部(24)远离所述缸体(20)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耳(25),所述缸体(20)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耳(25)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耳(27),所述杆部(24)上套设有弹簧(26),所述弹簧(26)位于所述缸体(20)和所述第一连接耳(25)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部(22)上设有第一磁铁部(28),所述内腔(23)沿着所述杆部(2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磁铁部(29),所述第一磁铁部(28)与所述第二磁铁部(29)之间相互排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自行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23)沿着所述杆部(2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通气孔(30),所述通气孔(30)用于所述内腔(23)与外部空间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减震自行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下管、座支柱、下支柱和座管,上管的首端铰接在头管上,上管的末端固定在座管上,座管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座支柱的首端连接,座管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安装在下管上,下管位于上管的下方,且下管的首端固定在头管上,下管的末端与下支柱的首端连接,座支柱的末端与下支柱的末端连接。本方案中上管铰接在头管上,座管焊接在上管上,且座管的下端通过第一弹性件安装在下管上,当自行车发生颠簸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座管上的座垫会受到较小的颠簸。另外,上管铰接在头管上能够有效减少头管上的颠簸对上管和座管的影响。上的颠簸对上管和座管的影响。上的颠簸对上管和座管的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
姜中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昆山吉纳尔车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09
技术公布日:
20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