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
无人机技术领域,涉及无人机电池更换作业,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
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2.市面上目前所用到的无人机,机舱内均搭载有载荷或电池,在实际工作中,载荷或者电池当使用时间较长后都需要进行拆卸更换,更换时需要打开载荷或者电池对应的舱室的舱盖进行操作。由于舱盖自重及外场风力扰动等因素,需要手持舱盖以保持其为打开状态,单人外场作业时,手持舱盖的同时,进行换电或者载荷操作的操作难度极大。
3.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舱盖的开合锁紧机构,目前市面上使用到的结构设计都比较复杂,舱盖的打开及关闭操作繁琐,且可靠性较低,不能保证舱盖的准确开合及开盖保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及无人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舱盖打开位置的保持及从打开保持位恢复到关闭位置只需要旋转舱盖即可,无多余操作,且舱盖开位保持可靠性高,提高无人机操作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端固定板,
所述机身端固定板的前端设置有舱盖,所述机身固定板的上端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左
铰链座及右铰链座,所述左铰链座及右铰链座上分别铰装连接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所述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的下端分别连接至所述舱盖两端,所述左铰链座及右铰链座下方对应所述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分别安装有一组左限位座及右限位座,所述左限位座及右限位座上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安装有玻珠顶丝,舱盖关闭状态时所述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位于所述玻珠顶丝外侧,舱盖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处于转动极限位置并卡装于所述玻珠顶丝内侧,所述舱盖可沿机身端固定板的上端向上翻开并实现开位保持。
7.而且,所述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均由平直段及弯折段一体设置制成,所述舱盖处于关闭状态时弯折段的最下端低于所述螺纹孔;所述一组左限位座及右限位座上的两个玻珠顶丝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舱盖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平直段的宽度。
8.而且,所述左限位座及右限位座的上端面均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面设置。
9.而且,所述平直段与弯折段的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弧形倒角。
10.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还包括机身及舱盖。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2.1、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舱盖打开位置的
保持及从打开保持位恢复到关闭位置只需要旋转舱盖即可,无多余操作,且舱盖开位保持可靠性高,提高无人机操作安全性;同时,舱盖开位机构的保持力度可通过两侧玻珠顶丝相对左/右限位座的的旋入深度进行调节。
13.2、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均由平直段及弯折段一体设置制成,所述舱盖处于关闭状态时弯折段的最下端低于所述螺纹孔;所述一组左限位座及右限位座上的两个玻珠顶丝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舱盖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间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平直段的宽度,结构设计巧妙,舱盖向上打开时,平直段逐渐接近直至接触到玻珠顶丝,在平直段斜面作用力下,玻珠顶丝内钢珠受迫向外移动,继续向上翻转舱盖到最大角度时,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处于转动极限位置,而与玻珠顶丝接触的侧面向前脱离,玻珠顶丝向内回弹后间隙小于平直段的宽度,从而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卡住左/右舱盖铰链,在舱盖打开位置提供足够的保持力;舱盖关闭时,开始需要稍大力度向下翻折舱盖,左/右舱盖铰链两侧棱边会向外挤压玻珠顶丝直至推开足够宽度,之后即可顺滑向下翻折到关闭。
14.3、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左限位座及右限位座的上端面均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面设置,在保证玻珠顶丝安装强度的基础上节省空间,利于机身内侧的空间布局。
15.4、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平直段与弯折段的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弧形倒角,防止左/右舱盖铰链转动过程中对机身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涉影响,保证舱盖的顺利开合。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舱盖翻转打开时左/舱盖铰链状态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舱盖翻转打开时玻珠顶丝状态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舱盖左/舱盖铰链翻转极限位置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螺纹孔、2-玻珠顶丝、3-左铰链座、4-左舱盖铰链、5-右限位座、6-右铰链座、7-右舱盖铰链、8-机身端固定板、9-舱盖、10-左限位座、11-平直段、12-弯折段、14-间隙、15-弧面、16-弧形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一种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其创新之处在于:包括机身端固定板8,所述机身端固定板8的前端设置有舱盖9,所述机身固定板8的上端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左铰链座3及右铰链座6,所述左铰链座3及右铰链座6上分别铰装连接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的下端分别连接至所述舱盖9两端,所述左铰链座3及右铰链座6下方对应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分别安装有一组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所述
