晰、明确,结果容易判定,不受人为因素影响,抗人球蛋白配血卡可检出不完全抗体,省略了洗涤细胞及结果确认等过程,易于批量操作[3],可减少实验误差,操作简便快速,因此进行MG T 法操作时一定要标准化。微柱凝胶卡使用前一定要先离心,以防运输过程以及挥发造成凝胶附于微柱上端,使撕膜时各微柱内容物交叉污染,影响反应结果;而且血样要新鲜无污染,红细胞浓度过高、过低或离心不彻底、血清中含纤维蛋白出现细胞凝块、细菌污染等可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操作时需加以判断[4],并且MG T 法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可保存。对需反复输血的患者,使用MG T 进行C MT ,既安全又快速简便。由于MG T 所用标本量少,有利于那些标本不易抽取的患者(如新生儿、大面积烧伤患者及营养不良患者等)进行C MT 。该法成本偏高是限制其在血型鉴定和临床输
血C MT 推广的主要原因,为了临床输血安全,此法值得在临床输血前的血型血清学检测中推广应用。参 考 文 献
[1] Cate JC ,Reilly N.Evaluation and im plementation of the gel test for in 2
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Arch Pathol Lab M ed ,1999,123(8):693
[2] 杨世明,田 榆,张勇萍等.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及其影
响因素的探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23(8):780
[3] 夏 琳,周 新.临床输血与输血技术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4.56
[4] 彭道波,兰炯采,等.用微柱凝胶试验进行交叉配血.中
国输血杂志,2001,14(4):232
(2008-03-20收稿,责任编辑 岳建华)
作者简介:王 进,男,1980年出生。本科学历,检验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物化学工作。
王 进 董长林 冯 娜 王 磊 高琦嘉 (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检验科,嘉兴314000)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血液流变学 彩多普勒超声 【中国图书分类号】 R446.11+2 R4
45.1 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硬化病变的窗口。近年来,颈动脉斑块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这方面的文献报道也较多
[1~3]
。颈动脉位置表浅、
运动较少,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故此处的粥样斑块比较容易检测。本研究随机抽取了2005年12月~2007年
10月我院住院患者249例,分析其颈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查结
果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液黏度的相关性。
1 对象和方法 昔阳中学
1.1 对象 249例根据超声结果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
和无斑块组。斑块组142例,男91例,女51例,年龄47~83岁,平均70岁;高血压(HPT )45例,糖尿病(D M )29例,HPT 合并冠心病(CH D )21例,HPT 合并D M 25例,头昏1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无斑
块组107例,男58例,女49例,年龄51~82岁,平均67岁;近期发生高血压27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头昏待诊31例,体检31例。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受检者空腹取静脉血5ml 肝素抗凝,用全自动
血流变分析仪(北京赛科希德S A6000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细胞比容等;超声检查采用西门子SE QUOI A 512型号多功能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
L7~11MH z 。探查时患者仰卧位,颈后垫薄枕,头部稍高向
非检查侧。依次检查右侧和左侧颈动脉。二维观察颈动脉管壁厚度,斑块大小、性质和部位。
1.3 统计学处理 各项指标以珋x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两大样本u 检验。
桂枝二陈汤
2 结 果
2.1 斑块组 血液黏度正常52例,男30例,女22例,平均
68岁;血液黏度增高90例,男61例,女29例,平均72岁。
斑块回声仍以高回声为主,斑块范围0.32~1.8cm ,厚度0.14~0.41cm 。
2.2 无斑块组 血液黏度正常42例,男25例,女17例,平
均65岁;血液黏度增高65例,男33例,女32例,平均68岁。
2.3 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 两组全血黏度值、血浆
黏度值、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的结果比较见表1,其中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显著(P <0.05或P <0.01)。
表1 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血液黏度测定结果比较
(珋x ±s )
检测项目
斑块组(n =142)
无斑块组(n =107)
全血黏度:低切
12.56±1.97②10.82±1.83中切7.76±1.86①7.25±1.91高切
5.82±1.58①
5.43±1.44血浆黏度
富翁克隆记1.93±0.55①
1.81±0.34血细胞比容(%)48.23±4.5347.38±4.48红细胞变形指数0.97±0.35①0.87±0.33红细胞聚集指数
沃府视讯3.52±0.92
3.36±1.11
注:与无斑块组比较,①P <0.05;②P <0.01
3 讨 论
通过对血液黏度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分析证实,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斑块形成的启始因素[4,5]。在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害的前提下,其他有害因素的影响会加速斑块的形成,如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
