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章 西欧理性精神 | ||||
授课方式(请打√) |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 课时安排 | 2 | |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法国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熟悉法国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了解法国唯物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 ||||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知识点: 重点是法国唯物主义思想中的科学精神;难点是对宗教和神学迷信的批判;关键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科学、无神论、功利主义。 | ||||
方法及手段 结合课堂交互式讨论,教师进行理论讲授。 | ||||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 改进设想 | |||
一、狄德罗 电线印字机如果说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自然神论者的主要矛头是指向政治上的对手专制政体的,那么以狄德罗为代表的法国唯物论者的主要对手则是宗教和神学迷信,因此法国唯物论者都具有无神论的倾向。前者的启蒙主要是启发人的自由意识和民主意识,后者的启蒙则主要是启发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双方分别从"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也就是从人和自然两大原则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整体格局。狄德罗在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最高法庭方面是当之无愧的思想领袖,他所领导的工程浩大的编篡《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的工作形成了著名的“百科全书派”,几乎囊括了所有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来进行编写,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铸造了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狄德罗虽然不像卢梭和孟德斯鸠那样直接成为法国革命的纲领制定者,但却为革命精神的酝酿进行了另一方面的理论准备工作。 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出身于手工业家庭,20岁获得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后靠出卖脑力为生,过着艰苦的自学生活。他最崇拜的人是培根,后来果然实现了培根的遗愿(即将所有的人类知识编成一部大书),主编并出版了《百科全书》共28卷(第一版共35卷)。为此他呕心沥血,前后历时25年,冲破了教会、国王和形形的反对者的干扰,完成了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壮举。 1.自然系统 理解自然神论者必须从人、人的精神和自由入手,理解法国唯物论则要从自然界开始,在这方面,狄德罗是论述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首先,他排除了牛顿和自然神论者的“第一推动力”,把运动看作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从而为无神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吸收了莱布尼茨单子论关于万物的多样性、单子的能动性和相互联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牛顿物理学的机械性。他看到,运动有不同的方式,有内部的运动和外部的运动,静止只不过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万物都由不同的分子构成,没有一个分子和另一个分子完全相同,但它们全体又构成一个秩序井然的连续的大系统;万物都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关联之中,如一切动物都多少是人,一切植物都多少是动物,一切矿物都多少是植物。这个系统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所有成分都相互转化、逐渐过渡,那些偏离常规的怪物由于不适应其他成分,在这个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进化过程中都灭绝了。人的经验世界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粒微尘,总会消失,但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个阶段。