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抗癌药紫杉醇是怎样被发现的?

阅读: 评论:0

天然抗癌药紫杉醇是怎样被发现的?
紫杉醇作为⼀个具有抗癌活性的⼆萜⽣物碱类化合物。
红⾖杉提取物——紫杉醇
紫杉醇因其新颖复杂的化学结构、显著的⽣物活性、全新独特的作⽤机制、奇缺的⾃然资源使其受到了植物学家、化学家、药理学家、分⼦⽣物学家的极⼤青睐,使其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举世瞩⽬的抗癌新星。那么这样⼀个经典的药物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笔者就跟⼤家⼀起探究⼀下紫杉醇的开发历程。
tsmm
紫杉醇的发现和结构确证
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寻安全有效的抗肿瘤新药,科学家将⽬光投⼊到⾃然界中的天然产物。
1955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成⽴了癌症化疗国家服务中⼼来为NIH以外来源的化合物提供抗肿瘤筛选服务。
此后的20年间,研究⼈员总共收集并测试了3万多个样本。
1962年8⽉,美国农业部植物学家亚瑟·巴克雷(ArthurBarclay)在华盛顿州的⼀国家森林,采集到了太平洋紫杉的树枝、树⽪和果实样本,这批样品被送到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会进⾏提取分离。证实树⽪的提物对KB细胞有毒性作⽤。
包覆胶水紫杉树
后来,北卡三⾓研究院的科学家Monroe E.Wall发现紫杉醇树⽪粗提取物对离体培养的肿瘤细胞,包括L1210和P288⽩⾎病、Walker 256⾁瘤及B16⿊⾊素瘤细胞都具有很强的抑制作⽤。
1966年,北卡三⾓研究院的Monroe E.Wall和其同事Wani分离得到了0.5g活性成分,只知道这种物质含有羟基,⼜因为是从紫杉(Taxus brevifolia)中获得的所以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紫杉醇(Taxol)。
1970年,在杜克⼤学A. Mcphail的帮助下,他们⽤X射线衍射确定了裂解产物结构,结合NMR分析,确定了紫杉醇的结构,并于1971年发表。
紫杉醇分⼦结构式
紫杉醇结构复杂,属于四环⼆萜类化合物,分⼦由3个主环构成⼆萜母核,上连1个苯基异丝氨酸侧链,有11个⼿性中⼼,有许多功能基和⽴体化学特征。
紫杉醇进⼀步的药理和作⽤机制研究
垃圾处理厂工艺流程
1978年,药物学家研究发现紫杉醇对裸⿏异体移植肿瘤(包括裸⿏异体移植乳腺癌 SRC MX-1和结肠瘤CX-1)有效,连同前⾯B16的活性,使得紫杉醇达到了NCI进⼀步研究的标准。
同年NCI的D. Fuchs和R. Johnson发现紫杉醇具有抗有丝分裂活性,但活性⽐美登⽊素及长春花⽣物碱弱。
1979年,爱因斯坦医学院的Horwitz和她的学⽣深⼊研究后发现,紫杉醇具有⼀种全新的抗癌作⽤机理,可以诱导和促进微管蛋⽩聚合,促进微管装配。
同时他们还发现紫杉醇类药物还有⼀个特点,即可以在缺少鸟苷磷酸(GTP)与微管相关蛋⽩的条件下诱导形成⽆功能的微管,⽽且使微管不能解聚,进⽽导致抑制肿瘤细胞纺锤体的形成,阻⽌有丝分裂地完成,使得细胞停留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从⽽起到抗癌作⽤。
紫杉醇与β-微管蛋⽩结合构象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微管( microtubule)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的动态多聚物结构,参与多种细胞活动。
微管在维持正常细胞功能,包括细胞形态的控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体的移动、细胞形成的调控、激素分泌、细胞膜上受体的固定、细胞能动性细胞器和细胞其他部分的胞内转运等⽅⾯,具有重要地
位。
上述紫杉醇独特的作⽤机制,激发了⼈们对其研究的兴趣。同时由于紫杉醇难以获得,不易溶解,存在制剂困难,也引起了相关研究⼈员的兴趣。
