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场所精神的回归——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

阅读: 评论:0

绿环保建材
D0l:10.16767/jki.10-1213/tu.2021.04.072
高校建筑场所精神的回归
—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
郭红利
四川文理学院建筑旅游学院
摘要:高校校园建筑是最具有物质文化载体的代表,高校 校园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对高校建筑发展有深远影响。文章以四 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探索场所精神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和 地域文化在高校建筑中的运用及其价值体现。研究中充分挖掘 山城重庆文化元素,体现出地域文化精神和塑造校园传统文化 氛围提升师生文化认同感,营造出一种拥有地方特的归属感 的场所。
关键词:高校建筑;场所精神;地域文化;校园文化
1引言
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造成老校区占 地面积不能满足人数增长,同时老旧的教学设施不能满足使用,很多高校进行老校区扩建和新校区的建设呈快速发展之势。特 別是在新校区的建筑中,过分关注校园“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重要性,出现“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同质化的校园建筑和规 划,丧失不同学科的个性特点,也隔断新老校区历史延续和校园 文化的传承。高校校园建筑是学校发展的物质载体,其建设应 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意蕴和治学精神,使其具有校园地域特,营 造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因此,如何将校园文化和场所精神融 入高校校园的建设中,是一个值得分析和探索的方向。
2场所精神概述
“场所精神”一词源于罗马,其内在含义为世间万物的存在 都有其精神,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是最早系统全面地阐述 场所精神的,其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目前对场所 精神理论进行最系统地研究%他对“场所”一词做过阐述,“场 所是由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通常,建 筑是场所精神具体化的物质载体,为了体现建筑特定的环境氛 围,场所精神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相协调,将传统、地域文化 思想融人建筑之中,使人们在营造地场所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 感|21。场所精神是高校建筑设计的方向,需运用其理论指导高校 校园建筑的设计。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建筑的要求已不仅 仅是要求满足最基本的物质功能要求,更多是追求高校内在的 文化底蕴和精神上的富足。因此,从场所精神理论出发,探讨如 何营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高校建筑,使校园
设计富有人文关怀 和情感寄托,增强学子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方向感。
3场所精神在高校校园建筑中的演绎方式
3.1传统书院文脉的传承
书院被认为是高校历史的起源,对我国文化学术的兴盛起 到促进作用,传承书院文脉所蕴含的精神是营造高校校园文化 氛围的核心。受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书院的选址都比较注重自 然环境因素,僻静优美的山林圣地往往是书院建筑的首选之地,自然山水的精神品质具有德化作用,形成环境育人的效果,有助 于自身完善同时,书院的建筑理念为“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布局与规划多是因山就势,最大限度保持原始自然风貌,追寻人与 自然和丨皆共生。所以,高校校园在对校区进行规划时,可以借鉴 书院择胜地选址的理念,选择山明水秀、风光旖旎之地。建筑空 间布局中使校园建筑依山就势,隐没于林阴山之中,与自然景 观、周边环境情景交融,形成和谐之美。营造和谐优雅的校园文 化气息使学生远离名与利的诱惑,潜心学习与研究,形成“环境 育人”的作用。
3.2地域人文精神的延伸性
高校校园空间不单单只是涵盖教育功能的使用场所,是注 重人与人、人与场所的情感交流,更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地域 文化的载体1\高校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根植地域文化的土壤,在校园建筑空间环
全国女排大奖赛境布局的基础上融人地域文化精神,将发挥 校园功能所蕴含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了让地域人文精 神更好地延伸到校园空间,我们需要从地域传统文化成果中进 行寻与分析,剖析地域文化组成要素,创作出适应校园文化的 建筑语汇。将地域文化特应用到高校建筑空间布局,考虑当 地自然地形条件,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注人地域文化符号,实现 地域文化精华融人校园建筑中。将地域文化精神体现在高校建 筑设计细节中,提升校园建筑价值和现实意义,焕发校园新活 力,使建筑设计更加具有鲜明的校园地域特,塑造良好的校园 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建筑识别度。
4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情况概述
重庆市地处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背靠大巴山,地形起伏 大,整体地貌层状分布明显,呈山地和丘陵地形,形成独特的背 山面水的滨水城市,具有显著的巴渝地域环境特征。四川美术 学院虎溪校区位于重庆市大学城轴线西端,缙云山的西端,周围 多所高校积聚其中,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整个校园建筑规划 设计凸显巴渝地区乡土原生态文化特征。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 区原址为虎溪镇伍家沟村,校园建设中尽量保留原始地貌,重视 自然环境的保护,形成田园化、森林化。校内很多原有的乡村建 筑被保留,部分新建筑就地取材,注重建筑使用功能和环境建设 相结合的建设方向。整个校园形成基于乡土情怀的建筑理念,强调场所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并注重营造艺术学科院校的 校园文化氛围。
5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场所精神表达