等;血液黏度的增高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和不良生活及环境因素的持续性影响,血管逐渐出现管壁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当血液流动经过血管分叉的外侧壁和弯曲处的内侧壁,以及颈动脉窦时,由于切变率降低引起血液黏度增高,此时局部血管壁的剪切力减低是形成动脉斑块的重要因素;而在血管的干支切变率较高,血液黏度低。病理学已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多分布在血管分叉外侧壁及弯曲处内侧壁和颈动脉窦部,这些部位的血液受血管角度的影响形成湍流等非层流状态,从而易使内膜受损,有利于脂质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粥样病变
[6,7]
。
本研究结合超声与血液黏度检查,以颈动脉为窗口了解全身的血管硬化程度及斑块状态。结果提示,颈动脉斑块患者常伴有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说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具有直观、无创、结果可靠等优点;而血液黏度检查以另一角度反映早期血管硬
化的趋势。两种检查方式的结合,为临床医生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提供可靠依据。参 考 文 献
[1] 张建起,王 燕,姜铁民等.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性质的识别.武警医学,2006,17(2):129
[2] 王继贵.检测血管炎症血清标志物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及其
意义.武警医学,2008,19(4):293
[3] 李 馨,司良毅,高云华.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及外周血管内皮功能评价动脉粥样硬化.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20(1):42
[4] 孟立辉,蒋忠武,等.脑血管性疾病血流变指标及血脂
谱的测定分析.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0,10(5):178
[5] Chambless LE ,F ols om AR ,Clegg LX et al .Carotid wall thickenss is
pre -dictive of incident clinical stroke :the Atherosclerosis Pisk in C ommu -nities (ARIC )study.Am J E pidem iol ,2000,35(6)151:478[6] M atthew J ,Budoff.Atherosclerosis imaging and calcified plaque :coro 2
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assessment.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 2eases ,2003,46(2):135
[7] H orrowM M ,S tassi J ,Brody JD et al .The lim itations of carotid s onogra
-phy :interpretive and technology -relation errors.A JR ,2000,20(5)174:189
(2008-04-29收稿,责任编辑 尤伟杰)
调心滚子轴承
作者简介:巩 静,女,1976年出生。本科学历,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创面细菌感染现状与耐药性分析
巩 静 刘媛媛 刘 静 (武警辽宁总队医院检验科,沈阳110034)
【关键词】 金黄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药敏试验 【中国图书分类号】 R644 R826.3 笔者对我院2006年12月~2007年7月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创面细菌培养检出的122株细菌进行病原学统计及常见检出菌的耐药性分析,旨在为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及早应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为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74例,年
龄1~78岁,平均(37.3±19.5)岁。其中男58例,女16例。烧伤部位为单纯躯干部4例,双下肢8例,头面部5例,躯干部伴会阴部10例,躯干部伴单侧肢36例,其他复杂烧伤11例。其中Ⅱ度伴深Ⅱ度烧伤65例,深Ⅱ度伴Ⅲ度烧伤9例。最大烧伤面积为100%,最小烧伤面积为20%,平均(38.35±
34.3)%。
1.2 标本采集与培养 用无菌棉拭在渗出最多处采集。将
标本接种在血琼脂与E M B 培养基中,35℃18~24h 培养。如无细菌生长继续培养24h ,纯培养后按细菌培养操作常规
进行菌种鉴定。
1.3 药敏试验 药敏纸片均为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
公司生产。所用抗菌药物有庆大霉素(GE N )、阿米卡星
(AMK )、头孢他啶(C AZ )、哌拉西林(PIP )、头孢吡肟(FEP )、头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孢哌酮(CFP )、亚胺培南(IP M )、环丙沙星(CIP )、复方新诺明
(SXT )、万古霉素(VAN )、青霉素(PE N )、苯唑西林(OX A )、氯
霉素(CH L )、红霉素(ERY )。采用K-B 纸片扩散法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 LS )标准判断结果。所用质控菌为大肠埃希菌AT 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 CC27853、金黄葡萄球菌AT CC25923。
2 结 果
74例经创面细菌培养共检出122株病原菌,其中单菌种
感染36例,两种细菌感染28例,三种细菌感染10例。金黄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单菌种感染检出率的
36.1%和30.6%。金黄葡萄球菌占革兰阳性菌检出率92.5%,铜绿假单胞菌占革兰阴性菌检出率50%(表1)。检
出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与金黄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