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
作者:吴晓华 刘哲剑
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05期
摘 要: 中国成功申办冬奥会后,滑雪形成一种时尚热潮,对中国滑雪“热”的全面认识成为业界的新思考。借助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浴缸”模型,采取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框架,有助于多角度认识中国滑雪“热”的动因和本质。中国滑雪“热”的宏观动 因虽然由冬奥会“引爆”,但同时受经济、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共同驱动;微观动因则受滑雪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表达力的驱使。“热”现象本质是有相同情感、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个体与集体不断互动的行为结果,是共同阶层和体以滑雪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社会认同的特殊表现。对现阶段中国冬奥会举办、健康中国建设、全民健身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关鍵词: 中国滑雪;滑雪“热”;科尔曼“浴缸”模型;动因;本质
通风管道
中图分类号:G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5-0030-07
浓缩铀
Abstract: After China successful bid for Winter Olympic Games, skiing has become a fashion bandwag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ski “fever” has become a new thinking in the industry. With the help of American sociologist Coleman's bathtub model, the analysis framework from macro to micro, then from micro to macro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tion and essence of Chinese ski “fever”. Although the macro motivation of Chinese skiing "fever" is triggered by winter Olympics, but also driven by the economy, culture and mass media. Micro motivation is driven by the attraction, appeal and expression of skiing itself. Ski "fever" is the result
of the continuous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ith the same emotion, idea a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is a special expression of social identity formed by the common class and group with skiing as the carrier. It has great social value to hold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build a healthy China and national fitness.
一战
Key words: Chines skiing; skiing “fever”; Coleman’s “bathtub” model; motivation; nature
中国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后,国内参与滑雪人逐年递增,2018至2019雪季,中国滑雪人次突破2000万,远超同年马拉松赛事的583万[1-2],滑雪已成为中国参与人数增长最快的运动项目。全球滑雪旅游报告显示,在世界滑雪市场放缓的趋势下,中国成为全球最“热”滑雪市场[3]。
是冬奥会让更多人成为滑雪爱好者吗?这种滑雪“热”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行为逻辑?多数研究者从宏观角度展开分析,认为冬奥会对中国滑雪运动的普及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4];亦有研究者试图从微观滑雪者入手,认为体验诉求下滑雪服务与滑雪消费者的内在需求契合,从而成为推动我国滑雪运动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5]。然而,如何协调冬奥会宏观 动因与个体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宏观结构如何对微观个体进行影响和互动,尚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此,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在其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中给出了一种将宏观与微观整合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他称其为系统行为的内部分析(the internal analysis of system behavior)[6]。因该模型形状酷似“浴缸”,因此后人形象称呼“浴缸”模型。该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至今对于很多社会现象仍然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已有研究通过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来分析中国成功申办冬奥会的因素[7]。因此,该模型可以作为中国滑雪“热”的解释框架,从而审视这种“热”变化的发展过程,深化对中国滑雪“热”的全面认识,进而增强我国“三亿人参与冰雪”的实践智慧。
1 科尔曼“浴缸”模型与滑雪“热”
1.1 科尔曼的浴缸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个社会现象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学家们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的不同,对社会现象解释也有不同角度。有研究通过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对当前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剖析,为加快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出对策[8],也有研究者通过层次模型探讨滑雪者忠诚度的影响因素[9]。科尔曼在吸收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对社会行为做了系统阐释,他在解释微观行动者关系时所形成的“理性选择理论”被社会学研究者广泛熟知,他所提出的“浴缸”模型也被用来解释更广泛的社会行为。从方法论上讲,科尔曼认为原有的宏观主义方法由于忽视了个人行为层次而缺乏解释力,因而他从个体主义方法论角度提出了“浴缸”模型,该模型强调“个人行动是社会行动的基础,通过个人能量的社会行动可以形成整体社会行动,因而有助于对个体行动和宏观现象做出解释”[6]。借助科尔曼的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微观与宏观(Micro-macro)层面互动的因果机制,围绕中国滑雪“热”的成因这一问题可能有更强的解释力。
