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题解题技巧

阅读: 评论:0

高考化学实验题解题技巧
一.制备型实验题
实验考察以某一物质的制备为中心来展开;
步骤原料制备和净化过程物质制备过净化除杂过物质收集过尾气处理过程
    在原料处理过程中,从实验原理出发,到所需要的实验原料,例如氮气的制备,可以从空气来提纯,也可以采用按盐和亚硝酸盐来制备,还要除去其中的杂质氧气和水;
物质制备过程中,主要考察包括实验仪器的选择和组装,实验试剂的选择和加入的先后顺序;例如的制备,根据实验原理,采用固液加热装置,选用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及酒精灯加热的装置组合在氨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就要采用直玻璃管通氨气及酒精喷灯加热的装置组合;
    在净化除杂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有哪些,每种杂质所采用的除杂试剂以及除杂的先后顺序等,例如在制备干燥纯净的时,制备的中混有氯化氢水,采用的除杂试剂是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先后顺序是先除氯化氢,最后除水;
    在物质的收集过程中,分析物质的状态和性质,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收集产物;例如氨气的收集就根据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或集气瓶的导气管是短进长出的方式氯化铝的收集,根据其易凝华的性质,在收集氯化铝时,应采用装置浸泡在冰水中的方式来提高收集效率;
尾气处理过程中,从尾气性质入手,分析所采用的试剂;例如的处理采用碱液来反应除去如氨气的处理采用湿润的棉花或倒扣漏斗的盛水烧杯;
制备型实验题
262013年全国新课标1东南劲爆音乐榜卷
醇脱水是合成烯烃的常用方法,实验室合成环己烯的反应和实验装置如下:
可能用到的有关数据如下:
合成反应:
a中加入20g环己醇和2小片碎瓷片,冷却搅动下慢慢加入1 mL浓硫酸;B中通入冷却水后,开
始缓慢加热a,控制馏出物的温度不超过90;
分离提纯:
反应粗产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5%碳酸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最终通过蒸馏得到纯净环己烯10g;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是                  ;
2加入碎瓷片的作用是                ;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瓷片,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时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立即补加    B.冷却后补加      C.不需补加        D.重新配料
3本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            ;在本实验分离过程中,产物应该从分液漏斗的                  上口倒出下口放出;
5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无水氯化钙的目的是                  ;
6在环己烯粗产物蒸馏过程中,不可能用到的仪器有           
A.圆底烧瓶    B.温度计    C.吸滤瓶    D.球形冷凝管    E.接收器
7本实验所得到的环己烯产率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41%        B50%      C61%      D70%
答案
1直形冷凝管    2防止暴沸;B    3
4检漏;上口倒出    5干燥或除水除醇  6CD    7C
解析:
2如果立即补加碎瓷片,可能使反应液暴沸,发生危险,A选项错误;C选项不能防止暴沸,错误;D选项浪费药品,错误;
3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时,加热条件下可能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也可能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醚;
4环己烯的密度比水小,位于分液漏斗中液体的上层,分液时先把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防止从下口放出时混有部分下层液体;
5无水氯化钙能与水结合,也能与乙醇结合;
7n环己醇=20g÷100g·mol-1 mol
n环己烯=10g ÷82g·mol-1 mol
产率=÷×100%61%
26. 2013·新课标Ⅱ正丁醛是一种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合成正丁醛;
发生的反应如下: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列表如下:
实验步骤如下: 
将 Na2Cr2O7 放入100mL烧杯中,加30mL水溶解,再缓慢加入5mL浓硫酸,将所得溶液小心转移至B中;在A中加入正丁醇和几粒沸石,加热;当有蒸汽出现时,开始滴加B中溶液;滴加过程中保持反应温度为90—95℃,在E中收集90℃以下的馏分; 
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去水层,有机层干燥后蒸馏,收集75—77℃馏分,产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能否将Na2Cr2O并联电容补偿装置7溶液加到浓硫酸中,说明理由            ;  2加入沸石的作用是            ;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
3上述装置图中,B仪器的名称是        ,D仪器的名称是          ; 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润湿  b.干燥      c.检漏        d.标定 
5将正丁醛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分水时,水在    层填“上”或“下”
6反应温度应保持在90—95℃,其原因是            ;
7本实验中,正丁醛的产率为            %;
答案1不能,易迸溅;2防止爆沸;冷却后补加;3滴液漏斗;直形冷凝管;4c;5下;6即可保证正丁醛及时蒸出,又可尽量避免其被进一步氧化;751;
解析 
1将溶液和浓硫酸混合时,相当于对浓硫酸进行稀释;若将溶液加到浓硫酸中,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会引起液滴飞溅,造成危险; 
2实验装置中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溶液暴沸;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该停止加热,等溶液冷却后再加入沸石; 
3装置中B仪器叫滴液漏斗,D仪器叫直形冷凝器;
4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检查是否漏液; 
5由题意知正丁醛微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分液时水在下层,正丁醛在上层;
6反应时温度保持在90—95℃,既可以保证正丁醛变成蒸汽及时分离出去,同时还可以避免正丁醛被继续氧化; 
7若的正丁醇完全反应产生的正丁醛应为4÷74×72=,则正丁醛的产率应为2÷×100%=51%;
二.寿星图验证性实验题
考查物质性质,一般还包括物质制备过程;根据实验要求来分析验证每一种性质的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寻所需要的实验试剂,再根据互不干扰原则来确定性质验证的先后顺序;
步骤:物质制备过程→性质验证过程→尾气处理过程
物质制备过程与第一类相似;在性质验证过程中,关键在于分析不同性质验证的先后顺序的处理;例如验证碳和浓硫酸反应产物的验证实验中,首先产物有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先分析每种物质验证所需的试剂,试剂的选择需要反应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验证水用无水硫酸铜,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硫用品红溶液,再分析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干扰,就会发现二氧化硫也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就要求在验证二氧化碳前先验证二氧化硫且将二氧化硫除尽,防止干扰二氧化碳的验证;
验证性实验题:
9. 2013年四川理综为了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 AgNO3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Fe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 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可选用的试剂:KSCN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振荡
       
存在Fe3+
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振荡
       
存在Fe2+
实验结论Fe的氧化产物为Fe2+Fe2+;
.AgNO3的热稳定性
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气体;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
2装置B的作用是        ;
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            ;
4查阅资料Ag2O和粉末状的Ag均为黑; 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固体可能是:
.Ag.Ag2O.Ag除铁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猜想,分别取少量黑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a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
黑固体不溶解
b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黑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      填实验编号;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        ;
答案
1①溶液呈红  K3FeCN6溶液  ③产生蓝沉淀
2防倒吸
3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并取出,正放在桌面上,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无气体为O2 
4  AgNO2O2
解析
1取少量除尽Ag+ 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振荡,若含有铁离子,溶液会变血红,验证亚铁离子实验是取少量除尽Ag+ 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3leach算法FeCN6溶液会和亚铁离子反应生成蓝沉淀;
2装置导气管略露出胶塞,是安全瓶,可以防止C装置中 的液体到吸入发生装置A:
3氧气具有助燃性,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无气为氧气;
4①实验a加入氨水,银不能溶解于氨水溶液,Ag2O能溶于氨水中形成银氨溶液,加入足量氨水,振荡黑固体不溶解,说明生成的固体为Ag;实验b加入的硝酸可以溶解Ag2O,也可以溶解Ag,不能检验固体成分,故答案为b; 
②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气体为二氧化氮,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气体为氧气,结合实验a的结论,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Ag、NO2O2
27. 2010年陕西理综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        ,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14:0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7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实验   溶液   验证   装置   加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