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经济学
年 级 2009级
学 号
姓 名
指 导看门狗芯片 教 师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二年五月
低碳经济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解决气候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问题,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研究的背景,然后分析了低碳经济国外及国内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方向,最后总结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研究的总体状况与不足。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发展现状
1.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
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
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
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产生背景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女同志小说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首
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阈值分割法Sehmalesee (1998)、Galeotti(1999)证实了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里倒“U”型曲线。Grubb(2004)等通过对早期英国的研究得出,在工业化初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较高,但是经过这一阶段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弱。Treffera(2005)等学者对德国GHG排放量的减少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GHG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发展。Wara(2007)认为,清洁发展机制不仅被看作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能被看作是一种补贴和政治机制,因为它在实现政治目标方面是最有效的。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
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4.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4.1低碳经济的内容方面
刘扬(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低碳经济是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性问题; (2)低碳经济是对于高污染、高排放、没有约束的碳密集的化石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3)低碳经济主要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目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人类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排放CO 等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进行的自救行为。王涛(2011)认为低碳不仅仅是环保,与低碳相关的科技,主要是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的新科技,而不仅仅是环保科技。低碳经济是与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经济发展模式。
4.2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意义方面
孙志刚(2009)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是各国占领未来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王涛(2011)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摈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钱志新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4.3我国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及措施
付允等认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四个方面:(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3)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4)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夏劲(2012)认为我国应从技术创新方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措施有:依靠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力争掌控低碳核心技术;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保障制度。
黄志峰(2012)从发展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低碳金融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市场准入;农业方面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全球交易,逐步形成一个特殊的碳金融市场等。
刘卓,王蕊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可行的财政政策。主要有:(1)基于庇古税理论,减少企业碳排放量的税收政策。(2)基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出等财政补贴政策,发展低碳经济。(3)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主要是碳排放量产权交易理论。
4.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夏劲认为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高碳模式”。(2)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落后的能源技术不利于走向低碳经济。(3)研发能力低下是中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
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4)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中国承受着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5)缺少应有的国际社会减排资金和技术的支持。(6)政府科技政策及其措施的缺陷导致低碳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5.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重大任务。从相关文献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关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方面的文献相当丰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深化碳排放的交易机制研究以及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两个重要切入点。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存在很大不足,一方面关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说明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的建设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关于大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横向比较的文章较为缺失。无法知道各个地
区之间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进点与不足点。
参考文献
[1]Stern 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
[3]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
[4]Bernice Lee,et al,Strategic Shift towards a Glabal Low Carbon Economy: Mapp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Chatnam House.2009.
[5]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Material Flow Cost Accouting:MFCA),Ministry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 of JAPAN.
[6]World Bank,200 3.CapacitY Bui1ding for the KyotO ProtOCOl(Workshop
Report).Wa sh[ng—ton,DC:The World Bank,2 003.pc anywhere
[7]Johnston.D.lowe,R.Bell.M.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643-1659
萤火虫祖先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