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
气溶胶产生系统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绝大多数气溶胶产生装置(也即加热不燃烧器具),一般采用片式发热体、针式发热体、或周圈发热体。其中,采用周圈发热体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在抽吸气溶胶产生装置过程中,气流从气溶胶形成
基体的基质段进入,气流与预热后的气溶胶形成基质的气雾混合后经过中空段、冷凝段以及过滤段等,进入到人体口腔及鼻腔。在抽吸过程中,外部空气动态经过基质段,使基质段的温度变化剧烈,气溶胶形成基质裂解反应不稳定,生成的物质成分有差异,继而影响抽吸的口感;同时由于气溶胶形成基质底部未封闭,抽吸完毕后的残渣会对器具或加热设备造成污染,造成清洁困难、杂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发热体、气流通道以及储气腔,
所述发热体形成有加热腔,并用于发热以加热收容在所述加热腔的气溶胶形成基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留设有间隙;所述储气腔设置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一端且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导通设置,用于储存气体;所述气流通道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的间隙并与所述储气腔连通。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呈柱状,至少部分所述气流通道沿所述发热体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储气腔。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横截面尺寸。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横截面包括长边;所述气流通道形成于所述长边的两端。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呈圆柱状,
9.所述发热体包括短边,所述短边大小小于或等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直径。
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所述发热体的支撑结构;
11.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所述发热体的第一
支座;
12.所述储气腔形成于所述第一支座中。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座包括容置部分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容置腔;
14.所述储气腔形成于所述容置腔中并位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一端。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呈圆柱状,
16.所述发热体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发热体的长轴大小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直径;
17.和/或所述容置腔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容置腔的长轴大小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直径。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座包括至少两个支撑凸台,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凸台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用于支撑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座包括具有插拔口的筒体;所述容置腔形成于所述筒体中;
20.所述筒体包括与所述插拔口相对设置的底壁以及设置于底壁上的侧壁;
21.所述支撑凸台设置于所述底壁上和/或设置于所述侧壁上。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气腔形成于所述筒体的中轴处;
23.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凸台沿所述储气腔周向间隔设置;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支撑凸台之间的间隔形成与所述气流通道和所述储气腔连通的导气槽。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座包括插拔口,所述插拔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25.所述第一支座上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的一端并靠近所述插拔口设置,用于支撑所述发热体。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上且套设于所述发热体外周的第二支座。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座与所述第二支座卡接。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座为两端贯通结构,所述第一支座位于所述第二支座的一端,所述第二支座远离所述第一支座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盖,所述固定盖套设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一端;
29.所述气流通道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盖的内壁面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气槽。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盖的横截面呈椭圆形。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气腔的体积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基质段体积的十分之一。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气腔的体积为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基质段体积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34.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发热体配合的感应线圈,所述发热体在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中产生热量。
35.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形成基体以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
36.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部分插入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中。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包括中空段,所述中空段的壁面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气流通孔。
38.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气溶胶产生装置通过将至少部分气流通道形成于发热体与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且位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的一端形成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以及气流通道导通的储气腔,进而可使得外
部气体经过气流通道并经过储气腔流入气溶胶形成基体中,从而形成气溶胶形成基体的低氧加热环境,有利于提升气溶胶质量、提升气雾量、改善口感。
附图说明
39.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40.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气溶胶产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的纵向剖视图;
42.图3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的另一纵向剖视图;
43.图4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的横向剖视图;
44.图5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的另一横向剖视图;
45.图6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发热体结构示意图;
46.图7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47.图8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8.图9是图8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0是图8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固定盖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1是图2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的气流走向示意图;