上帝在这个世界中毫无存身之地,也不可能在另外的世界中有什么居所。 2.唯物论的认识论 狄德罗的这种物质自然观在认识论上得到了洛克的经验论的支持,但狄德罗对此也有自己的发展,这就是把人的认识活动本身也看作一个系统:感觉(观察)、思考和实验三者缺一不可。感觉是认识资料的来源,思考则把这些资料整理为知识,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这些知识。在感觉上,他认为人的身体对外部事物有感受性,就像一架被弹奏的钢琴,由此他批判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把这种观点比喻为一架“发了疯的钢琴”,“曾以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在思考上,他唯名论地对待抽象概念,坚持概念所反映和整理的是实在的感知对象。在实验方面,他认为实践只是事后被动地检验真理。总之,他最终坚持的还是感觉论和反映论的唯物主义,由此而排除了一切非物质的神秘实体。他力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解释一切,甚至包括人的感觉和精神活动。例如,他认为一切物质本身都具有感受性,就连最冥顽的石头也有微弱的感受力,人的感受力只不过是最活跃而己,它是人脑这个特殊物质的机能。单凭物质因素就可以一步步从迟钝的物质中产生出有感觉的、乃至于有思想的生物。“用一种按一定方式构成的呆板的物质,浸染上另一种呆板的物质,加上温度和运动,就得出感受性、生命、记忆、意识、欲望、思想。”可见,狄德罗思想中既有辩证法的因素(如物质的能动性、多样性和相互联系等),又有机械论的因素(如以力学原因来解释各种运动,对精神的简单化理解等)。就后者而言,他并未摆脱自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狭隘偏见,未能建立起一种系统的人性论,也没有建立起一种有创见的社会政治学说。他对人的自由的探讨只是经济学上的和技术上的,如贸易自由、政治自由、竞争自由、学术研究的自由等等。这些探讨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沉重打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势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二、拉美特利 拉美特利作为一个医生,完全是从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的角度来建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他最纯粹地体现了法国哲学中“人的自然化”这一倾向,用纯粹自然物质的眼光来看待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把笛卡尔的机械论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用来解决人的身心关系问题和心灵的本质问题,而清除了笛卡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神学的因素。 拉美特利(1709-1751)出身于商人家庭,他16岁时就立志研究自然科学,1728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写过许多医学专业的著作。他在医学界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反而激起了他转向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开始写一些讽刺作品和哲学著作。1745年写了《心灵的自然史》,后来又写了《人是机器》、《人是植物》等等,受到宗教势力的迫害和追究,被迫到处逃亡。他的世界观完全是机械决定论的,他以此排除了上帝的偶然意志,认为宇宙的全部环节都归属于物理的原因,是不能不如此发生的;不存在偶然性,一切偶然的东西都是由于我们的无知,并且给上帝留下了退路;所以上帝实际上等于无知,它是不可证明的。这种唯物主义的理论归宿必然是宿命论,但在当时却起到了对宗教教义进行嘲弄和发起攻击的作用。 1.人是机器 用这种观点来看待人,必然就会得出“人是机器”的结论,这显然是对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一书中的观点的进一步推进。拉美特利首先像狄德罗一样论证物质本身包含有思维能力,因为物质的本质属性除了广延以外,还应该包含有运动能力、有感受性,由这种能动的物质构成动物和人的心灵是毫不奇怪的,根本不需要上帝的奇迹。其次,他认为物质在进行运动、分解和组合时,经过数不清的配合,终于产生出了一种有生命、有感觉的物种,并由此而发展出能思维的人来。他承认虽然这一具体过程至今尚不清楚,但他设想人正是像机器一样构成起来的,肌肉如弹簧,肺如鼓风机,心脏如水泵,大脑如机括或控制室,因此,人整个地是由如同自然物一样的“面粉团子”捏出来的,只是发酵剂不同而已。 2.利己主义 既然人不过是自然物,人的肉体就是人的根本,所以在他看来,利己主义就是人的本性。宗教要求人们牺牲自己的肉体需求,用自己的心灵去侍奉上帝,这本身就是反人性、不道德的。人应该顺应自己的自然冲动,追求人生的各种乐趣,这才是道德的。但他也反对纵欲,因为纵欲并不能真正利己,人一旦认识到利己是人的普遍本性,就会理智地成全一切人的欲求,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境界。所以他认为无神论者要比一切宗教徒更加道德、更不虚伪。 “人是机器”的说法在当时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消除了宗教教会加在人性上的一切欺骗的灵光,使人更加执著地去追求自己在人世间现实的物质利益。但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却导致了庸俗唯物论,因为它局限了人们的眼光和理想,把人变成了纯粹的物,人的精神主动性和道德性也就失去了根据。 三、爱尔维修 在法国唯物主义中,拉美特利是从笛卡尔的机械论立场来考察人,爱尔维修则是从洛克的感觉论立场来考察人的。在这方面,爱尔维修的考察更具体和细致,他不仅仅是考察作为自然的人,而且考察了人的特殊的自然性,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整个社会关系、政治伦理和道德等等。他的关注点不是研究自然界本身,而是更多地研究社会生活,但却是以感性的方式研究,提出了一种功利主义社会历史观和道德观。 爱尔维修(1715-1771)是宫廷御医的儿子,家庭生活优裕。他从小就从父亲的大量藏书中获得了丰富的文学、哲学知识,却厌恶教会的神学教条。由于他父亲的功勋,他得到年傣30万里弗的包税官职务,使他成为了大富翁,得以与上流社会人士交往。但当他广泛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后深感不满,于是辞去了官职,专门从事启蒙活动,其代表作有《论精神》和《论人》。 1.肉体感受性 爱尔维修对人的研究主要不是建立在自然观之上,而是建立在唯物主义感觉论的认识论基础上。他认为,人的精神根本上不外是对自然之间及它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这些认识最终又归结为一种认识:人的肉体感受力,亦即感觉。认识起源于感觉,认识的过程即“判断”无非是比较各种感觉,认识的结果仍然是靠人的感觉一记忆而保存下来的。错误则是由于感觉不够,或是人的情感局限、干扰了感觉的活动,感觉本身从不骗人。既然如此,一切感官健全的人就是生来平等的,这就导人了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卢梭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理解人的本性,爱尔维修则是从人的感觉认识来建立人的本质。与卢梭比起来,他又是较为偏向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因而他更加冷静地考察了人性,认为人的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肉体感受性是人的需要、感情、社会性、意志、行动的根本原则,是人的唯一动力。当然,这种动力并非能动性,而是被动的、接受性的。 2.利益和自爱 这种肉体感受性在社会伦理的角度看来,就是“利益”。“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在道德问题上,还是在认识问题上,都是个人利益支配着个人的判断,公共利益支配着各个国家的判断。”自然界遵循运动规律,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则遵守利益原则。正如河水不会倒流一样,人也不会单纯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可违抗的法则。因此人的理性的发展与工业和物质生产的进步是同步的,因为这种进步最明显地突出了利益的关系。利益是人性的本质,其内容包括吃、喝、穿、住、爱、荣誉、权利等等。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这就是“自爱”。任何人都是爱自己胜过爱别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自私就是自爱。封建卫道士劝人们放弃物质利益、扑灭欲望,只是为了把财富和权力都据为己有。既然追求个人利益是客观必然的规律,那么它就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工人和农民正是“为了穿衣,为了打扮自己的和妻子,使她们得到快乐,为了养活自己和家庭,总之为了享受与肉体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快乐”,才思想和劳动。一切剥夺人的个人利益的说教都是反人性的。但他又认为,个人利益也需要限制,不能无限膨胀。因为追求巨富只能引起奢侈,并不能增加个人幸福,反而取消了个人幸福的条件,造成社会的不平等,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和公共的利益。因此,为了追求更大的个人利益,必须争取公共利益,这才产生了美德,即追求共同幸福的欲望。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点。 3.教育万能 爱尔维修主张,要是政府保持每个公民处在小康状态,就会使每个人都尽可能幸福了。最应当反对的是小集团的利益,如贵族和僧侣,他们插在国家和人民之间,任人唯亲、多施不义,使人民和国家利益都遭受巨大的损害。必须铲除他们,“斩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亲属关系”,才能根绝“貌似美德的罪恶”。由于公共利益其实就是每个个人的利益,所以要将公共福利当作最高的法律,它是一切美德和一切法律的基础。为了使人们都认识到这一点,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为此他提出了“教育万能”的口号。