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
抽吸组件、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雾化装置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在雾化装置中,常需将抽吸件与储液件装设于一起,为用户抽吸雾化气提供基础。但是,这样设置容易在装设时将空气带入储液件中,从而提高了储液件内的气压,进而增加储液件漏液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抽吸组件,
所述抽吸组件包括:
4.储液件,包括盖体与储液管,所述储液管具有储液空间,所述储液空间用于存储待雾化液,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储液管的一端,所述盖体具有连通所述储液空间的第一排
气孔;
5.抽吸件,包括抽吸部与
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固定于所述抽吸部靠近所述储液件的一侧;
6.其中,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设于所述储液空间内,并使所述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排出至所述储液件外。
7.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抽吸组件,通过利用抽吸件上的导向部与储液件的第一排气孔相互配合,降低储液件漏液的几率。
8.具体地,在将抽吸件装设于储液件的一侧的过程中,导向部的部分伸入第一排气孔并设于储液空间内,此时导向部的另一部分还位于第一排气孔与储液空间外,即,抽吸部与储液件间隙设置,换句话说,抽吸部与储液件之间具有排气间隙;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排至排气间隙,然后排出抽吸组件,即,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排出储液件外;直至抽吸件抵接储液件,或者说抽吸件抵接盖体后,抽吸部与储液件之间的排气间隙消失,实现抽吸组件的装配。
9.由于本技术中的抽吸件设有导向部,导向部能够与储液件的第一排气孔相互配合,以在装配的过程中,确保抽吸部与储液件之间具有预设的排气间隙,从而使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间隙排出至储液件外。并且,在装配的过程中,导向部还具有引导抽吸件装配于储液件预设位置的功能,提高了抽吸组件装配的精确度。
10.相较于不具有导向部的储液件,本技术提供的抽吸组件结构简单,通过利用抽吸件上的导向部与储液件的第一排气孔相互配合,以保持装配时抽吸部与储液件之间具有预设的排气间隙,从而使储液空间内的气体排出,进而降低储液件漏液的几率。
11.其中,在所述储液件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导向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尺寸,以使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排出至所述储液件外。
12.其中,所述抽吸件还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导向部的外周侧,
在所述储液件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尺寸;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位于所述储液空间内,且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抵接所述盖体背离所述抽吸部一侧的表面。
13.其中,所述抽吸件还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导向部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14.其中,所述储液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内侧壁;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排气孔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以使所述抽吸部与所述储液件间隙设置;所述导向部还能够继续伸入所述第一排气孔,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离。
15.其中,所述盖体还具有连通所述储液空间的第二排气孔;当所述导向部伸入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排出至所述储液件外。
16.其中,所述储液件满足以下情况中的一者:
17.所述盖体与所述储液管为分体式结构;
18.所述盖体与所述储液管为一体式结构。
19.其中,所述抽吸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装设于所述抽吸部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所述导向部贯穿所述第一密封件;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第一密封件能够抵接所述盖体,以密封所述盖体。
20.其中,所述储液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盖体,所述凸起部围设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密封件能够抵接所述凸起部的至少部分。
21.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导雾组件、加热件、及如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的抽吸组件,所述导雾组件贯穿所述抽吸件的至少部分、及所述储液件的至少部分,所述导雾组件具有导雾空间,所述导雾组件的周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储液空间与所述导雾空间,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导雾空间内。
22.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的雾化装置,通过利用抽吸件上的导向部与储液件的第一排气孔相互配合,以保持装配时抽吸部与储液件之间具有预设的排气间隙,从而使储液空间内的气体排出,进而降低储液件漏液的几率。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图3中抽吸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28.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图7中抽吸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32.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1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储液件的俯视图。
