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汽车生产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
零部件运输架。
背景技术:
2.汽车从生产加工到出厂需要使用到大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的存放和运输都需要使用到零部件运输架。由于零部件种类较多且体积较小,通常情况下会将多种零部件放至同一个运输架上;同时,为了能够合理的利用厂内空间和避免不同的零部件混合在一起,运输架通常设置为多层且每层放置用一种类的零部件。
3.运输架多层的设置虽能避免不同类的零件混合且能合理利用厂内空间,但使得零部件的存取十分不便,对较高层的零部件进行存取时,往往需要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进行;由于零部件在使用时,往往不会一次性将一种零部件全部用完,因此导致操作人员需要多次攀爬梯子进行拿取,对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较大的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运输架中的零部件的存取十分不便,对较高层的零部件进行存取时,往往需要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进行;由于零部件在使用时,往往不会一次性将一种零部件全部用完,因此导致操作人员需要多次攀爬梯子进行拿取,对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较大的消耗得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包括
支撑架,
所述支撑架上垂直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包括
多个螺纹段和多个平滑段,所述丝杆上设置有第一放置层和多个第二放置层,所述第一放置层与所述丝杆最上端的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每一所述第二放置层均位于一所述平滑段内且可与任一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所述第一放置层的层厚大于任一所述第二放置层的层厚,任一所述平滑段的长度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放置层的层厚一致。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放置层和多个第二放置层用于放置零部件,当这些零部件需要运输时,通过转移支撑架即可实现零部件的运输;当需要使用零部件时,转动丝杆使得第一放置层向下移动,第一放置层移动至其下的第一个第二放置层处时,将推动第二放置层移动至第二放置层与螺纹段螺纹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放置层与其下的第一个第二放置层一起向下移动,移动至下一个第二放置层处时,带动下一个第二放置层一起移动,从而使得全部的第二放置层和第一放置层可以一起移动至下方;当零部件在使用时,将第一放置层和多个第二放置层都移动至下方,操作人员需要使用时直接拿取即可,由此便于操作人员拿取零部件,无需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当需要存放零部件时,将对应的零部件放置于所需的放置层中,待零部件存放完成后,反向转动丝杆,最下方的第二放置层位于原来的平滑段中,其上方的第一个第二放置层推动上方的第二放置层和第一放置层一起向上移动,直至其上方的第一个第二放置层移动至对应的平滑段中不再移动,此时,此第二放置层上方的第二放置层处于螺纹段上,随着丝杆的继续转动,其上的第二放置层将继续向上
移动直至所有的第二放置层和第一放置层复位,此时停止转动丝杆;当第二放置层处于平滑段中时,对应平滑段的长度与第二放置层的层厚一致,第二放置层平稳的处于平滑段上,由于第一放置层的层厚大于任一第二放置层的层厚,即,第一放置层的层厚大于任一平滑段的长度,因此,当第一放置层推动第二放置层向下移动时,不会卡滞于平滑段中;通过上述过程中各部件的配合,便于操作人员拿取和存放零部件,无需额外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从而无需进行攀爬,避免对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较大的消耗。
8.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多个所述第二放置层的多组支撑块,每组所述支撑块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第二放置层一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无需存取零部件时,第二放置层固定于对应的平滑段上,此时支撑块对第二放置层进行支撑,由此提高第二放置层放置时的稳定性;当需要存取零部件时,转动支撑杆,支撑杆的转动带动支撑块转动,支撑块转动至远离第二放置层时,将对第二放置层的移动不产生干涉,此时即可对第二放置层的位置进行调节。
10.可选的,每组支撑块均包括两个支撑块,所述第二放置层卡接于两所述支撑块之间。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放置层固定时,两支撑块将对应的第二放置层卡紧,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第二放置层放置时的稳定性。
12.可选的,每一所述第二放置层上均设置有限制所述支撑块转动范围的限位块。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转动至与限位块抵接时,支撑块无法继续转动,此时两支撑块将对应的第二放置层卡紧,通过设置限位块可对支撑块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防止支撑块转动过度至远离第二放置层。
