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训报告7篇

阅读: 评论:0

实验实训报告7篇
国家风尚网
实验实训报告精选1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
    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药品:碘水、CCl4
    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
    四、实验步骤:
    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
    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
    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
    五、实验室制备图:
    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
    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
    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
    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下层为无;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或淡黄),下层为紫;
    5、萃取剂的选择
    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
    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
实验实训报告精选2
    一、 实验准备
    实验仪器、药品、材料:棉线,丝线200ML烧杯两个,硬纸片一张、滤纸若干、酒精灯一个、石棉网、带铁圈的铁架台、温度计、硫酸铜粉末若干 、玻璃棒。
    二、实验步骤BLK222
    1. 在烧杯中放入100ML蒸馏水,加热到比室温高10~20℃,并加入足量硫酸铜;
    2. 用玻璃棒搅拌,直到饱和(有少量晶体不能再溶解),趁热过滤到一个已加热的烧杯中;
    3. 用硬纸片盖好,静置一夜,使其缓慢降温,析出晶体;
    4. 第二天杯底出现小晶体,每个约长0.5CM,取一个晶体较完整的,用丝线绑住,系在一根木棍上。
    5. 将原来的硫酸铜溶液加热到比室温高5~10℃,添加少量硫酸铜,使其再次饱和。
国际经济合作
    6. 将已绑好的小硫酸铜晶体放入微热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注意使其被完全浸没,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
    7. 用硬纸片盖好,静置过夜;每天观察,重复6、7项的操作过程。
    三、实验注意
    1.控制溶液的温度,加热时要把晶体取出,等溶液温度均匀后再把晶体浸入。
    2. 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
    3. 所用容器必须洁净,要加盖以防灰尘落入。
    四、实验结论
    (1)硫酸铜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严格控制温度的变化,有利于加快晶体的成形速率;
    (2)模型必须悬挂在溶液中,若模型与杯壁贴合,冷却后溶液析出的晶体将附着在线圈和杯壁之间,成形的晶体形状不规则。
    (3)如果晶核“泛滥”,就无法形成大晶体。由于棉线和铜丝的表面积较大,即晶核较多;加上毛棉线和铜丝上生长的晶体,因相互堆积、相互挤压,致使晶体无法成长。相反,少量的硫酸铜细晶在溶液中分散性较好,容易形成大晶体。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了:用棉线作晶种,由于棉线表面存在着大量细小的.棉纤维,形成大量的晶核,因此在棉线上“挂”了大量的、不成型的硫酸铜晶体。
实验实训报告精选3
    探究实验名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实验目的: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实验用品:一支新蜡烛、火柴、一支干净烧杯、水、水槽、澄清的石灰水、一把小刀。
电网谐波治理装置
    实验步骤与方法:
    1.观察蜡烛的颜、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无知之幕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德庆公社
    3.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4.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5.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棉线烛心变黑,易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
    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问题和建议:
    蜡烛为什么能够燃烧?蜡烛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燃烧?像这样物质燃烧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实验实训报告精选4
    一、实验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14:0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7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漏斗   晶体   分液   溶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