36.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标号说明:
41.抽吸组件-1、储液件-11、盖体-111、储液管-112、储液空间-112a、第一排气孔-113、第二排气孔-114、连接孔-115、抽吸件-12、抽吸部-121、导向部-122、第二密封件-13、第一限位部-14、第二限位部-15、第一密封件-16、凸起部-17、雾化装置-2、导雾组件21、导雾件-211、连接件-212、加热件-22。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3.请一并参考图1-图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图3中抽吸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44.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抽吸组件1,所述抽吸组件1包括储液件11与抽吸件12。储液件11包括盖体111与储液管112。所述储液管112具有储液空间112a,所述储液空间112a用于存储待雾化液。所述盖体111连接于所述储液管112的一端,所述盖体111具有连通所述储液空间112a的第一排气孔113。抽吸件12包括抽吸部121与导向部122。所述导向部122固定于所述抽吸部121靠近所述储液件11的一侧。其中,所述导向部122的至少部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113设于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并使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排出至所述储液件11外。
45.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抽吸组件1通过利用抽吸件12上的导向部122与储液件11的第一排气孔113相互配合,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并且,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抽吸组件1还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仅以抽吸组件1应用于电子烟领域来进行示意说明。但这并不代表本实施方式的抽吸组件1一定要应用于电子烟领域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1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医疗领域、家居领域等。可选地,当抽吸组件1应用于电子烟时,导雾组件贯穿至少部分抽吸件12及储液件11。本技术将在下文对导雾组件进行介绍。
46.本实施方式的抽吸组件1包括储液件11,用于存储待雾化液。储液件11包括盖体111与储液管112。可选地,盖体111外周侧壁的至少部分抵接储液管112内周侧壁的至少部分,以使盖体111连接于储液管112的一端。储液件11具有连通储液空间112a的第一排气孔113,即,第一排气孔113贯穿盖体111。在一种情况下,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
排气孔113排出储液件11外。在另一种情况下,待雾化液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孔113进入至储液空间112a中。可选地,储液件11的材料为塑料、塑胶、金属等。可选地,储液件11具有弹性,能够发生形变。可选地,待雾化件为烟油、电子烟液等。
4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件11满足以下情况中的一者:所述盖体111与所述储液管112为分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盖体111与所述储液管112为一体式结构。
48.当盖体111与储液管112为分体式结构时,便于将待雾化液注入储液管112,即,便于将待雾化液设于储液空间112a内。在装配时,可先将待雾化液注入储液管112内,然后再将盖体111装设于储液管112上,或者说,使盖体111外周侧壁的至少部分抵接储液管112内周侧壁的至少部分。
49.当盖体111与储液管112为一体式结构时,能够降低制备成本,提高制备效率,还能够省略将盖体111装设于储液管112这一步骤,提高装配效率。
50.可选地,当所述盖体111与所述储液管112为分体式结构时,所述抽吸组件1还包括第二密封件13,所述第二密封件13设于所述盖体111的外周侧壁与所述储液管112的内周侧壁之间。第二密封件13能够发生形变,为实现密封储液件11提供基础。可选地,第二密封件13的材料为硅胶、橡胶等。本实施方式通过增设第二密封件13,提高盖体111与储液管112的密封效果,从而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51.本实施方式的抽吸组件1还包括抽吸件12,用于使用户抽吸雾化气,雾化气由待雾化液受热雾化后形成。抽吸件12包括抽吸部121与导向部122。抽吸部121用于使用户抽吸雾化气;导向部122用于与第一排气孔113配合,实现储液件11内的排气。导向部122也可以理解为导向柱,固设于抽吸部121靠近储液件11的一侧。可选地,抽吸件12的材料为塑料、塑胶、金属等。可选地,抽吸件12具有弹性,能够发生形变。
52.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将抽吸件12直接装设于储液件11的盖体111上,这样设置容易在装设时将空气带入储液件11中,从而提高了储液件11内的气压,进而增加储液件11漏液的风险。
53.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抽吸件12装设于储液件11的一侧的过程中,导向部122的部分伸入第一排气孔113并设于储液空间112a内,此时导向部122的另一部分还位于第一排气孔113与储液空间112a外,即,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间隙设置,换句话说,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排气间隙;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排至排气间隙,然后排出抽吸组件1,即,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排出储液件11外;直至抽吸件12抵接储液件11,或者说抽吸件12抵接盖体111后,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的排气间隙消失,实现抽吸组件1的装配。
54.例如,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孔113排出。又例如,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其他通孔或者排气结构排出。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孔113、其他通孔或者排气结构排出。