14.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转动连接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链轮,多个所述链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一个所述链轮同轴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开启第二驱动电机则可使得多个支撑杆同步转动,多个支撑块对第二放置层共同支撑,使得第二放置层放置时的稳定性高。
16.可选的,所述第二放置层内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一侧与所述第二放置层固定连接,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一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上设置有卡块,所述第二放置层上开设有用于卡接所述卡块的卡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零部件存放至第二放置层中后,可移动活动杆,活动杆的移动带动防护罩和卡块移动,防护罩材质柔软且具有弹性,当卡块移动至卡槽中时,活动杆被固定于卡槽中,此时防护罩将第二放置层封闭,由此可对第二放置层内的零部件进行防护,同时防止第二放置层内的零部件掉落。
18.可选的,所述第二放置层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活动杆的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层上铰接有防掉板。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拿取零部件时,可将活动杆移动至放于放置槽中,再转动防掉板至防掉板将活动杆固定于放置槽中,由此防止在拿取零部件时,防护罩和活动杆的存在遮盖第二防护层内的零部件。
20.可选的,所述第一放置层下方和所述第二放置层下方均设置有缓冲垫。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放置向下移动至与其下一个第二放置层抵接时,
缓冲垫将抵在第二放置层与第一放置层之间,缓冲垫存在一定的缓冲力,放置第一放置层和第二放置层接触时产生碰撞,从而导致第一放置层和第二放置层内放置的零部件受损,由此提高运输架的稳定性。
22.可选的,支撑架底部安装有若干个带脚刹的万向轮。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运输架进行移动和固定。
24.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架和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穿设有若干缓冲杆,若干所述缓冲杆均与所述支撑台滑动连接并均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支撑台之间的缓冲杆的外侧壁盘旋设置有缓冲弹簧。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支撑架内放置的零部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运输架整体在停放和运输时受到震动时,支撑架下降,从而使得缓冲杆下降,缓冲弹簧受力收缩并对支撑架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从而对支撑架的下降进行缓冲,降低震动对支撑架以及支撑架内放置的零部件的损伤。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便于操作人员拿取和存放零部件,无需额外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从而无需进行攀爬,避免对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较大的消耗;
28.2.有利于提高支撑架内放置的零部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运输架整体在停放和运输时受到震动时,支撑架下降,从而使得缓冲杆下降,缓冲弹簧受力收缩并对支撑架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从而对支撑架的下降进行缓冲,降低震动对支撑架以及支撑架内放置的零部件的损伤。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图1中丝杆的示意图;
31.图3是图1中第二放置层的剖视图;
32.图4是图1中防护罩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架;2、丝杆;201、螺纹段;202、平滑段;3、第一放置层;301、第一调节筒;302、第一放置箱;4、第二放置层;401、第二调节筒;402、第二放置箱;5、缓冲垫;6、支撑杆;7、支撑块;8、限位块;9、第一驱动电机;10、第二驱动电机;11、链轮;12、链条;13、防护罩;14、活动杆;15、卡块;16、卡槽;17、放置槽;18、防掉板;19、万向轮;20、缓冲杆;21、缓冲弹簧;22、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参照图1和图2,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上垂直转动连接有丝杆2,丝杆2包括多个螺纹段201和多个平滑段202,丝杆2上设置有第一放置层3和多个第二放置层4;第一放置层3包括第一调节筒301和第一放置箱302,第一放置箱302与第一调节筒301固定连接,第一调节筒301与丝杆2最上端的螺纹段201螺纹配合;每一个第二放置层4均包括第二调节筒401和第二放置箱402,第二放置箱402与第二调节筒401固定连接,每一个第二调节筒401均位于一平滑段202内且可与任一