5.1择胜而处的选址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选址继承传统书院理念,注重自 然环境“无声胜有声”的育人的作用。虎溪校区坐落在重庆西 郊,邻近僻静优美的缙云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间白云缭 绕,气象万千,为蜀中三大宗教名山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 宁静清幽的山水校园氛围,培育学子们的人文精神。同时,校区 建筑布局形成一半建筑,一半自然景观,校园内的绘脚楼、设计 学院等教学建筑随山势建造,形成曲折婉转的空间秩序,造就
148
建筑工程
建筑与自然共生画面,营造出安静清幽而不乏灵气的氛围。校 园本质属性是起到育人的效果,优美僻静的自然环境富含的“境 教”具有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体会到传统书院文化中淡泊以明 志、宁静而致远的思想境界,获取精神上的富足,有助于学子们 陶冶情操与自我完善。
5.2聚落形态的建筑布局
四川美术学院位于重庆沙坪坝虎溪镇大学城内,由于重庆 地貌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造成地势起伏大,使耕地不规则分 布,不能像平原地区形成连片耕地与排列有序的民居。乡村聚 落具有不同的空
间形态,它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如文化因素、地形因素、交通因素等,其中地形因素影响作用最大。对于乡村 地区主要以耕地作为生产资源,为了利于生产和管理方便,村民 只能利用现有的自然耕地就近修建房屋,由于重庆山地环境的 限制,山区民居依地形修建,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分散式集中村 落。虎溪校区建筑布局没有采用开山破土“大手笔”方式,而是 保持原始地形地貌,延续地域聚落形态文脉。整个校园的布局 保留11个山丘,校园建筑围绕山势进行“分散”的布局,掩映在山 丘和植被中。其中,教学楼主要集中在校园中部,雕塑学院、造 型设计艺术楼以及美术学院跟随山势起伏而建,尽量减少建筑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寝室则分布在东南和西南两角,教师 公寓分布在偏北方向,每个功能区域根据山势被划分,建筑以 “契合”的方式适应周边环境,形成校园聚落。
5.3乡土文化的建筑理念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四川美术学院整个校园建筑弥漫浓厚的乡土情结,体现着 深厚的巴渝乡土地域文化特征。
为了留下泥土气息和田园诗意,认识农耕文明的精神遗产,校园建设提出“最少设计,最少干预”的设计理念,尊重有“自然 记忆”的场地,富有历史痕迹的建筑材料被保留下来,更能唤起 人们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虎溪校区中散落石桥、石板路、农具、瓦片叠置的漏窗和通过修缮保留下来的老宅院。其中,农 舍夯土泥墙的修缮采用本土传统竹筋土墙建造方法,校园内设 置的木制长廊,利用穿斗式建筑构造手法和榫卯结合方式,采用 本地材料,形成贴近自然休憩空间,增强校园内文化氛围。
整个 校园传递浓郁的地域乡土氛围和古香韵味的校园气息,进一步 增强校园巴渝原生态乡土特,留住了一份浓浓的乡愁,使整个 校园更具有地域文化传承意蕴。
葛洪升5.4工业建筑文脉的延续
重庆除了拥有独特的山地环境,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 之一,工业发展历程也是重要地域特征,留存大量赋予地域与时 代特征老工业建筑遗产。虎溪校区校园建筑延续重庆老工业建 筑文化,校内图书馆的设计体现工业建筑特征。图书馆建筑造 型简洁大气,顺应山体走向,如同具有工业时代特征的车间、砖 窑或是粮仓,采用条形体量设计,拥有较好的自然采光。图书馆 设计理念考虑T.业历史文脉的传承,建筑主体外立面基本采用 青黏土砖叠砌,梁柱和墙体内部材料都保持清水混凝土质朴 本,配上深的屋面,突出材料原始特性和自然美感。整体建 筑呈现深灰的主调,给人一种坚硬感觉,粗矿的混凝土材质 和几何造型营造出简洁大气空间感,其质朴与简明的体型是对 工业城市“车间”建筑精神意蕴的展现,也是向传统致敬的积极 情怀。建筑山墙使用大面积玻璃与混凝土边框形成虚实对比,与室外校园保留下的农田和鱼塘等农业景观一起,营造出静谧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田园牧歌式的意境,既体现巴渝地域乡土文
化气息,也满足校园育人与教化功能。
5.5节能环保设计的理念
何镜堂院士认为节能、环保、低碳是未来建筑发展走向|41。
所以,在面对有限的资源,除了传承与发展传统与地域文化之
外,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采用传统的环保节能的方式也是重要
的课题。虎溪校区校园建设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理念。
由于校园周边富含石材资源,就地取材作为建筑材料,经过改造
形成建筑景观小品,既减少材料运输中资源消耗,也是地域文化
的体现。同时,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考虑建筑的经济效益和
床垫是越硬越好吗
环保效益。校园内的凉亭和景观长廊所需的材料都是就地回收
而来,利用本土建造工艺,不做过多修饰,保持回收材料原真性。
在校园内一些外墙和建筑小品上,采用生态型材料,大量出现本
地回收的青瓦、石材、青砖,老物件新用,既可以节约自然资源与
控制建设成本,也是对地域性历史文脉的延续。建设材料取自
本地,材料循环利用,并结合传统建造工艺手法,营造出适宜建
造空间,这些富有历史痕迹的建筑材料,更能使情感上产生
共鸣。
6结束语
场所精神和校园建筑设计相结合,可赋予建筑灵魂,使其充
满生机与活力,是人性化和情感化的体现,四川美术学院虎溪
校区设计体现场所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其深人思索历史文脉的
传承,有意识进行地域文化精神传达,强化细节设计,考虑当地
自然环境,将文化与技术结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既体
现传统文化的普遍性,也体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随着场所精
二硫化碳毒性
神理论的逐渐完善,场所精神在高校校园建筑中的运用趋向于
积极发展方向,未来场所精神将在高校建筑设计中发挥更为重
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洪.地域文化在旅游地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 唐洪流,叶保健.基于场所精神的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中心 外部空间研究[J].城市建筑,2020(10):133~丨36.
数字音响
[3] 张丽娜,陈建华.浅析地域文化在校园建筑设计中的现代 演绎一以广西民族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3):90~91.
[4] 郭红利.成渝高校校园建筑形态演变研究[D].南昌航空 大学,2017.
149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23:5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95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校园   精神   文化   地域   高校   场所   校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