55.需要注意的是,预设的排气间隙能够通过导向部122、第一排气孔113、储液件11的其他排气结构的参数设置得到,以确保在装配的过程中,抽吸组件1具有足够的排气间隙,或者说,排气空间,从而使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排出至储液件11外。与排气间隙相关的设置参数包括导向部122的长度、第一排气孔113的数量与孔径、其他排气结构的数量和孔径
等。
56.因此,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抽吸件12设有导向部122,导向部122能够与储液件11的第一排气孔113相互配合,以在装配的过程中,确保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预设的排气间隙,从而使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间隙排出至储液件11外。并且,在装配的过程中,导向部122还具有引导抽吸件12装配于储液件11预设位置的功能,提高了抽吸组件1装配的精确度。
57.相较于不具有导向部122的储液件1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抽吸组件1结构简单,通过利用抽吸件12上的导向部122与储液件11的第一排气孔113相互配合,以保持装配时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预设的排气间隙,从而使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排出,进而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58.请再次参考图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储液件1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导向部122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排气孔113的尺寸,以使当所述导向部122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时,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113排出至所述储液件11外。
59.在储液件11的径向方向上,导向部122的尺寸小于第一排气孔113的尺寸,也可以理解为,导向部122的宽度小于第一排气孔113的孔径,所以当导向部122伸入储液空间112a内时,导向部122与第一排气孔113之间具有间隙,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该间隙,即通过第一排气孔113排出储液件11外。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的排气方向如图1中的d1方向所示。
60.本实施方式通过限定导向部122的尺寸,以使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孔113排出储液件11外,既使导向部122能够发挥保持排气间隙及导向作用,又确保了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的排出路径,从而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61.请参考图5,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抽吸件12还包括第一限位部14,所述第一限位部14设于所述导向部122的外周侧,在所述储液件11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4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排气孔113的尺寸;当所述导向部122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时,所述第一限位部14能够位于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且所述第一限位部14能够抵接所述盖体111背离所述抽吸部121一侧的表面。
62.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抽吸件12还包括第一限位部14,第一限位部14用于限制抽吸件12的位置。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与所述第一排气孔113的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弹性,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4能够伸入第一排气孔113,并位于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可选地,第一限位部14为设于导向部122外周侧的凸起。可选地,第一限位部14设于导向部122靠近储液件11的端部。
63.在储液件11的径向方向上,第一限位部14的尺寸大于第一排气孔113的尺寸,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限位部14的宽度大于第一排气孔113的孔径,所以当第一限位部14位于储液空间112a内时,第一限位部14靠近抽吸部121一侧的表面能够抵接盖体111背离抽吸部121一侧的表面,将抽吸件12限位于储液件11,提高了抽吸件12与储液件11配合的紧密程度,降低了装配时由于意外抽吸件12与储液件11分离的几率,提高装配效率。
64.请参考图6,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在一
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抽吸件12还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14,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14沿所述导向部122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
65.本实施方式抽吸件12还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部14。可选地,第一限位部14的个数为2个-4个。可选地,每个第一限位部14为环绕导向部122外周侧壁的连续凸缘。
66.多个第一限位部14间隔设置,也可以将这样设置理解为分段式的限位。随着导向部122通过第一排气孔113伸入储液空间112a,多个第一限位部14依次设于储液空间112a内。这样分段式的设置第一限位部14能够在装配时,进一步提高抽吸件12与储液件11配合的紧密程度,进一步降低了装配时由于意外抽吸件12与储液件11分离的几率,提高装配效率。