螺纹段201螺纹配合;通过转动丝杆2可使得第一调节筒301下移,第一调节筒301的下移带动第一放置箱302下移,第一调节筒301移动至与下一个第二调节筒401抵接时,推动第二调节筒401下移,从而使得第二放置箱402可下移,由此可使得全部的第二放置箱402和第一放置箱302移动至下方,便于将零部件存放至第一放置箱302和第二放置箱402中。
36.参照图1,支撑架1上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9,第一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与丝杆2同轴固定连接,通过开启第一驱动电机9可驱使丝杆2转动。
37.参照图1和图2,第一放置箱302的层厚小于第一调节筒301的长度,第二放置箱402的层厚小于第二调节筒401的长度;第一调节筒301的长度大于任一第二调节筒401的长度,且任一平滑段202的长度与对应的第二调节筒401的长度一致;当第二调节筒401处于平滑段202中时,对应平滑段202的长度与第二调节筒401的长度一致,第二调节筒401平稳的处于平滑段202上,由于第一调节筒301的长度大于任一第二调节筒401的长度,即,第一调节筒301的长度大于任一平滑段202的长度,因此,当第一调节筒301推动第二调节筒401向下移动时,不会卡滞于平滑段202中。
38.参照图1,第一调节筒301下方和第二调节筒401下方均设置有缓冲垫5,当第一调节筒301向下移动至与其下一个第二调节筒401抵接时,缓冲垫5将抵在第二调节筒401与第一调节筒301之间,缓冲垫5存在一定的缓冲力,防止第一调节筒301和第二调节筒401接触时产生碰撞,从而导致第一放置箱302和第二放置箱402内放置的零部件受损,由此提高运输架的稳定性。
39.参照图1,支撑架1上转动连接有多个支撑杆6,多个支撑杆6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链轮11,多个链轮11之间通过链条12连接,支撑架1上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10,第二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与一个链轮11同轴固定连接;每一支撑杆6上均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块7,第二放置箱402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块8,支撑杆6的转动带动支撑块7转动,支撑块7转动至与限位块8抵接时,支撑块7无法继续转动,此时两支撑块7为一组将一个第二放置箱402卡紧于两支撑块7之间,每一第二放置箱402均被两个支撑块7卡接;当无需存取零部件时,第二放置箱402固定于对应的平滑段202上,此时支撑块7对第二放置箱402进行支撑,由此提高第二放置箱402放置时的稳定性;当需要存取零部件时,开启第二驱动电机10驱使转动支撑杆6,支撑杆6的转动带动支撑块7转动,支撑块7转动至远离第二放置箱402时,将对第二放置箱402的移动不产生干涉,此时即可对第二放置箱402的位置进行调节。
40.参照图3和图4,第二放置箱402内开设有放置槽17,放置槽17内设置有防护罩13,防护罩13一侧固定连接于放置槽17的内壁上,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一活动杆14,活动杆14上设置有卡块15,第二放置箱402上开设有用于卡接卡块15的卡槽16;当零部件存放至第二放置箱402中后,可移动活动杆14,活动杆14的移动带动防护罩13和卡块15移动,防护罩13材质柔软且具有弹性,当卡块15移动至卡槽16中时,活动杆14被固定于卡槽16中,此时防护罩13将第二放置箱402封闭,由此可对第二放置层4内的零部件进行防护,同时防止第二放置层4内的零部件掉落;当需要拿取零部件时,可将活动杆14移动至放于放置槽17中,第二放置层4上铰接有防掉板18,通过转动防掉板18可将活动杆14固定于放置槽17中,由此防止在拿取零部件时,防护罩13和活动杆14的存在遮盖第二防护层内的零部件。
41.参照图1,支撑架1底部设置有支撑台22,所述支撑台22上穿设有若干缓冲杆20,若干所述缓冲杆20均与支撑台22滑动连接并均与支撑架1固定连接,支撑架1与支撑台22之间
的缓冲杆20的外侧壁盘旋设置有缓冲弹簧21;由此有利于提高支撑架1内放置的零部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运输架整体在停放和运输时受到震动时,支撑架1下降,从而使得缓冲杆20下降,缓冲弹簧21受力收缩并对支撑架1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从而对支撑架1的下降进行缓冲,降低震动对支撑架1以及支撑架1内放置的零部件的损伤
42.参照图1,支撑台22底部安装有若干个带脚刹的万向轮19,由此便于对运输架进行移动和固定。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的实施原理为:第一放置箱302和多个第二放置箱402用于放置零部件,当这些零部件需要运输时,通过转移支撑架1即可实现零部件的运输;当需要使用零部件时,转动丝杆2使得第一调节筒301下移,第一调节筒301带动第一放置箱302下移,第一调节筒301移动至其下方的第一个第二调节筒401处时,将推动第二调节筒401移动至与螺纹段201螺纹配合,从而使得此第二调节筒401可与第一调节筒301一起向下移动,由此带动第二放置箱402和第一放置箱302下移;当第一调节筒301和此第二调节筒401移动至下一个第二调节筒401处时,推动下一个第二调节筒401一起下移,由此带动对应的第二放置箱402下移,由此可使得全部的第二放置箱402和第一放置箱302可以一起移动至下方;当零部件在使用时,将第一放置箱302和多个第二放置箱402都移动至下方,操作人员需要使用时直接拿取即可,由此便于操作人员拿取零部件,无需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当需要存放零部件时,将对应的零部件放置于所需的放置箱中,待零部件存放完成后,反向转动丝杆2,最下方的第二调节筒401位于原来的平滑段202中,其上方的第二调节筒401推动剩下的第二调节筒401和第一调节筒301一起向上移动,直至其上方的第二调节筒401移动至对应的平滑段202中不再移动,此时,此第二调节筒401上方的第二调节筒401处于螺纹段201上,随着丝杆2的继续转动,其上的第二调节筒401将继续向上移动直至所有的第二调节筒401和第一调节筒301复位,此时停止转动丝杆2;当第二调节筒401处于平滑段202中时,对应平滑段202的长度与第二调节筒401的长度一致,第二调节筒401平稳的处于平滑段202上,由于第一调节筒301的长度大于任一第二调节筒401的长度,即,第一调节筒301的长度大于任一平滑段202的长度,因此,当第一调节筒301推动第二调节筒401向下移动时,不会卡滞于平滑段202中;通过上述过程中各部件的配合,便于操作人员拿取和存放零部件,无需额外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从而无需进行攀爬,避免对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较大的消耗。