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

阅读: 评论:0

名词解释
海滨墓园1、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
能的地域空间。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2、区位因素(因子);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
我是谁 公益广告•(1)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投入物供给。
•(2)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需求状况。
•(3)从区位外部输入的投入物供给。
•(4)外部需求
区位决策偏好
(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阶层对于较
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较高的交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居住在城镇郊区。
•(2)厂商的决策偏好。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购进和产品的运出距离较敏感。小厂商必须紧紧依赖中心聚集区域;
大型厂商可以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
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门槛人口:商业服务活动中的每一行业内,其活动和规模有很大差异,因而形成了各自的服务范围。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由于接受服务人次数的限制,其市场区是同居民平均光顾次数呈反比的。
区位决策;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经济学研究,也不能例外。
过去主流经济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济的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空间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
屠能圈;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3)轮作农作圈,粮食。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6)畜牧圈。
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
•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于厂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足可以降低支出。
(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地的区位趋于均衡
区位决策偏好
(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阶层对于较大
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较高的交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因此高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居住在城镇郊区
(2)厂商的决策偏好。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加工企业对于
原料的购进和产品的运出距离较敏感。小厂商必须紧紧依赖中心聚集区域;大型厂商可以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
经济区划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中心分析法
•第一,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确定全国的城市等级系统。刘易斯模型
•第二,确定各个层次同级相邻城市腹地的范围的分界线。
•第三,根据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大致确定经济区系统的界限。
•第四,进行个别调整
辐射效应;城镇的发展对于周边地区产生有利的扩散作用,从而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城镇的经济职能:贸易中心职能服务中心职能信息中心职能生产中心职能金融中心职能;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市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反映该国或该地区城市的规模结构和人口聚集程度。googlemapapi
最佳城镇人口规模;财政开支最小。U形。(2)现有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倒U形。(3)未来
城镇居民的福利最大。(4)生产经营单位的利润最大化
闸管聚集效益指数;聚集所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运输费用的增加+ 劳动费用的增加)。
要素聚集产生正外部性,但是会增加运输费用,劳动力成本也较高。
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的作用下,产业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联产业;是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在投入产出或工艺上与主导产业有直接联系。
潜导产业;是指具有潜在发展前途的产业,在未来可能上升为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推动一个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合理转换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总称。
决定因素: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接着向第三产业转移。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点通过产品、技术、人才、资金和信息向周边扩散,促进腹地经济增长。
扩散效应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波状扩散、墨汁式扩散、跳跃式扩散、放射线式扩散等.
创新效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制度;同时还可以吸收周边的创新因素和灵感。之后,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创新,对其他地区产生经济影响,迫使其发生
相应的变化。
支配效应;是指增长极拥有规模巨大的资本和行政力量,而且不断的集中和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在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的作用下,经济实力、政治实力越来越强大,通过黄果树瀑布教学设计
其支配地位,利用市场或其他力量,对周边施加影响,加快周边的经济发展速度。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点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由于资金、劳力、技术、原料被吸引到增长点,增强了增长点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和自我发展能力也随之增强。增长极对周边经济发展具有支配地位,是创新中心,形成一定范围的经济空间。
增长极策略;1)由政府按照其认定的最优经济区位,通过经济计划和政府投资引导企业主动建立在增长极,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布局。
•(2)放松投资环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实现企业和生产要素向优势区位的聚集。
•(3)制定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潜在的优势区位聚集。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16:2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81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发展   区域   区位   规模   聚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