67.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一个第一限位部14位于储液空间112a内或者位于第一排气孔113内,另一个第一限位部14抵接盖体111靠近抽吸部121一侧的表面,从而使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间隔设置,即确保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一定的排气间隙;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确保在装配抽吸件12与储液件11,或者说,当抽吸件12朝向靠近储液件11的方向移动,以装配于储液件11时,第一限位部14不仅能够将抽吸件12限位于储液件11,提高装配效率,而且能够确保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一定的排气间隙,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68.请一并参考图7-图9,图7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图7中抽吸组件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件11还包括第二限位部15,所述第二限位部15设于所述第一排气孔113的内侧壁;当所述导向部122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排气孔113时,所述第一限位部14能够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15,以使所述抽吸部121与所述储液件11间隙设置;所述导向部122还能够继续伸入所述第一排气孔113,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5分离。
69.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储液件11还包括第二限位部15,第二限位部15用于限制抽吸件12的位置。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5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弹性,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4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5相互配合。可选地,第二限位部15为设于第一排气孔113的凸起。可选地,第二限位部15至盖体111靠近抽吸部121一侧表面的距离等于第二限位部15至盖体111背离抽吸部121一侧表面的距离。
70.当导向部122伸入第一排气孔113,即抽吸件12朝向靠近储液件1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限位部14能够抵接第二限位部15靠近抽吸部121一侧的表面,即第一限位部14能够抵接第二限位部15的上表面,此时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间隙设置,换句话说,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排气间隙。或者说,第一限位部14与第二限位部15配合,将抽吸件12卡在储液件11上。
71.随着导向部122继续伸入第一排气孔113,抽吸件12继续朝向靠近储液件11的方向移动时,第一限位部14能够与第二限位部15分离,且第一限位部14能够位于储液空间112a内,以实现抽吸件12与储液件11的装配。
72.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一排气孔113内设置第二限位部15,使第二限位部15能够跟第一限位部14配合,确保装配时,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排气间隙,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73.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导向部122的外周侧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限位部14,当一个第一限位部14位于第二限位部15的下表面时,将抽吸件12限位与储液件11上,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难度。然后,再将另一个第一限位部14抵接第二限位部15的上表面,以确保在装配时,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排气间隙,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74.可选地,请再次参考图7与图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抽吸组件1满足以下情况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一限位部14朝向远离所述导向部122的方向凸起;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15朝向靠近所述导向部122的方向凸起。
75.这样设置第一限位部14与第二限位部15的形状,能够使第一限位部14与第二限位部15更容易配合。且,第一限位部14朝向远离导向部122的方凸起,降低了第一限位部14伸入第一排气孔113的操作难度。
76.请一并参考图10-图12,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储液件的俯视图。
7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111还具有连通所述储液空间112a的第二排气孔114;当所述导向部122伸入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时,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114排出至所述储液件11外。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的排气方向如图10中的d2方向所示。
78.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盖体111还具有第二排气孔114,用于排气。第一排气孔113与导向部122对应设置。第二排气孔114与导向部122交错设置。可选地,第一排气孔113的个数为2个-4个;第二排气孔114的个数为2个-4个。可选地,所述第一排气孔113与所述第二排气孔114间隔设置。
79.可选地,盖体111具有连接孔115,导雾组件贯穿连接孔115,以使导雾组件贯穿至少储液件11。
80.当导向部122伸入储液空间112a内,即导向部122通过第一排气孔113伸入储液空间112a内时,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排气孔114排出储液件11外,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还能够通过导向部122与第一排气孔113之间的间隙排出储液件11外,以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81.请参考图13,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抽吸组件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6,所述第一密封件16装设于所述抽吸部121靠近所述盖体111的一侧,所述导向部122贯穿所述第一密封件16;当所述导向部122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时,所述第一密封件16能够抵接所述盖体111,以密封所述盖体111。
