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年历程与经验++赵俊芳

阅读: 评论:0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年历程与经验  赵俊芳
          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赵俊芳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逐步完成了对旧高等教育机构的收编与改造,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得到恢复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在经历了高等教育弱国、高等教育小国后,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借助数据与资料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60年来的发展特点、成就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  60  回顾  思考
一、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轨迹
建国6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艰难的奠基期、坎坷的挫折期后,迎来了振奋的恢复期,并以惊人的速度迈入大发展时期。
(一)奠定基础期(1949——1965
194912全国首次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可视为新中国教育开端。其后,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或印发一系列规程、条例,发布教育工作指示,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宗旨、任务、教学组织、课程、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作出规定,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奠基性成就。
第一,接收改造旧高校。建国之初,我国政府逐步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百余所旧高校进行初步改造,废除国民党党义与训导制;接收由国外教会资助的辅仁大学、燕京大学、金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金陵大学、华中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收回教育主权;分期分批接办中法大学、广州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等五十余所私立高等学校;在接收改造就高校的同时,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进行初次院系调整。为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52年,教育部根据中央精神与百废待兴的社会需求,通过借鉴前苏联的办学经验,对全国高校院系、学科进行调整。调整的核心是突出理工学科,强化应用学科,如:新增设钢铁、地质、矿业、航空、水利等专业或专门学院。虽然50年代的院系调整拆解了一些具有很好发展基础
、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但此次院系调整,适应了建国初期紧迫的社会需求,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
第三,探索宏观管理模式195310月,政务院公布《关于修改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提出要“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现统一与集中管理”。高等教育部统一颁发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19584月,中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除少数综合大学、某些专业学院和某些中等技术学校外,其他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可以下放。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不再执行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高校教师亦由地方管理。[1] 此后,根据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状况,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的收放调整。可以说,大部分调整是可行的,对稳定发展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改造旧大学、完成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基础上,1958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中指出:“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由于这一跃进目标
的提出,是年,全国高等学校由1957年的229所猛增至791所;在校生由1957年的441181人,增至659627人。[2]此期,高等教育发展虽带有跃进倾向,但仍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挫折困顿期(1966——1976
“十年”动乱期间,我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一度停滞不前1971 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合并调整,批院校或被停办或被合并,高等教育规模急速减缩,全国高等学校由1965 年的434 , 减至1971年的328 所,从1966 年起, 全国高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 年之久, 停止招收研究生达12 年之久。1970 , 高校虽然恢复招生, 但“众推荐”的选材方式严重影响了生源质量。故有人认为:这十年中我国至少少培养了100万大学生、200万中专生和10万研究生,与世界先进国家拉大了差距。[3]
11949——1965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及在校生规模          单位:所∕名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普通高等学校(所)
328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据
无数据
328洛阳伽蓝记校笺
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名)
533766
408930
258736
108617
47815
83400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普通高等学校(所)
331
345
378
387
392
404
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名)
193719
313645
429981
500993
564715
625319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的部分数据整理。
在规模、速度受挫的同时,高等教育系统、高等学校管理基本陷于无政府状态。领导机构受到冲击高等教育管理规章被逐一废除,高校‘学术权威’被打倒,优秀师资被强行下放,教育质量无从谈起,教育教学秩序极其混乱,高等教育事业遭受重创。
(三)恢复振兴期(1977——1998
19778月,在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改革招生制度的重要建议,10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高等教育秩序得到迅速恢复,并获得快速发展。1978年上半年,中央在京分别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与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数次强调要尊重教师劳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788月,教育部在河北涿县召开部属高校座谈会,广泛讨论如何加速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等问题。是年底,国务院批准恢复建设169所普通高等学校[4]中国高等教育振时期的大幕徐徐拉开。此间,国家召开三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等问题。
第一,加强研究生教育。1983年后,教育部将研究生培养作为高校管理的工作重点,以确保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高层人才。19847月至12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部门连续发出关于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问题的一系列《通知》,对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类型、学习年限等方面做出规定。与此同时,国内著名大学先后成立研究生院,加强研究生培养。[5]
第二,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国家一方面通过挖掘高校内部潜力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社会发展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特别重视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一流大学建设。早在1990 6月,国家教委在讨论、制定教育事业“八五”规划时,即提出在未来十至十五年内,国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投资建设若干所重点大学,即后来的“211工程”。1993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指出: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地方以及其他各方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在部分高校选择一些将会对国家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领域作为重点研究基地,以提高我国高校的学术影响力,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仅提出要重视高等教育质量,而且针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面临的形势、任务等,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具体改革思路强调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背景下,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6] 在此期间,逐渐理顺了宏观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完成了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双轨与并轨工作,这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第四,推行新一轮次的院校合并。20世纪俄语论文网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直接组织与促动下,我国通过强强或强弱等不同的合并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一批新的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进而向世界一流大学发起冲击。当然,无论是强强合并抑或强弱合并,其在合并之初,均产生了较大的震动,大学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亦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磨合代价。
(四)快速发展期(1999一一至今)
1999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一方面提出“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在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全面振兴教育事业,使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女兵部落提出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将达到l5%的发展目标。1999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lO年,我国同龄人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7]同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55万人,比上年的108既发散又收敛的无穷级数万增加47万人,较上年增长43%,成为建国以来高校招生数量最多、增幅最大、发展最快的一年。1999年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达409万人,增68万,增幅为20%。此后,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以年均20.8%的增率增长,至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561万,在校生规模达1885万,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
2 1998——2007年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统计数据                      单位:万人
湘乡市育才中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普通高校
在校本专科生
数量
341
409
556
719
903
1109
1334
1562
1739
1885
较上年增
68
47
63
184
206
225
228
177
146
涤纶长丝
增率%
19.9
35.9
29.3
25.6
22.8
20.3
17.1
11.3
8.3
普通高校
本专科生
招生 
数量
108
155
221
268
321
382
447
504
546
561
较上年增
47
66
47
53
61
65
57
42
15
增率%
43.5
42.6
21.3
19.8
19.0
17.0
12.8
8.3
2.7
毛入学率%
9.8
10.5
12.5
13.3
15.0
17.0
19.0
21.0
22.0
23.0
普通高校数量(所)
1022
1071
1041
1225
1396
1552
1731
1792
1867
1908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06),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整理。
大发展时期,我国在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重大调整,一手促规模,一手抓质量。早在1998北大百年校庆典礼上,中央即提出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主张。1999年,教育部批准北大、清华等7所大学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此后,南开、天津、吉林、山东等30余所大学相继成为“985”大学。目前,上述大学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汇聚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等途径,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发展特点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与扩张路径。具体表现为:后发追赶的跨越态势、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内外轮值的发展道路、严进宽出的培养方式等。

本文发布于:2023-08-17 01:5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9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教育   全国   高校   大学   规模   中国   调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