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上均设置有螺纹孔1,所述螺纹孔1内安装有玻珠顶丝2,舱盖9关闭状态时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位于所述玻珠顶丝2外侧,舱盖9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处于转动极限位置并卡装于所述玻珠顶丝2内侧,所述舱盖9可沿机身端固定板8的上端向上翻开并实现开位保持。
25.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均由平直段11及弯折段12一体设置制成,所述舱盖9处于关闭状态时弯折段的最下端低于所述螺纹孔1;所述一组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上的两个玻珠顶丝2之间设置有间隙14,所述舱盖9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间隙14的宽度小于所述平直段11的宽度。
26.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的上端面均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面15设置,在保证玻珠顶丝安装强度的基础上节省空间,利于机身内侧的空间布局。
27.平直段11与弯折段12的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弧形倒角16,防止左/右舱盖铰链转动过程中对机身内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涉影响,保证舱盖的顺利开合。
28.一种无人机,其创新之处在于:包括所述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还包括机身及舱盖。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30.舱盖向上打开时,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顺时针向上旋转,左/右舱盖铰链的平直段逐渐接近直至接触到玻珠顶丝,在平直段斜面作用力下,玻珠顶丝内钢珠受迫向外移动,继续向上翻转舱盖到最大角度时,左舱盖铰链及右舱盖铰链处于转动极限位置,而与玻珠顶丝接触的侧面向前脱离,玻珠顶丝向内回弹后间隙小于平直段的宽度,从而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卡住左/右舱盖铰链,在舱盖打开位置提供足够的保持力;
31.舱盖关闭时,开始需要稍大力度向下翻折舱盖,左/右舱盖铰链两侧棱边会向外挤压玻珠顶丝直至推开足够宽度,之后即可顺滑向下翻折到关闭。
32.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端固定板(8),所述机身端固定板(8)的前端设置有舱盖(9),所述机身端固定板(8)的上端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左铰链座(3)及右铰链座(6),所述左铰链座(3)及右铰链座(6)上分别铰装连接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的下端分别连接至所述舱盖(9)两端,所述左铰链座(3)及右铰链座(6)下方对应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分别安装有一组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所述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上均设置有螺纹孔(1),所述螺纹孔(1)内安装有玻珠顶丝(2),舱盖(9)关闭状态时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位于所述玻珠顶丝(2)外侧,舱盖(9)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处于转动极限位置并卡装于所述玻珠顶丝(2)内侧,所述舱盖(9)可沿机身端固定板(8)的上端向上翻开并实现开位保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舱盖铰链(4)及右舱盖铰链(7)均由平直段(11)及弯折段(12)一体设置制成,所述舱盖(9)处于关闭状态时弯折段的最下端低于所述螺纹孔(1);所述一组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上的两个玻珠顶丝(2)之间设置有间隙(14),所述舱盖(9)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所述间隙(14)的宽度小于所述平直段(11)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限位座(10)及右限位座(5)的上端面均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弧面(15)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段(11)与弯折段(12)的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弧形倒角(16)。5.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还包括机身及舱盖(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人机舱盖开位保持机构及无人机,机身端固定板的前端设置有舱盖,机身固定板的上端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左/右铰链座,左/右铰链座上分别铰装连接左/右舱盖铰链,左/右舱盖铰链的下端分别连接至舱盖两端,左/右铰链座下方对应左/右舱盖铰链分别安装有一组左/右限位座,左/右限位座上均安装有玻珠顶丝。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舱盖打开位置的保持及从打开保持位恢复到关闭位置只需要旋转舱盖即可,无多余操作,且舱盖开位保持可靠性高,提高无人机操作安全性;同时,舱盖开位机构的保持力度可通过两侧玻珠顶丝相对左/右限位座的的旋入深度进行调节。度进行调节。度进行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
王桦 刘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天津飞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7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