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体内的爆炸应力波
装药在岩体或其他固体介质中爆炸所激起的应力扰动的传播称为爆炸应力波。爆炸应力波在距爆源点不同距离的区域内可出现塑性波、冲击波、弹塑性波、弹性应力波和地震波等。 大多数岩石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所激起的爆炸应力波主要是冲击波、弹性应力波和爆炸地震波。冲击波具有陡峭波头,以超声速传播,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大,应力衰减很快,作用范围很小,衰减后变为压缩应力波。压缩应力波以声速传播,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比冲击波小,衰减较慢,作用范围则较大,衰减后变为地震波。
冲击波和应力波都是脉冲波,不具有周期性,能对岩石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而地震波为周期振动的弹性波,应力上升时间与应力下降时间大体相等,以声速传播,衰减很慢,作用范围最大,但不再能对岩石造成直接的破坏作用,只能扩大岩体内原有的裂隙,和威胁爆破地点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大派用场的意思
爆炸的基本理论
对于应力波,当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时,介质中传播的是弹性波;呈非线性关系时,为塑性波和冲击波。
二、装药的内部作用与外部作用
装药中心距自由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最小抵抗线,对于一定量的装药来说,若其最小抵抗超过某一临界值(临界抵抗),当装药爆炸后,在自由面上不会看到爆破的迹象。也就是爆破作用只发生在岩体的内部,未能达到自由面。
明星网
这种作用称为装药的内部作用。发生这种作用的装药称为药壶装药。临界抵抗决定于的类型、岩石性质和装药量。当装药发生内部作用时,除在装药处形成扩大的空腔外,还形成压碎圈、裂隙圈和震动圈。
在压碎圈内 岩石被强烈粉碎并生产较大的塑性变形 形一系列与径向方向成45°角的滑移面。在裂隙圈内 岩石本身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形成辐射状的径向裂隙,有时在径向裂隙之间还形成有环状的切向裂隙。震动圈内的岩石没有任何破坏,只发生震动,其强度随距
爆炸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以致完全消失。
当装药的最小抵抗小于其临界抵抗时,在装药爆炸后,除在装药下方岩体内形成压碎圈、裂隙圈和振动圈外,装药上方一部分岩石将被破碎,脱离岩体,形成爆破漏斗。
当形成爆破漏斗的锥顶角较小时,漏斗内破碎的岩石只发生隆起,没有大量岩石的抛掷现象,发生这种作用的装药称为松动装药,其形成的爆破漏斗称为松动漏斗。只形成松动漏斗的爆破称松动漏斗为松动爆破。当爆破漏斗的锥顶角大于一定限度后,破碎的岩石将被抛出漏斗。发生这种作用的装药称为抛掷装药,其形成的漏斗称为抛掷漏斗。形成抛掷漏斗的爆破称为抛掷爆破。
当装药量不变、改变最小抵抗,或最小抵抗不变、改变装药量,可形成不同几何要素的爆破漏斗,包括松动漏斗和抛掷漏斗。
三、岩体爆破作用原理
(一)岩体爆破破坏机理
对于岩石等脆性介质爆破破坏机理,有许多假说,按其基本观点,归纳起来有爆生气体膨胀压力破坏理论,反射拉应力波破坏理论及反射拉应力波与爆生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理论三种。
1、爆生气体膨胀压力破坏理论
该理论认为爆炸所引起的脆性介质(岩石等)的破坏,主要是由于爆生气体的膨胀压力做功的结果。爆炸时,爆生气体迅速膨胀,对炮孔壁作用一个极高的压力,在炮孔周围介质中形成一个压应力场,使介质质点发生径向位移。如果由径向位移衍生出来的切向拉应力超过介质的抗拉强度,则在岩石等介质中产生径向裂隙。如果在药包附近有自由面存在,则介质移动的阻力在最小抵抗线方向上最小,而质点移动的速度最大。在阻力不等的不同方向上,质点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引起剪切应力。如果该剪切应力超过了介质的抗剪强度,则介质将发生剪切破坏。因此,若药室中的爆生气体压力还足够大,则破碎岩块将沿径向方向抛掷出去。
该理论只强调爆生气体压力的准静态作用而忽视应力波对介质的动作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如当用外敷药包炸大块孤石时,仍能使岩石发生破碎。此时,由于爆生气体的膨胀几