82.本实施方式的抽吸组件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6,用于密封储液件11。第一密封件16能够发生形变,为实现密封储液件11提供基础。可选地,第一密封件16的材料为硅胶、橡胶等。
83.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16,以提高抽吸件12与储液件11之间的装配效果。当装配完成后,第一密封件16设于盖体111与抽吸部121之间,导向部122贯穿第一密封件16。具体地,第一密封件16设于抽吸部121靠近储液件11的一侧,且导向部122贯穿第一密封件16。然后抽吸件12朝向靠近储液件11的方向移动,导向部122伸入第一排气孔113,且导
向部122的至少部分位于储液空间112a内。直至第一密封件16抵接盖体111,以实现对储液件11的密封。
84.请参考图14,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件11还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17,所述凸起部17设于所述盖体111,所述凸起部17围设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113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密封件16能够抵接所述凸起部17的至少部分。
85.可选地,凸起部17还围设形成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孔114的第二容置空间。由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盖体111设有凸起部17,所以第一密封件16将会抵接凸起部17,以降低第一密封件16进入排气孔的几率,即,减少设于排气孔内的第一密封件16,甚至使第一密封件16仅抵接凸起部17,而不设于排气孔内。这样设置能够减少密封时第一密封件16带入储液空间112a内的空气的量。
86.相较于不具有凸起部17的储液件11,本实施方式通过利用储液件11上的凸起部17与第一密封件16相互配合,减少密封时第一密封件16带入储液空间112a内空气的量,从而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87.可选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件16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和/或所述第一密封件16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密封件16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一排气孔113内;和/或所述第一密封件16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排气孔114内。
88.进一步可选地,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密封件16与所述凸起部过盈配合;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密封件16与所述凸起部过盈配合,且位于所述第一排气孔113内的第一密封件16与所述储液件过盈配合。
89.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密封件16与所述凸起部过盈配合;或者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密封件16与所述凸起部过盈配合,且位于所述第二排气孔114内的第一密封件16与所述储液件过盈配合。
90.请一并参考图14与图15,图1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抽吸组件在装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在此对本技术提供的抽吸组件的装配方法进行详细介绍:第一步,提供储液管112,将待雾化液注入储液管112内。第二步,使盖体111连接储液管112。第三步,将第一密封件16装设于抽吸部121靠近储液件11的一侧表面,并使导向部122贯穿第一密封件16。第四步,如图15所示,将导向部122伸入第一排气孔113内,并使第一限位部14与第二限位部15相互抵接,从而使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间隔设置。第五步,将抽吸件12朝向靠近储液件11的方向移动(如图15中d3方向所示),第一限位部14与第二限位部15相互分离;在抽吸件12移动的过程中,储液件11内的气体通过第一排气孔113、第二排气孔114、或者其他排气结构,从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的排气间隙排出;直至使第一密封件16抵接盖体111,从而既实现了对储液件11的排气,又实现了对储液件11的密封(如图14所示)。
91.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抽吸组件1能够在装配时使储液件11的气体排出储液件11外,然后对抽吸件12、第一密封件16朝向储液件11的方向压紧,以实现对储液件11的密封,从而达到了先排气,后装配密封的效果。并且,第一密封件16与抽吸组件1的凸起部17还能够过盈配合,提高密封效果。
92.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具有导向部122的抽吸件12进行装配,在装配的过程中,使抽
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排气间隙,实现了先排气,再将抽吸件12装配于储液件11,并利用第一密封件16实现了锁扣密封。
93.请参考图16,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2,所述雾化装置2包括导雾组件21、加热件22、及如本技术上述提供的抽吸组件1,所述导雾组件21贯穿所述抽吸件12的至少部分、及所述储液件11的至少部分,所述导雾组件21具有导雾空间,所述导雾组件21的周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储液空间112a与所述导雾空间,所述加热件22设于所述导雾空间内。
94.本实施方式的雾化装置2包括导雾组件21、加热件22、及抽吸组件1。抽吸组件1用于抽吸雾化的待雾化液;导雾组件21用于引导雾化的待雾化液至抽吸件12中;加热件22用于加热待雾化液,以使待雾化液雾化。
95.可选地,所述抽吸组件1还包括第一密封件16,所述第一密封件16装设于所述抽吸部121靠近所述盖体111的一侧,所述导向部122贯穿所述第一密封件16;当所述导向部122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空间112a内时,所述第一密封件16能够抵接盖体111,以密封所述盖体111;导雾组件21还贯穿第一密封件16。
