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题库

阅读: 评论:0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 C )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的创始人。
A.罗斯B.卢梭C.奥尔波特D.鲍德温
第2题 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医生应该救死扶伤,军人应该绝对服从命令属于( C )。 
男性性工作者
A.领悟角B.实践角C.理想角D.规定性角
第3题 ( A )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A.同辈体B.父母C.家庭成员D.大众传媒
第4题 城市移民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 C )。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第5题 下列角中属于开放性角的是( B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
本题得分:5 
第6题 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C )。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第7题 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 D )。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第8题 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 B )。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第9题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 ( B )。 
A.实验法B.问卷法C.观察法D.预测法
第10题 下列角中属于规定性角的是( C )。
A.父亲B.朋友C.外交官D.妻子
第11题 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文化具有普遍性B.文化具有共享性C.文化具有遗传性D.文化具有整合性
 
第12题 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 A )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A.罗斯B.奥尔波特C.鲍德温D.塔尔德
第13题 ( B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B.社会角C.社会行为D.社会心理
第14题 封建社会中通过世袭继承形成的皇帝属于( B )。
A.自致角B.先赋角C.理想角D.规定性角
第15题 ( B )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问卷法
第16题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C )。
A.理想自我B.实际自我 C.心理自我D.应该自我
   
第17题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 B )进行比较。 
A.比自己强的人B.与自己类似的人C.比自己差的人D.自己不熟悉的人
 
第18题 罗森塔尔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A )。 
A.皮克马利翁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
   
第19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C )。 
A.宽大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第20题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D )会影响社会认知。 
A.经验B.需要C.价值观念D.情感状态
   
第21题 ( D )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阴道后穹窿
A.罗森塔尔B.伍德C.希金斯D.费斯汀格
   
第22题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D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
   
第23题 ( B )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A.自我B.自尊C.态度 D.意识
   
第24题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不包括( D )。 
A.个体所处的场合B.个体的交往对象C.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D.个体的内部标准
   
第25题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A )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
   
第26题 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C )。 
A.运气B.任务难度C.能力D.努力
第27题  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C )。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宽大效应
   
第28题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C )。 
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
第29题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打听某人怎样时,常会听到“这人不错”、“挺好的”之类的话,其实也许他脑海中正浮现出此人的负面信息,恨得咬牙切齿,这属于( D )。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版印象D.宽大效应
第30题 三度归因理论是由( A ) 提出来的。 
A.凯利B.海德C.维纳D.库利
第31题 ( C )等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A.维纳B.凯利C.罗森塔D.库利
第32题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B  )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
第33题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分”是说,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 A )的人。 
A.相似B.相反C.熟悉 D.互补
 
第34题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 C )阶段。 
A.服从B.认同C.内化D.支持
 
第35题 ( B )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
A.社会判断理论B.社会交换理论C.公平理论D.爱情三角理论
 
第36题 爱情三角理论由( C )提出的。 
A.伯克威茨B.李C.斯腾伯格D.鲁宾
   
第37题 刚进学校的儿童为了避免老师的处罚而循规蹈矩就是一种( A )行为。 
A.服从B.认同C.内化D.态度icmp>培训经理认证
 
第38题 卡茨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A )。 
A.功能理论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学习理论
第39题 ( D )是人际吸引的强烈形式和最高形式。 
A.亲情B.友情C.喜欢D.爱情 
第40题 ( B )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爱情三角理论
 
第41题 ( A )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A.人际关系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爱情三角理论
   
第42题 ( D )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A.情感交流B.人际沟通C.情感探索D.自我暴露
第43题 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 B )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斯宾塞
A.权威性B.相似性C.吸引力D.可信赖性
第44题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D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B.潜意识区C.拒绝区D.不明朗区
 
第45题 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 A )和霍夫兰的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A.谢里夫B.卡茨C.史密斯D.费斯汀格
 
第46题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 D )提出的。 
A.海德B.凯尔曼C.谢里夫D.费斯廷格
 
第47题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 A )创立并完善的。 
A.巴甫洛夫B.斯金纳C.谢里夫D.霍夫兰
BLACK-SCHOLES模型 
第48题 社会心理学家( B )于1958年提出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A.伯克威茨B.舒茨C.斯腾伯格D.鲁宾
第49题 心理学家雷维奇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 D )种类型。 
A.5 B.6 C.7 D.8
 
第50题 ( B )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A.态度B.信念C.价值观D.行为
第51题 心理学家李夫指出,受到电视节目影响最大的是( D ),因为他们注意力比较容易被具有强烈情绪、激烈活动以及冲突的节目内容所吸引,因此较易于学习攻击行为与攻击态度。 
A.成人B.男性C.女性D.儿童
第52题 ( C )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
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A.社会判断理论B.社会交换理论C.公平理论D.爱情三角理论
第53题 ( A )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A.态度B.信念C.价值观 D.行为
第54题 ( B )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A.社会判断理论B.社会交换理论C.公平理论D.爱情三角理论
第55题 功能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由( B )于1960年提出的,另一种是由斯密斯等人于1956年提出的。 
A.海德B.卡茨C.费斯汀格D.谢里夫
第56题 ( B )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A.去个性化B.服从C.社会抑制D.社会影响
   
第57题 ( B )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A.社会促进B.社会影响C.社会抑制D.社会学习
   
第58题 米尔格拉姆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 D )行为的普遍存在。 
A.模仿B.暗示C.从众D.服从
   
第59题 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
C )。 
A.顺从B.从众C.服从D.盲从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14:59: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7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理论   个体   角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