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上垂直转动连接有丝杆(2),所述丝杆(2)包括多个螺纹段(201)和多个平滑段(202),所述丝杆(2)上设置有第一放置层(3)和多个第二放置层(4),所述第一放置层(3)与所述丝杆(2)最上端的所述螺纹段(201)螺纹配合,每一所述第二放置层(4)均位于一所述平滑段(202)内且可与任一所述螺纹段(201)螺纹配合,所述第一放置层(3)的层厚大于任一所述第二放置层(4)的层厚,任一所述平滑段(202)的长度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放置层(4)的层厚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上转动连接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上设置有用于支撑多个所述第二放置层(4)的多组支撑块(7),每组所述支撑块(7)的位置和数量与所述第二放置层(4)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每组支撑块(7)均包括两个支撑块(7),所述第二放置层(4)卡接于两所述支撑块(7)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放置层(4)上均设置有限制所述支撑块(7)转动范围的限位块(8)。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上转动连接有多个支撑杆(6),多个所述支撑杆(6)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链轮(11),多个所述链轮(11)之间通过链条(12)连接,所述支撑架(1)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10),所述第二驱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与一个所述链轮(11)同轴固定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置层(4)内设置有防护罩(13),所述防护罩(13)一侧与所述第二放置层(4)固定连接,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一活动杆(14),所述活动杆(14)上设置有卡块(15),所述第二放置层(4)上开设有用于卡接所述卡块(15)的卡槽(16)。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放置层(4)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活动杆(14)的放置槽(17),所述第二放置层(4)上铰接有防掉板(18)。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层(3)下方和所述第二放置层(4)下方均设置有缓冲垫(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支撑架(1)底部安装有若干个带脚刹的万向轮(19)。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底部设置有支撑台(22),所述支撑台(22)上穿设有若干缓冲杆(20),若干所述缓冲杆(20)均与所述支撑台(22)滑动连接并均与所述支撑架(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1)与所述支撑台(22)之间的缓冲杆(20)的外侧壁盘旋设置有缓冲弹簧(21)。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运输架,涉及汽车生产技术领域,汽车零部件运输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垂直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包括多个螺纹段和多个平滑段,所述丝杆上设置有第一放置层和多个第二放置层,所述第一放置层与所述丝杆最上端的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每一所述第二放置层均位于一所述平滑段内且可与任一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所述第一放置层的层厚大于任一所述第二放置层的层厚,任一所述平滑段的长度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放置层的层厚一致。本申请便于操作人员拿取和存放零部件,无需额外借助梯子之类的辅助工具,从而无需进行攀爬,避免对操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造成较大的消耗。较大的消耗。较大的消耗。
技术研发人员:
李著名 李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长沙和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2.06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