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4B13/02
1.本实用新型蜂窝煤斜置悬臂炉齿,其特征是在蜂窝煤炉炉胆下 部,利用悬臂固定一个或多个集中在一边小范围内金属棒(条、板) 探入炉胆内一定长度,悬臂炉齿断面形状不限,用此做炉齿挑住蜂 窝煤。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目前,最常用的蜂窝煤炉,炉齿均是双排或多排结构。在使用 中,存在着以下6个同题:①费时、费力,灼热烤手。要换掉底层 燃过的蜂窝煤,必须从炉口上部先夹出它上面的燃煤,然后再夹出 它,再将燃煤夹入炉内,最后加入新煤,夹出夹进要动作多次,灼 热烤手。如果是三孔煤炉换煤更麻烦;②安全性差。被夹出的燃煤 温度高,如果放置不好会引起烫伤或物品烧坏;③影响清洁卫生。 夹持时易掉渣破碎,扬起灰尘,影响清洁卫生。④煤炭浪费严重。 现用的蜂窝煤炉,蜂窝煤在炉胆内放置都较平正,煤与煤之间大面 积接触,易发生粘连,两粘连面发黑,燃烧不充分。换煤时,须将 两块煤分离,将燃过的一块丢弃,未燃透的一块再夹入炉内续继燃 烧,此时发黑的一面在炉子最底层进风处,温度较低,已不能再燃 烧,浪费很大;分离时有时破碎严重,未燃透的煤块只有废弃,造 成浪费;⑤因易发生粘连,影响换煤。分离被粘连的煤块时,易使 煤块破碎,影响以后的换煤;⑥加煤时,需对眼,不方便,如对眼 不好,会使④⑤同题更突出。虽然有些蜂窝煤炉结构采用炉胆下出 渣方式可解决问题①②③,但蜂窝煤在炉胆内放置都较平正,④⑤ ⑥仍未解决,且因粘连,下出渣出现困难。
本实用新型蜂窝煤斜置悬臂炉齿蜂窝煤炉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 述不足,既能使燃过的煤渣从煤炉下部出渣,燃煤不出炉,不用夹 出夹进,换煤迅速,清洁卫生,安全可靠;又使蜂窝煤斜置,使煤 与煤之间形成空楔,燃烧充分,节煤。即使蜂窝煤不对眼装入,也 能充分燃透,不影响火力。不粘连,下出渣方便。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蜂窝煤炉炉齿采用悬臂结构,在 蜂窝煤炉胆下,悬臂固定一个或多个集中在一边小范围内的金属棒( 条、板)探入炉胆内一定长度,断面形状不限,用此做炉齿,挑住蜂 窝煤。炉齿与蜂窝煤接触面积大小,以被挑蜂窝煤已燃透,在其自 重和上压蜂窝煤重量的作用下而不破碎为准。换煤时,只需将要换 上的蜂窝煤放在炉胆内最上层的蜂窝煤上,轻轻下压,因最底层蜂 窝煤已燃透成煤渣,强度很低,它被悬臂炉齿划破一道沟槽,从炉 胆下部排出。实现换煤方便迅速,燃煤不出炉,不掉渣,清洁卫生, 安全可靠;不管采用单悬臂炉齿或多悬臂炉齿集中在一边小范围内, 因炉胆与蜂窝煤之间有间隙,蜂窝煤一端被炉齿挑住,另一端则下 垂一个高度,蜂窝煤倾斜成一个角度。由于炉胆内壁为一个喇叭形, 上小下大,上一层煤与炉胆壁的间隙比下一层煤与炉胆壁的间隙小, 上一块煤比下一块煤倾角小,这样在两块蜂窝煤之间形成一空楔, 只有小面积接触,使每一块煤都燃烧充分,不发生粘连现象,节煤; 即使蜂窝煤不对眼装入,也能充分燃透,下出渣能很好的实现。
本实用新型蜂窝斜置悬臂炉齿蜂窝煤炉,改变了目前常用蜂窝 煤炉从上到下一块一块夹出夹进的换煤形式,它采用上加煤、下出 渣方式,燃煤不出炉,换煤方便迅速,不掉渣,清洁卫生,安全可 靠;采用单悬臂炉齿或多悬臂炉齿集中在一边小范围内,蜂窝煤斜 置,蜂窝煤之间形成空楔,蜂窝煤不粘连,燃烧充分,节煤,蜂窝 煤不对眼,下出渣方便。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优点突出,成本低 廉,容易实施。
下面结合实施图例作详细地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蜂窝煤斜 置悬臂炉齿蜂窝煤炉的使用状态图。1是旋火座,2是混凝土,3是蜂 窝煤,4炉外壁,5是炉胆,6是保温材料,7是悬臂炉齿,8是中间隔 层,9是盛渣盒,10是炉门,11是炉底。
图2是图1中悬臂炉齿的k向视图。7是悬臂炉齿。
图3是本实用新型悬臂炉齿结构的又一形式,其序号与对应名称 与图1一致。
图4是图3中悬臂炉齿的k向视图。7是悬臂炉齿。
图5是多悬臂炉齿集中在一边小范围内的俯视图,7是悬臂炉齿。
图1是实施例之一,采用单悬臂形式,炉齿上部同普通蜂窝煤炉 一样,悬臂炉齿由一段铁条埋植在中间隔层悬臂探入炉胆内一定长 度而构成,由于下端出渣,增加了一盛渣盒,可做成抽屉形式,并 与炉门相连,出渣很方便。
图3是实施例之二,炉齿部分是一金属环(或半环)向内凸出 一定长度,炉胆压在金属环上,凸出的一定长度探入炉胆内构成了 单悬臂炉齿,其余部分同实施图例一。
在图1、图3中也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炉齿结构。
在图1、图3两种单悬臂炉齿实施例中,序号7是悬臂炉齿,它挑 住底层蜂窝煤的一边,蜂窝煤斜置,由于炉胆喇叭口的缘故,每层 煤之间有空楔,它们只在有悬臂炉齿一边小面积接触,正是由于这 一空楔,可保证蜂窝煤燃烧充分,不粘连,达到节煤,下出渣方便, 蜂窝煤不对眼的目地。换煤时,只需将要换上的蜂窝煤放在炉胆内 最上层的蜂窝煤上,轻轻下压,因最底层蜂窝煤已燃透成煤渣,强 度很低,它被悬臂炉齿划破一道沟槽,从炉胆下部排出。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01:5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1/806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