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1.优先权声明
2.本专利申请要求以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22211903454、申请日期为2022年05月18号的“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作为优先权。
技术领域
3.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系统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4.现有的用于新能源车辆的动力系统,其均通过单一电机连接变速箱体后再连接输出法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旦单一电机发生故障,车辆无法作业;且单一电机的动力性和加速性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限制,故急需研发一款新的动力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其将发动机和两个电机通过对应的离合器总成连接,使得三种动力可根据需求作用于输出法兰,使得动力输入选择多样化,且确保车辆的动力性和加速性能。
6.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7.发动机;
8.第一电机,其包括第一电机外壳、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所述第一电机外壳布置、形成第一外凸输入端、第一外凸输出端;
9.第二电机,其包括第二电机外壳、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二电机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于所述第二电机外壳布置、形成第二外凸输入端、第二外凸输出端;
10.第一离合器总成;
11.第二离合器总成;
12.变速箱;
13.以及输出法兰;
14.所述发动机的外凸输出轴通过第一离合器总成连接所述第一外凸输入端,所述第一外凸输出端通过第二离合器总成连接所述第二外凸输入端,所述第二外凸输出端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外凸所述变速箱壳体后、固接所述输出法兰。
15.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16.所述变速箱的变速输入轴、变速输出轴同轴布置,所述变速箱内还布置有变速传动轴;
17.所述变速箱的变速箱壳体固装于所述第二电机外壳的对应端面,确保两者组合形成一体结构。
18.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其包括有如下动力输出状态:
19.a发动机停机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电机给变速
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20.b发动机停机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共同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21.c发动机停机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22.d发动机处于运行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二离合器总成分离,发动机带动第一电机进行充电;第二电机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23.e发动机处于运行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二离合器总成结合,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共同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24.其将发动机和两个电机通过对应的离合器总成连接,使得三种动力可根据需求作用于输出法兰,使得动力输入选择多样化,且确保车辆的动力性和加速性能。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见图1:其包括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20、发动机30、第一离合器总成40、第二离合器总成50、变速箱60、以及输出法兰70;
27.第一电机10包括第一电机外壳11、第一电机轴12、第一转子13、第一定子14,第一定子14固设于第一电机外壳11的内环周,第一转子13位于第一定子14的内环中心位置,第一电机轴12固插于第一转子13的中心位置,第一电机轴12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第一电机外壳11布置、形成第一外凸输入端121、第一外凸输出端122;
28.第二电机20包括第二电机外壳21、第二电机轴22、第二转子23、第二定子24,第二定子24固设于第二电机外壳21的内环周,第二转子23位于第二定子24的内环中心位置,第二电机轴22固插于第二转子23的中心位置,第二电机轴22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于第二电机外壳21布置、形成第二外凸输入端221、第二外凸输出端222;
29.发动机30的外凸输出轴31通过第一离合器总成40连接第一外凸输入端121,第一外凸输出端122通过第二离合器总成50连接第二外凸输入端221,第二外凸输出端222连接变速箱60的输入端,变速箱60的输出端外凸变速箱壳体61后、固接输出法兰70。
30.具体实施时,变速箱60的变速输入轴80、变速输出轴90同轴布置,变速箱60内还布置有变速传动轴100;第二外凸输出端222伸入变速箱60的箱体内成为变速输入轴80,
31.变速输入轴80上套装有三档二轴齿轮1,变速传动轴90平行于变速输入轴80布置,变速传动轴100的轴向顺次套装有三档中间轴齿轮2、四档中间轴齿轮3、二档中间轴齿轮4、一档中间轴齿轮5,变速输出轴90的输入端设置有第一换档组件110,变速输出轴90上顺次通过轴承套装有四档二轴齿轮6、二档二轴齿轮7、一档二轴齿轮8,变速输出轴90对应于二档二轴齿轮7、一档二轴齿8轮之间设置有第二换档组件120,第一换档组件110用于三、四档和空档的切换作业,第二换档组件120用于一档、二档和空档的切换作业,三档中间轴齿轮2啮合连接三档二轴齿轮1,四档中间轴齿轮3啮合连接四挡二轴齿轮6,二档中间轴齿轮4啮合连接二挡二轴齿轮7,一档中间轴齿轮5啮合连接一挡二轴齿轮8;
32.变速箱60的变速箱壳体61固装于第二电机外壳21的对应端面,确保两者组合形成一体结构。
33.其工作原理如下,其包括有如下动力输出状态:
34.a发动机停机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电机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35.b发动机停机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共同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36.c发动机停机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分离,第二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37.d发动机处于运行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二离合器总成分离,发动机带动第一电机进行充电;第二电机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38.e发动机处于运行状态,第一离合器总成结合,第二离合器总成结合,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共同给变速箱提供动力,驱动整车前进;
39.其将发动机和两个电机通过对应的离合器总成连接,使得三种动力可根据需求作用于输出法兰,使得动力输入选择多样化,且确保车辆的动力性和加速性能,其有益效果如下:1、工作模式多,兼顾纯电和混动;2、匹配小发动机,用于发电和辅助驱动,减少排放;多工作模式下,可使发动机和第一电机、第二电机都处于高效区域。
4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其包括第一电机外壳、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所述第一电机外壳布置、形成第一外凸输入端、第一外凸输出端;第二电机,其包括第二电机外壳、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二电机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于所述第二电机外壳布置、形成第二外凸输入端、第二外凸输出端;第一离合器总成;第二离合器总成;变速箱;以及输出法兰;所述发动机的外凸输出轴通过第一离合器总成连接所述第一外凸输入端,所述第一外凸输出端通过第二离合器总成连接所述第二外凸输入端,所述第二外凸输出端连接所述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外凸所述变速箱壳体后、固接所述输出法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的变速输入轴、变速输出轴同轴布置,所述变速箱内还布置有变速传动轴。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的变速箱壳体固装于所述第二电机外壳的对应端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其将发动机和两个电机通过对应的离合器总成连接,使得三种动力可根据需求作用于输出法兰,使得动力输入选择多样化,且确保车辆的动力性和加速性能。其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其包括第一电机外壳、第一电机轴,所述第一电机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所述第一电机外壳布置、形成第一外凸输入端、第一外凸输出端;第二电机,其包括第二电机外壳、第二电机轴,所述第二电机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外凸于所述第二电机外壳布置、形成第二外凸输入端、第二外凸输出端;第一离合器总成;第二离合器总成;变速箱;以及输出法兰。输出法兰。输出法兰。


技术研发人员:

李磊 李兵兵 潘云龙 陈文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8

技术公布日:

2023/2/28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2: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29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机   总成   离合器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