96.可选地,导雾组件21包括沿储液件11轴向方向设置的导雾件211与连接件212,所述导雾件211的至少部分贯穿储液件11,且导雾件211具有导雾空间,所述导雾件211的周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储液空间112a与所述导雾空间,所述加热件22设于所述导雾空间内。所述连接件212贯穿所述储液件11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密封件16、及所述抽吸件12的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212具有连通所述导雾空间的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雾化气。可选地,连接件212的材料为塑料、塑胶、金属等。可选地,导雾件211的材料为钢管、金属等。
97.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雾化装置2,通过利用抽吸件12上的导向部122与储液件11的第一排气孔113相互配合,以保持装配时抽吸部121与储液件11之间具有预设的排气间隙,从而使储液空间112a内的气体排出,进而降低储液件11漏液的几率。
9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组件包括:储液件,包括盖体与储液管,所述储液管具有储液空间,所述储液空间用于存储待雾化液,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储液管的一端,所述盖体具有连通所述储液空间的第一排气孔;抽吸件,包括抽吸部与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固定于所述抽吸部靠近所述储液件的一侧;其中,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设于所述储液空间内,并使所述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排出至所述储液件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液件的径向方向上,所述导向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尺寸,以使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排出至所述储液件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件还包括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导向部的外周侧,在所述储液件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尺寸;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位于所述储液空间内,且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抵接所述盖体背离所述抽吸部一侧的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件还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导向部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排气孔的内侧壁;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排气孔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抵接所述第二限位部,以使所述抽吸部与所述储液件间隙设置;所述导向部还能够继续伸入所述第一排气孔,以使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分离。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具有连通所述储液空间的第二排气孔;当所述导向部伸入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排气孔排出至所述储液件外。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件满足以下情况中的一者:所述盖体与所述储液管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盖体与所述储液管为一体式结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装设于所述抽吸部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所述导向部贯穿所述第一密封件;当所述导向部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空间内时,所述第一密封件能够抵接所述盖体,以密封所述盖体。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抽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盖体,所述凸起部围设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排气孔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密封件能够抵接所述凸起部的至少部分。10.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导雾组件、加热件、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抽吸组件,所述导雾组件贯穿所述抽吸件的至少部分、及所述储液件的至少部分,所述导雾组件具有导雾空间,所述导雾组件的周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储液空间与所述导雾空间,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导雾空间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抽吸组件、雾化装置。抽吸组件包括储液件与抽吸件。储液件包括盖体与储液管,储液管具有储液空间,储液空间用于存储待雾化液,盖体连接于储液管的一端,盖体具有连通储液空间的第一排气孔。抽吸件包括抽吸部与导向部,导向部固定于抽吸部靠近储液件的一侧。其中,导向部的至少部分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孔设于储液空间内,并使储液空间内的气体能够排出至储液件外。本申请提供的抽吸组件结构简单,通过利用抽吸件上的导向部与储液件的第一排气孔相互配合,以保持装配时抽吸部与储液件之间具有预设的排气间隙,从而使储液空间内的气体排出,进而降低储液件漏液的几率。进而降低储液件漏液的几率。进而降低储液件漏液的几率。
技术研发人员:
陈楚辉 江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沁园春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0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