硅酸铝纤维毡上海性信息乎不受限制,故其对破岩所起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这时用爆生气体压力破坏理论来解释岩石发生破坏的原因,显然是不符合中国证卷实际。
2、反射拉应力波破坏理论
该理论认为,脆性介质的爆破破坏主要是由于爆炸压应力波传播到自由面反射变成拉应力波造成对介质破坏所致。由于爆炸的基本理论脆性介质的抗拉强度远远小于其抗压强度,如果反射拉应力波形成的拉应力超过介质的抗拉强度,便发生从自由面向药包方向层层拉断破坏(即片落)。
sir模型该理论虽能解释实际工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爆破时自由面处常出现层层片落等现象),但它与爆生气体压力破坏理论一样,只强调爆破的动作用,而忽视了爆生气体膨胀做功的静作用,因而也具有片面性。
3、反射拉应力波与爆生气体压力共同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反射拉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压力都是引起介质破坏的重要原因,二者之间既密切相关,又互有影响,它们分别在介质破坏过程的不同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炸
药爆炸对介质的破坏,首先是爆炸应力波的动作用,然后是爆生气体压力的静作用。实践证明该理论是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爆破作用图形成机理
爆破作用只发生在介质内部的现象称为爆破的内部作用。根据介质的破坏特征,单个球形药包破坏的内部作用可在爆源周围形成压碎圈、裂隙圈和震动圈:
1、压碎圈
药包爆炸时,在药包周围的介质上作用一峰值极高的脉冲压力,并在紧靠药包附近的区域内激起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在冲击波的超高压作用下,介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并粉碎成微细粒子,从而形成压碎圈。该作用圈的半径很小,但由于介质遭到强烈粉碎,产生塑性变形或剪切破坏 消耗能量却很大。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的爆炸,应尽可能控制或减小压碎圈的形成。
2、裂隙圈
压碎圈形成后,冲击波衰减为压应力波,其压力已低于介质的抗压强度,不再产生压破坏,但仍可使压碎圈外的介质产生径向压缩,引起介质点的径向位移和径向扩张,并由此产生切向拉应力。因为脆性介质的抗拉强度低于抗压强度,如果该切向拉应力值超过介质的抗拉强度便形成与压碎圈贯通的径向裂隙。
在冲击波应力波作用下,介质受到强烈的压缩,积蓄了一部分弹性变形能。随压碎圈的形成,径向裂隙展开,压力迅速下降,达到一定程度时,原先在药包周围的介质被压缩过程中积蓄的弹性变形能释放出来,并转变为卸载波,形成与压应力波作用方向相反的向心拉应力,使介质质点产生反向的径向移动。当此向心拉应力大于介质的抗拉强度时,则在已形成的径向裂隙间产生环状裂隙。
在径向裂隙与环向裂隙形成的同时 由于径向应力和切向应力作用的结果,还可形成剪切裂隙。这些是爆炸应力波的动作用结果。
爆生气体跟在冲击波后面以准静态压力形式作用于炮孔壁,并在高压作用下挤入由应力波形成的径向裂隙中,使裂隙扩张和延伸,并在裂隙的尖端形成应力集中,迫使裂隙进一步扩展。此外,爆生气体的作用时间较长,它在炮孔壁周围介质中形成的准静态应力场,也
有助于裂隙的进一步扩展。
爆炸应力波的作用 首先形成初始裂隙,接着爆生气体的膨胀、挤压、尖劈作用助长了裂隙的延伸、扩张和发育。只有当应力波和爆生气体衰减到一定程度后才停止裂隙扩展。这样,随着径向裂隙、环向裂隙和剪切裂隙的形成、扩展、贯通 纵横交错、内密外疏、内宽外细的裂隙网,将介质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形成了裂隙圈,该作用圈是由拉、剪破坏形成的。其作用半径较压碎圈大。
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对介质的破坏都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高阻抗介质、高猛度、耦合装药或不耦合系数较小的条件下,应力波的破坏作用是主要的。
3、震动圈
爆炸产生的能量在压碎圈和裂隙圈内消耗了很多。在裂隙以外的介质中不再对介质产生破坏作用,而只能使质点发生弹性振动,直到弹性振动波的能量完全被介质吸收为止。该作用圈的范围比前两个大得多,称为震动圈。
在爆破工程中,为了提高爆破能量的利用率,减小爆破危害,应尽可能控制或减少压碎圈
和震动圈的形成,加强裂隙圈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