51.图12是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的气溶胶形成基体结构示意图;
52.图13是图13所示气溶胶形成基体的纵向剖视图;
53.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气溶胶产生系统的纵向剖视图;
54.图15是图14所示气溶胶产生系统中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第一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5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形成系统的第一实施例。该气溶胶形成系统包括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以及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可采用低温加热不燃烧方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以为圆柱状,具体的,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以为植物的叶和/或茎制成的丝条状或片状的固体材料,并且可在该固体材料中进一步添加香气成分。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插设于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上,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具有结构简单、气雾量好、使用舒适感强、用户体验感高的优点。
57.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外壳10、收容组件20、发热组件30以及支撑结构40。该外壳10套设于收容组件20的外围,起到防护以及使得整个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更为美观的作用。该收容组件20用于收容发热组件30以及支撑结构40。该发热组件30设置于收容组件20中,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使其产生气溶胶供用户抽吸。该支撑结构40设置于该收容组件20中,用于支撑发热组件30以及气溶胶形成基体200。
58.在本实施例中,该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该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形状以及尺寸相当。该第一壳体11套设于收容组件20的一侧,第二壳体12套设于
收容组件20的另一侧,且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可相对设置。
59.在本实施例中,该收容组件20包括支架21以及顶盖22。该支架21设置于该外壳10中,用于支撑支撑结构40、供电组件以及线路板等部件。该支架21包括第一架体211以及与第一架体211拼合的第二架体212,该第一架体211以及第二架体212卡接。该第一架体211以及第二架体212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21a以及第二腔体21b,该第一腔体21a以及第二腔体21b可并排设置,其中该第一腔体21a可用于容置支撑结构40。该第二腔体21b可用于容置供电组件。该顶盖22设置于该支架21的一端,具体地,该顶盖22靠近于第一腔体21a设置,并与第一壳体11以及第二壳体12卡接。该顶盖22上设置有装配口221,用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插设。
60.如图4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组件30包括发热体31以及感应线圈32。该发热体31设置于支撑结构40中,且呈柱状,且为两端贯通的中空结构或者为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该发热体31可套设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周,并可位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基质段201,可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周圈进行加热。该感应线圈32套设于该支撑结构40的外围,且位于该支撑结构40与发热体31对应的位置,可在通电状态下与发热体31配合形成电磁加热,具体地,感应线圈32产生变化磁场,发热体31在变化磁场中产生热量,进而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行加热。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感应线圈32可以省去,该发热组件30不限于采用电磁加热方式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行加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组件30也可以为电阻加热方式对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行加热。
6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1的横截面尺寸可大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横截面尺寸,当该发热体31套设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周时,该发热体31以及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留设有间隙。该发热体31的横截面可呈椭圆形。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1的横截面不限于呈椭圆形,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1的横截面可包括长轴以及短轴(也即包括长边以及短边)该发热体31的长轴可大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尺寸,该发热体31的短轴可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相当。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1的短轴可略小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当发热体31套设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上时,发热体31的长轴两端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留设有间隙。该发热体31短轴两端的侧壁4112可夹紧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进而可固定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并提高热传导效率,提高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烘烤的效果。
62.在本实施例中,该发热体31包括第一开口311以及第二开口312,该第一开口311以及第二开口312可分别位于发热体31的两端,并贯通设置。该发热体31内侧形成有加热腔310,该加热腔310用于发热以加热收容在加热腔310的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该第一开口311可靠近顶盖22设置,该第二开口312与该第一开口311相对设置。该发热体3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装配时,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可从第一开口311朝第二开口312插入设置。
63.如图5、图7至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40包括第一支座41以及第二支座42。该第一支座41安装于第一腔体21a以及第二腔体21b之间的挡台21c上,并位于该第二支座42的一端,用于支撑该第二支座42、发热体31以及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该第二支座42套设于部分第一支座41上,并与该第一支座41同轴设置,且与该第一支座41卡接。该第二支座42可套设于发热体31的外围,用于支撑感应线圈32。
64.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支座41包括筒体411;该筒体411具有插拔口415,且为中空结构。该筒体411可包括底壁4111以及设置于该底壁4111上且沿该底壁4111的周向延伸的侧壁4112。该底壁4111以及侧壁4112围设形成容置腔412,也即该容置腔412形成于筒体411中,该容置腔412用于容置部分气溶胶形成基体200,该插拔口415与容置腔412连通,用于供气溶胶形成基体200插入该容置腔412中。在本实施例中,该容置腔412的横截面可呈椭圆形,该容置腔412的长轴大小大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也即该容置腔412长轴两端的侧壁4112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壁之间形成有间隙。该容置腔412的短轴的大小可略小于或等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容置腔412的横截面不限于呈椭圆形,也可以呈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其他形状。