在他看来,从人的本质即“肉体感受性”出发,必然会得出“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他把教育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认为有了好的教育,就连政治革命也都不必要了。因为,既然人天生的结构和感受性都是平等的,一切道德、才能、性格的差异就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人生来是没有善恶的,所谓善恶只是教育的结果。但他又认为,最强有力的教育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法律造成一切”,英国人就是靠四五项法律条款而获得他们的幸福和自由的。而法律是由理性制定的,但最初发现和掌握这种理性的是天才,所以法律最终是由天才制定的。但既然是“天才”,那他就不必受教育了。爱尔维修就这样陷入了无法摆脱的自相矛盾和循环论证。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人只是教育的产物,那么最初的教育者又是谁的教育的产物呢? 于是爱尔维修认为,要使广大并非天才的人民接受教育,单凭科学理性就是不够的了,还必须建立一种“新宗教”,让人们凭借信仰而承认“每个人拥有财产、生命和自由”是神圣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宗教的提出恰好反映了爱尔维修的最深刻的矛盾,即科学知识和道德信仰的矛盾,这归根结底是将自然和人割裂开来而产生的矛盾。的确,单凭科学知识是无法解决自由和道德信仰的问题的。 然而,尽管有时代的一切局限性,爱尔维修的思想却仍然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谈到爱尔维修时说:“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必须这样安排周围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成熟的共产主义也是直接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这种唯物主义正是以爱尔维修所赋予的形式回到了它的祖国英国。” 四、霍尔巴赫 霍尔巴赫(1723-I789)是法籍德国人,由于继承了他伯父的遗产和爵位,他成为启蒙学者中最有钱和最有地位的人。他用这笔钱来从事启蒙活动,利用自己的沙龙聚会各界启蒙思想家,支持《百科全书》的编篡,自费出版进步书籍。但他本人十分谨慎,不求虚名,他所写的涉及政治、宗教的书和文章总是匿名发表,在国外印刷,所以一直未受到迫害。他的最大成就在于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系统化了,所著《自然的体系》被誉为“唯物主义的圣经”。所谓系统化,就是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出发,在自然系统中来考察人的本性,从人的肉体本性到人的精神本性、认识和思维的本性,由此推出合理的教育和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最后得出反宗教的无神论结论,回到开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就是他这本书的结构。 1.自然的物质定义 首先,霍尔巴赫对“自然”进行了精确的定义:“自然,从它最广泛的意义来讲,就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配合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运动的综合而产生的一个大的整体”,狭义地说则是每一事物的特殊本质。在这里,他强调了物质的质的多样性、万物的联系性和运动性。显然,这里的自然是由物质来定义的,而物质则由对象和主体(存在和思维)的关系来定义:“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从本质上看,这是唯物主义者唯一可能的物质定义。除了这种本质定义外,他还对物质进行了描述性的定义:“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动的性质。”在对自然和物质的这些定义中,他吸收了狄德罗的一些辩证思想,主要是物质的能动性和多样性思想,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内在固有属性的思想。他认为,既然每个物质都和另一物质不同,那么这种区别就造成了运动的多种多样,有质量的运动(如力学),也有隐藏的运动(如化学、生物生长、思维情感意志等等),还有简单的运动和复杂的运动。但这一切最终被他归结为机械位移,这才是他真正的机械论的体现。他给运动下的定义是:“运动就是一种努力,由于这种努力,一个物体改变或倾向于改变位置,就是说,继续不断地对应于空间的各个不同部分,或是说相对于其他物体地改变着距离。”正是这种机械的运动观,使他把一切运动和万物的联系都还原为机械的力学关系,从而陷入了绝对的必然性和机械决定论。在他看来,宇宙本身是一条无穷的因果链条,所谓偶然性完全是因为无知,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看作巨大事件的原因,甚至“一次节食、一杯水,一次出鼻血,有时就足以挽救一些王国”。然而,他的这种观点并没有能够真正取消偶然性,反而导致必然性本身也成为了偶然性,使一切在理论上是必然的东西,在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可预料的、偶然的。 