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方案.

阅读: 评论:0

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育部2009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实际,学校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各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各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神圣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3.电话银行是什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5.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蒙城处于皖北地区的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克伦威尔
6、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实行“多证制”教育
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专业知识、基础能力及管理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各专业的技能特,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其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薛长锐2009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按照这一表述,我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
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lg kf510我校所开设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处于职业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与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及特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
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与学校洽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大纲与方案等;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专业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
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人文科学类课程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也可以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学校还应根据需要,开设关于安全教育、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学校据此执行。
  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
tvd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和实习单位要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组织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并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基本一致。重视校内教学实习和实训,特别是模拟综合实训。要在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的校本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4:5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能力   学生   课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