65.该气溶胶形成装置还包括储气腔4120。该储气腔4120形成于该容置腔412中,且位于筒体411的中轴处,同时位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一端,其可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导通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储气腔4120的体积大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基质段201体积的十分之一。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储气腔4120的体积可以为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基质段201体积,可以选择地,该储气腔4120的体积可以为五分之二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基质段201体积。该储气腔4120用于储存气体,从而有利于形成低氧加热环境,进而有利于提升气溶胶质量、提升气雾量以及改善气溶胶口感。该储气腔4120中的气体可被发热体31先预热,然后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端部进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通过对储气腔4120的气体进行预热,可使得该储气腔4120中的气体的温度相对于外界的空气温度较高,当用户抽吸时,被预热的气体流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相较于外界空气未被预热就直接进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而言,口感更好。
66.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支座41还包括两个支撑凸台413,该两个支撑凸台413间隔设置于容置腔412中,且沿该储气腔4120的周向间隔设置,用于支撑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在本实施例中,该两个支撑凸台413设置于该容置腔412横截面的短轴的两端,每一支撑凸台413在第一支座41短轴方向的延伸长度小于二分之一端轴的大小。该支撑凸台413的高度可小于该容置腔412的深度。该支撑凸台413可设置于底壁4111以及侧壁4112上并朝容置腔412凸出。该储气腔4120可形成于该两个支撑凸台413的中间。该两个支撑凸台413之间的间隔可形成导气槽416,用于将气流导入储气腔412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凸台413可不限于为两个,可以为大于两个。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容置腔412的横截面呈圆形时,每一支撑凸台413在容置腔412径向方向的延伸长度小于容置腔412半径的大小。
67.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支座41还包括卡扣417,该卡扣417靠近该插拔口415设置,且设置于该筒体411的外侧壁4112,且沿筒体411的外侧凸出,用于与第二支座42卡接。该第一支座41还包括卡台418,该卡台418靠近该筒体411的底壁4111设置,且位于该筒体411的外侧壁4112,并沿该筒体411的外侧凸出,用于与支架21的挡台21c卡接。
68.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支座42为两端贯通的筒状结构,且套设于第一支座41的一端。该第二支座42上设置有第一扣孔421,该第一扣孔421与卡扣417对应设置,当该第二支座42与第一支座41装配时,该卡扣417可卡入该第一扣孔421中,进而将第一支座41与第二支座42卡接。该第二支座42上设置有第二扣孔422,该第二扣孔422用于与固定盖43卡接。
69.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40还包括固定盖43。该固定盖43设置于第二支座42远
离该第一支座41的一端,且与该第二支座42同轴设置。具体地,该固定盖43可部分卡入该第二支座42中,用于与第一支座41配合对发热体31进行限位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盖43可套设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一端,并可与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壁面之间留设有间隙。该固定盖43为两端贯通的柱状结构,内侧形成有与装配口221以及发热体31同轴设置的穿孔,用于供部分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穿设。该固定盖43的横截面可呈椭圆形,该固定盖43长轴大小可大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也即该固定盖43长轴两端对应的壁面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外壁之间留设有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盖43包括嵌入部431以及连接部432。该嵌入部431从第二支座42的一端嵌入,用于对发热体31进行限位和固定。该连接部432设置于该嵌入部431的一端,其横截面尺寸可小于该嵌入部431的横截面尺寸,用于与盖合装配口221的滑盖50的导向结构60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盖43的内壁面设置有进气槽433,该进气槽433与外部连接,用于供外部气体进入发热体3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该进气槽433可以为多个,该多个进气槽433可沿固定盖43的周向间隔设置,该进气槽433可为条形槽,可沿固定盖43的轴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盖43上设置有卡骨434,该卡骨434设置于嵌入部431的外侧壁4112,用于与第二支座42的第二扣孔422配合卡接。
70.再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还包括滑盖50以及与滑盖50配合的导向结构60。该滑盖50滑动设置于该顶盖22上,可通过滑动盖合该顶盖22上的装配口221。该导向结构60设置于该顶盖22中,与该滑盖50连接,用于滑盖50滑动的导向。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导向结构60包括导向支架61以及导向滑块62。该导向支架61设置于支架21的一端,并与该支架21可拆卸装配。该导向支架61上设置有与固定盖43的穿孔和顶盖22上的装配口221同轴设置的过孔611。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向支架61上设置有供导向滑块62滑动的导轨612。该导向滑块62与滑盖50连接,可滑动设置于导向支架61上,沿导轨612滑动设置,且与该导向支架61之间留设有间隙,该间隙与外部连通。
71.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还包括气流通道70。该气流通道70可部分形成于发热体3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并沿发热体31的轴向延伸至储气腔4120,与储气腔4120连通,用于供外部气体进入储气腔4120中,并储存于储气腔4120中。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70也可整体形成于发热体3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通道70包括第一进气通道71以及第二进气通道72,其中该第一进气通道71形成于导向支架61与导向滑块62之间的间隙中,并与外部连通。该第二进气通道72与第一进气通道71连通,形成于固定盖43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的间隙以及发热体31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的间隙,具体地,该第二进气通道72可以为两个,该两个第二进气通道72可形成于发热体31的横截面长轴的两端。该第二进气通道72可延伸至储气腔4120,并与该储气腔4120连通。外部气体可依次经过第一进气通道71进入第二进气通道72再进入储气腔4120中,储存于储气腔4120中,并可被发热体31进行预热,再送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中。
72.图12至图13所示,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部分插入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通过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加热产生气溶胶。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溶胶形成基体200整体呈圆柱状,包括依次设置的基质段201、中空段202以及过滤段203。其中该基质段201可插入该气溶胶形成装置中,具体地,该基质段201可部分插入第一支座41的容置腔412中。该发热体31可套设
于至少部分基质段201的外围。该中空段202部分露出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该中空段202的壁面设置有气流通孔2021,该气流通孔2021可与外部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该气流通孔2021可以为多个,该多个气流通孔2021可沿该中空段202的周向设置,且该气流通孔2021仅供外部气流在中空段202的径向方向上流通,并可在抽吸过程中,为加热基质段201辅助形成无氧加热环境。