1980年,紫杉醇的制剂研究成功,采⽤聚氧⼄基化蓖⿇油( CremophorEL)作为辅料。
1982年,紫杉醇动物毒理学实验完成,同年NCI进⾏新药申请并得到批准,可以进⾏临床实验。
紫杉醇完成临床试验并成功上市
1983年⾄1991年,紫杉醇完成Ⅰ、Ⅱ、Ⅲ期临床实验。
1992年12⽉29⽇,美国FDA批准BMS公司(凭借其可提供17kg紫杉醇的代价获得了紫杉醇药品研究与开发专有权)研发的紫杉醇针剂(商品名:Taxol)⽤于晚期卵巢癌;
1994年,Taxol被FDA批准⽤于转移性乳腺癌的⼆线;
1997年,被FDA批准⽤于卡波西⾁瘤的;
1998年,被FDA批准联合顺铂⽤于⾮⼩细胞肺癌的⼀线,同年被批准联合顺铂⽤于晚期卵巢癌的
⼀线;1999年,被批准⽤于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辅助。
紫杉醇的全合成
拖曳声纳紫杉醇在⾃然界中含量少,不易得,紫杉醇在树⽪中含量约为0.004%,并且含量随季节、产地及采集部位的不同⽽波动。
上述特点⼀度成为其后续研究和⽣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
20世纪⼋⼗年代,紫杉醇遇到的原料供给问题受到了诸多化学家的关注。
1993年,R.A. Holton教授率先取得突破,完成紫杉醇的全合成,他⽴即将⽂章投给美国化学会会志( JACS),并于1994年发表。
Holton紫杉醇全合成路线
之后,Nicolaou也完成紫杉醇的全合成⼯作,其成果于Nature杂志发表。
Nicolaou紫杉醇全合成路线
继Holton和Nicolaou之后,有多条全合成路线和改进路线被报道。
然⽽通过全合成完成紫杉醇的原料供应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便最短的路线,也有37步之多。
汽水取样装置
紫杉醇的半合成和⽣物合成
微服务开发紫杉醇的半合成和⽣物合成
法国的 Pierre Potier⼩组注意到紫杉醇的来源问题,同时考虑全合成的不现实性,他们试图通过半合成来解决问题。
1981年底,Potier经实验证实能够很容易地分离10去⼄酰基巴卡亭(10- deacetyl baccatin Ill,10-DAB,4),含量⽐紫杉醇⾼得多,每公⽄鲜叶可分得10-DAB约1g,⽽每公⽄同种⼲树⽪则只能提取到紫杉醇100~50mg。
10-DAB具有与紫杉醇相似的紫杉烷⾻架。
因此,Potier与A. Greene合作,以10-DAB为起始物料合成紫杉醇,从⽽减少了⼤量的基础合成⼯作。
Potie紫杉醇半合成路线
以10-DAB为原料,先将10-DAB中C7位和C-10位羟基保护(31),再在啶基碳酸酯(DPC)-DMAP作⽤下与侧链⽣物32偶联成33,最后经酸化处理得紫杉醇,总产率约53%。
Holton受到Potier研究⼯作的启发,他以10-DAB为原料⽣成衍⽣物31,与内酰胺17偶联,⽔解后半合成了紫杉醇。
Holton紫杉醇半合成
该法特点是步骤少、收率⾼。
1994年施贵宝开始⽤此⽅法,以10-DAB为起始原料⽣产紫杉醇。
既然⾃然界的紫杉醇资源很宝贵,同时合成紫杉醇⼜存在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能否通过发酵、细胞培养等⽣物⼿段完成紫杉醇的原料供给呢?
果然,在1993年,研究者发现紫杉醇是由⽣活在紫杉上的⼀种内⽣真菌产⽣,这⼀重⼤发现表明可以在特定的培养基中产⽣紫杉醇及相关烃合物。
⼤量科学家投⼊研究,陆续发现了⼀系列能够产⽣紫杉醇的内⽣真菌。
令⼈遗憾的是,此⽅法产⽣的紫杉醇含量很低,难以达到商业化⽣产的要求。
之后相关研究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使得紫杉醇能够通过发酵培养实现原料供应的初衷充满希望。
备注:⽂章来源于⽹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10:1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8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研究   合成   发现   微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