科尔曼认为:“微观到宏观的转变不只是个人倾向性、态度的简单抉择,任何以个人行为为起点,产生系统行为的理论都有三种构成,即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的转变,第二阶段表示确定个人行动的原则,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促成某種系统的行为,即社会现象”[6]。滑雪“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行为结果,这种“热”现象的产生用科尔曼提出的“浴缸”模型能进行更好的理解,如此,我们可以更合理地说明滑雪“热”现象的生成动因。如图1所示,虚线箭头表示宏观层面的命题,宏观因素不能直接产生宏观结果,三个相互连接的箭头中,第一个表示从宏观向微观过渡;第二个代表个体层面回到社会层面;第三个箭头又回到宏观命题。通过该模型对应解释滑雪“热”现象,可以发现,以冬奥会为主的社会动因不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能直接产生滑雪“热”这种宏观的社会结果,它必须作用于微观的个体,即宏观到微观的阶段,这种作用在社会外力和内力的共同驱动下发生,微观个体再通过相同的信仰、观念和认知不断互动聚集,进而形成微观到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果,即滑雪“热”。
1.2 我国滑雪“热”现象的多维表现
中国从最初提出“北冰南展、北雪南移”的战略方针,到“三亿人参与冰雪”的号召,滑雪参与者已经从东北、华北转为向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一种流行的体育热现象。犹如自然界中热现象包含热传导、热扩散、热沸腾等多种形式,中国的滑雪“热”现象也表现在多个维度。
维度之一,滑雪参与人次快速增长。据《2019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报告,中国参与滑雪人次在2000年仅有30万,2010年增加到630万,到2018—2019雪季已经突破2000万[1]。近年来,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滑雪冬令营也愈演愈烈,最早2008年国内雪场首次开营时,整个雪季仅开设了两期课程,每期学员不到20人。2014年,每期达300学员的课程要开设八期才能满足需求,十天花费过万的课程不仅没有阻挡住学员及家长的脚步,反而每次去雪场都能看到咨询报名的队伍[10],滑雪的热度可见一斑。
维度之二,滑雪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最直接的体现是滑雪场的数量和规模出现大幅增长,2010年中国滑雪场的数量为270家,到2019年已增加至770家,有架空索道的滑雪场已超过150家,很多新建滑雪场开始向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发展[1]。滑雪已经从北方个别省份的运动向全国省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北雪南展、东进、西扩的蓬勃发展态势。2017年,中国整体冰雪产业规模已达3976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6000亿[11],足以见证中国滑雪“热”的势头之高、波及范围之广、经济效应之大。
维度之三,媒体关注度不断增高。冰雪运动在百度搜索、新浪微博的总体关注度呈增长趋势,微博关注度的贡献率也明显提升[12]。以搜索指数为例,以“滑雪”为新闻主题的百度搜索指数2019年达到2856,咨询指数超过80万,媒体指数也从2011年的27上涨到2019年的280[13]。此外,滑雪主题APP使用迅速增加,“滑呗”运动数据用户总数在2017年底达到373 137人,“滑雪族”阅读量达到7 652 661人次[1]。不难看出,通过滑雪人数、滑雪产业和媒体关注组成了滑雪“热”三种不同热效应(图2),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形成互动链条和立体发展空间,使种热效应进一步扩大。
2 奥运为首的宏观因素成为中国滑雪“热”的外在动力
按照科尔曼的“浴缸”模型,滑雪“热”的宏观社会动因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已有的社会体育理论认为影响体育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传媒四个层面[14],遵循这种理论基础,作为滑雪“热”现象的社会动力也可以分为四个相似的方面,即奥运动力、经济动力、文化动力和传媒动力。
2.1 冬奥会成为中国滑雪“热”的“引爆点”
马尔科姆认为,所有的流行现象都会有一个“引爆点”,即质变来临前的关键点,类似于流行病传播,在特定环境下某个临界点的到来将形成“引爆”点,导致某个产品或某种行为急速攀升[15]。可以认为中国滑雪“热”的“引爆点”正是冬奥会,滑雪人“井喷”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成功申办第24届冬奥会。这种国家事件的卷入,使各种政策红利和冰雪发展政策规划扑面而来,国务院、国家各部委、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领导机构先后发布《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众冰雪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等[16],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新疆等也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划政策,政策的制定与发布对我国滑雪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可见,政治因素对我国体育的影响一直如影随形,如同乒乓球、足
球一样,在滑雪运动上再次验证,各种规划和政策出台后,社会资本以排山倒海之势注入滑雪行业,滑雪的热度犹如正午的阳光在体育舞台上大放异彩。
2.2 人均GDP增长成为中国滑雪“热”的经济动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人均收入是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滑雪运动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分不开的。从国际经验看,人们从事体育的形式和消费意愿与GDP发展水平有一定联系(图3)。当人均GDP低于5000万美元时,人们选择的户外运动方式以郊游、徒步、垂钓为主,达到6000万美元时,跑步开始兴起,当人均GDP超过8000万美元时,滑雪和骑行开始兴起,人们的户外运动形式开始脱离地面,当超过10 000万美元时,划船和水上运动会引来更多关注,人们的运动需求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17]。中国人均GDP在2011年已经超过5000美元,2015年则达到了8069美元,2017 年中国人均 GDP 达8836美元[18],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马拉松和滑雪在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青睐。换个角度来讲,随着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增加,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步脱离了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居民的消费结构和需求类型逐步由物质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进而实现了更多人得以参与户外滑雪的基本经济保障。
科尔曼认为:“微观到宏观的转变不只是个人倾向性、态度的简单抉择,任何以个人行为为起点,产生系统行为的理论都有三种构成,即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的转变,第二阶段表示确定个人行动的原则,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促成某种系统的行为,即社会现象”[6]。滑雪“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行为结果,这种“热”现象的产生用科尔曼提出的“浴缸”模型能进行更好的理解,如此,我们可以更合理地说明滑雪“热”现象的生成动因。如图1所示,虚线箭头表示宏观层面的命题,宏观因素不能直接产生宏观结果,三个相互连接的箭头中,第一个表示从宏观向微观过渡;第二个代表个体层面回到社会层面;第三个箭头又回到宏观命题。通过该模型对应解释滑雪“热”现象,可以发现,以冬奥会为主的社会动因不能直接产生滑雪“热”这种宏观的社会结果,它必须作用于微观的个体,即宏观到微观的阶段,这种作用在社会外力和内力的共同驱动下发生,微观个体再通过相同的信仰、观念和认知不断互动聚集,进而形成微观到宏观层面的社会结果,即滑雪“热”。堆焊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