73.图14至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气溶胶产生系统的第二实施例,其与该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第一支座41的容置腔412的横截面可大致呈圆形,且径向尺寸可略大于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径向尺寸。该第一支座41中的支撑凸台413不限于为两个,可以为六个,该六个支撑凸台413可呈梅花状排布,从而形成多个导气槽416。该支撑凸台413可包括第一支撑凸台413以及第二支撑凸台413。该第一支撑凸台413可以为两个,该两个第一支撑凸台413可沿容置腔412的径向对称且间隔设置。该第二支撑凸台413为四个,两两分布于该两个第一支撑凸台413的两相对侧。该第一支撑凸台413可与该筒体411的侧壁4112相接,该第二支撑凸台413与该筒体411的侧壁4112之间留设有间隙。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支座41还包括支撑底座419,该支撑底座419用于支撑筒体411,该卡台418设置于该支撑底座419上,以与挡台21c卡接。
74.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体(31)、气流通道(70)以及储气腔(4120),所述发热体(31)形成有加热腔(310),并用于发热以加热收容在所述加热腔(310)的气溶胶形成基体(200),所述发热体(31)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留设有间隙;所述储气腔(4120)设置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一端且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导通设置;所述气流通道(70)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发热体(31)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的间隙并与所述储气腔(412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31)呈柱状,至少部分所述气流通道(70)沿所述发热体(31)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储气腔(41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3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横截面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31)的横截面包括长边;所述气流通道(70)形成于所述长边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呈圆柱状,所述发热体(31)包括短边,所述短边大小小于或等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所述发热体(31)的支撑结构(40);所述支撑结构(40)包括支撑所述发热体(31)的第一支座(41);所述储气腔(4120)形成于所述第一支座(41)中。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41)包括容置部分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容置腔(412);所述储气腔(4120)形成于所述容置腔(412)中并位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一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呈圆柱状,所述发热体(31)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发热体(31)的长轴大小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和/或所述容置腔(412)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且所述容置腔(412)的长轴大小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直径。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41)包括至少两个支撑凸台(413),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凸台(413)间隔设置于所述容置腔(412)中,用于支撑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41)包括具有插拔口(415)的筒体(411);所述容置腔(412)形成于所述筒体(411)中;所述筒体(411)包括与所述插拔口(415)相对设置的底壁(4111)以及设置于底壁(4111)上的侧壁(4112);所述支撑凸台(413)设置于所述底壁(4111)上和/或设置于所述侧壁(4112)上。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腔(4120)形成于所
述筒体(411)的中轴处;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凸台(413)沿所述储气腔(4120)周向间隔设置;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支撑凸台(413)之间的间隔形成与所述气流通道(70)和所述储气腔(4120)连通的导气槽(416)。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41)包括插拔口(415),所述插拔口(415)与所述容置腔(412)连通;所述第一支座(41)上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设置于所述容置腔(412)的一端并靠近所述插拔口(415)设置,用于支撑所述发热体(31)。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4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41)上且套设于所述发热体(31)外周的第二支座(42)。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座(41)与所述第二支座(42)卡接。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座(42)为两端贯通结构,所述第一支座(41)位于所述第二支座(42)的一端,所述第二支座(42)远离所述第一支座(4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盖(43),所述固定盖(43)套设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一端;所述气流通道(70)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固定盖(43)和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43)的内壁面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气槽(433)。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43)的横截面呈椭圆形。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腔(4120)的体积大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基质段(201)体积的十分之一。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腔(4120)的体积为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的基质段(201)体积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发热体(31)配合的感应线圈(32),所述发热体(31)在所述感应线圈(32)产生的变化磁场中产生热量。21.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溶胶形成基体(200)以及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部分插入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中。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200)包括中空段(202),所述中空段(202)的壁面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气流通孔(202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胶产生系统及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发热体、气流通道以及储气腔,所述发热体为形成有加热腔,并用于发热以加热收容在所述加热腔的气溶胶形成基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留设有间隙;所述储气腔设置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的一端且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导通设置,用于储存气体;所述气流通道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气溶胶形成基体之间的间隙并与所述储气腔连通。气溶胶产生装置可使得外部气体经过气流通道并经过储气腔流入气溶胶形成基体中,从而形成气溶胶形成基体的低氧加热环境,有利于提升气溶胶质量、提升气雾量、改善口感。口感。口感。
技术研发人员:
郑松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麦时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8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