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现状研究

阅读: 评论:0

235
交流园地
Communication Field
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现状研究
地窖囚禁少女聂竹青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保险电子商务
摘 要:现阶段国家和人民对雨水管理体系越来越重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越来越多。文章主要分析国外雨水管理体系及相关案例,解读不同国家对雨水资源利用的侧重点,寻求启示和灵感,汲取经验,结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地区特点,用以因地制宜地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等城市建设,进而为打造适合我国的海绵城市提出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关键词:雨水管理;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4-0235-01
——————————————作者简介: 聂竹青(1994—),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方向:
水环境,海绵城市。
欧锦赛2013据大量资料显示,城市雨水径流不仅带来了水文方面的大量问题,同时因径流水质也带来了很多重度污染的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但如果可以将城市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那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水源,解决非点源污染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各个国家均提出正在建设新的雨水管理技术和理念,目标是对径流雨水进行拦截、衰减、保持,提高径流雨水的水质,修复径流体系到或接近城市未开发前的状态。这种新的技术理念在国外一些国家发展的较为完备,均有配套的理论体系,我国将该理论命名为“海绵城市”,在雨水管理体系建设上我国发展较晚,还有待补充和完善,现[1-2](最佳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雨洪管理、即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将城市排水恢复到开发之前的自然状态为核心目的,常以雨水的储存、过滤下渗、蒸散发、人工滞留和净化等方式为主。
澳大利亚提出的WSUD 即水敏性城市设计,以雨水治理放在城市设计规划和布局的首位,并视自来水、污废水、雨水排放为城市水循环这一个整体的组要素,然后进行综合性的考量治理。将城市规划设计与水循环的维护、修复和治理整合到一起,从而打造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符合人文的生态生存环境。
英国提出的SUDS 即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主要看中城市排水过程中的社会和环境因素,注重水的2013浙江理综
因素及二次利用、景观规划等改善城市水循环,以设计控制、雨排监管、维护管理三种机制作为联合保障。
新加坡提出的“ABC 计划”又称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3],它以人的主观感受自然舒适而美好的目的,构建人与水环境的和谐的生存状态。1.2  实施雨水排放许可证制度
美国联邦政府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许可制度》(NPDES),它要求相关政府严格把控雨水排放过程。一方面规定没有获得NPDES 雨水排放许可证的不允许放排,另一方面要求分流制雨水下水道系统的从业者须制定配套的污染源控制方案。各地区在此基础上均制定了合适于本地的法律与法规。除此之外,美国各界政府通过税收控制、贷款补贴、经济奖励等方式,鼓励建设者增大建筑物的透水面积、做好雨水储存和渗透的基础建设,尽可能减少雨水排放量,防止污染。
1.3  推行征收雨水费制度
德国柏林采取的“雨水费”制度[4],城市里所有房屋不分用途和所属,若把雨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下水道,则需缴纳该房屋不渗水面积费用(1.84欧元/m 2)。在其他地域中,科隆政府以建筑面积作为基本考量,征收雨水排放费每年1.1欧元/m 2,要想获取雨水管理折扣优惠,就需通过一些绿基础建设等方式用以减少雨水排放量。1.4  绿屋顶专项基金及优惠
美国华盛顿不仅向居民征收雨水费,强化居民环保意识,还设立了绿屋顶的专项基金,用以支持投资开发商将屋顶造成绿地。它是靠政府从征收的雨水费拨出,用以鼓励建设屋顶成为绿地而发出的补贴。
2  我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各地试点的实际调查来看,一些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各个关键环节、LID 措施功能认识不全的问题,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在某些地方甚至存在对LID 的盲从信任,认为雨水花园,生物质留带,绿屋顶等LID 建设设施可以完全解决城市的水环境系列问题,而过度忽视了管道管渠维护,水体保养,污水治理等设施建设;另外有些地方追求LID 设施建设的速度、规模,着重“示范”效果而改变了城市原本风貌甚至影响居民生活。
暴强回复
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建设设施要具有足够的针对性。由于城市间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建设方向和措施等应当对应本地情况,做到明确管理和高效应对。其次,要注重实际建设中的全局性。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削减效果、效果,要在系统上全面落实到建设目标中的各个环节,发挥整体作用。最后,要加强各个地方关于海绵城市的课程学习和人才建设,从根本上培养能够担任建设海绵城市的各类人才,解决理念缺乏、管理脱层、认识不足的问题,提升业务能力和建设效果。然而,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些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必须从制度抓起,建立其海绵城市配套的雨水管理相关制度。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
(3):1-7.[2]车伍,闫攀,赵杨,等.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剖析[J].
中国给水排水,2014,(18):45-51.[3]公共事业局.ABC 导则[R].新加坡:新加坡公共事业局,2011:9-10.[4]谢帮蜜,左剑恶,干里里,等.欧盟雨水管理的法律政策及技术
[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6L):433-437.
网睡
(收稿日期:2019-7-15)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4:1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5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雨水   城市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