2.机械唯物论 由这种观点来考察人的本性,霍尔巴赫就把人看作一种自然物,是由自然中发展出来、受自然物支配的必然性的产物。在他看来,灵魂是肉体的作用,思维是物质(复方红景天大脑)的分子运动,肉体强壮的人思维也必强大,肉体消灭精神也不存在。人体是一座时钟,说灵魂不灭就等于说钟破裂后还可以报时。精神归根到底是机械运动。因此,他否认自由意志,认为人的思维、意志和行动无不被他的存在和各种动因所必然地机械地决定着。实际上,他把一切有原因的动机都划入了不自由的动机之列,认为既然万物都有原因,那就不可能再有自由了。但自由其实并不在于没有原因或无缘无故,而在于它的原因超越于自然必然性之上,使自然必然性隶属于人的目的之下,为人的目的服务。霍尔巴赫否定自由还是由于他否定了偶然性,因为只有偶然性才能给人提供选择的余地,如果一切都只有一种可能性,则对必然的认识就会导致宿命论,而完全消融了自由。 既然人的本质被归结为肉体,那么在认识论上,霍尔巴赫也就把人的思维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他接受了爱尔维修的某些观点,又加入了拉美特利的心理学,认为一切感受都是外物给予感官的震动,它是第一种认识。感觉把这个震动传达到脑,造成了观念(影像),思维则是将这些影像分、合、比较、扩展等等。他以此来批判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和贝克莱的“意念”,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他并不明白从感觉到思维是认识的一种质的飞跃,思维本身的能动的概念分析和逻辑推演对于真正的科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至于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他坚决认为这取决于我们的观念是否与对象相符合,这是靠长期的经验来证实的,但最终还是要看知识是否能够有用,真理永远会有益于全人类。 3.功利主义伦理学及其困境 同样,既然人的认识立足于人的肉体感受,那么人的行为也会以肉体感受为动机,即趋乐避苦、保存自己。霍尔巴赫认为人的情欲本身并无善恶,它是天生合理的。他依据爱尔维修的观点建立起了功利主义的伦理学。他认为,正由于每个人都追求自己个人的幸福,所以你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首先要帮助别人。人在经验中认识到结成社会对每个人实际上都有好处,才会去过社会生活,才会从事美好的德行。利他是为了利己,好人做好事不留名也是为了内心的快乐安宁,恶人做坏事即使未受到惩罚,他的内心也不会真正平静。所以真正懂得利己的人是不会去做坏事的,凡是干坏事的人都是由于愚蠢。所以,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人是环境、教育的产物,环境又靠开明的君主来创造。但在好的环境尚有待于创造时,君主又如何才能"开明"呢?霍尔巴赫陷入了如同爱尔维修同样的循环论证。他只是武断地认为,一个开明的君主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定一个保障每个公民的利益的法律。这位君主是社会意志的传达者和执行者,政治的目的只在于规范人们的情欲并指导它们趋向于社会福利,使每个人得到最大的幸福。 4.无神论 因此霍尔巴赫不希望爆发革命。但他认为,宗教是阻碍我们认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必须大力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宗教是无知的产物,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物质自己有运动能力,以为运动一定是由外部推动而来,因此就将动力归之于神,从而抛开理性,任凭想像而把人的性质加以夸大,加在神的身上。从原始的拜物教到多神教一直到基督教的一神教,僧侣们都在利用这种无知来欺骗人民。宗教还使人扼杀自己的肉体要求,抛弃自己的本质,使人怯懦无能,以利于暴君的为所欲为、作恶多端。因此宗教是反道德的,它导致专制暴政永存。霍尔巴赫从人性论、伦理学和政治学上全面批判了宗教,但最终的根据却是自然观。所以他在指出传统对上帝存在的一切证明都是荒唐的,灵魂不朽和来世都是欺骗之后,强调要清除宗教的影响,唯一的方法就是去除无知,进行教育和启蒙,研究自然界。 总之,无神论是霍尔巴赫、也是法国唯物主义的最高结论,它贯彻在他们的一切论题中,对人民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但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机械性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这表现在把人理解为被动的机器,把历史理解为少数天才或开明君主的事,这都削弱了其实际的革命性,被卢梭斥为书斋里的贵族哲学。 | ||||
作业和思考题: 思考题:1.法国唯物主义的特点。 | ||||
课后小结及教学后记:辛子凌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 | ||||
本文发布于:2023-06-13 19:4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72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