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促进碳中和发展要点解析

阅读: 评论:0

封面故身〇 COVER STORY031 ESG促进碳中和发展要点解析
我国碳金融市场尚处起步阶段,ESG投资产品的国际化特点可以为市场提供低碳发展机会,从而 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文/施懿宸邓洁琳楼瑪婷金蕾
对于碳中和的定义,根据联合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8年
《全球升温1.5〇>特别报告,是指当
一个组织在特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
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
达到平衡,实现碳中和或净零二氧化
碳排放。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
会上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
现碳中和(以下简称“ ‘3060’目标”),
“3060”目标已逐渐成为我国低碳绿
永不磨面的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今年全国两
会期间,有政协委员也明确提出通过促
进ESG (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即E nvironm 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投资理念)投资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本 文立足于此观点,就ESG助力碳中和 实现的路径及建议进行深入探讨。
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碳排放权交易存在着更大的政策 性和技术性风险,因此国际市场对于 期货、期权等碳金融工具的需求逐步 显现,碳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 善。其中,除去碳金融现货市场的碳排 放配额和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外,目前 国际上公认碳期货是市场上起步最早和最为活跃的碳金融工具,且国际碳
市场中近80%以上交易额均来自于期
货市场。
以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例,
与传统的现货产品相比,欧盟2005年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立后的期货、期
权等金融衍生品更具价格发现、套期
保值和风险规避等功能。因此,在碳
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不久便接连推
出如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交易,
金融机构同期也开始积极创新碳信
贷、碳基金等产品。其中,碳期货早在
2015年便已是现货交易的30余倍,在
2020年成交景更是创出新高。
在中国的碳达峰道路上,能耗
双控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手段。我国在
2006年的五”规划中首次把
单位G D 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规划在把单位G D P能耗降
低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同时,亦提出合
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2011年,
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
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的通知》,同意北京、天津、上海、重
庆、湖北、广东及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
排放权交易试点。2016年福建省成为
全国第8个碳排放交易试点。行业方
面,以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
有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8大
高耗能行业为主,
部分地区还包括热
032COVER STORY 〇封面故事
力、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配额分妃 方面,多数地区采取兔费分配的形式,部分地区结合有偿竞价模式。2020年 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和加 强成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tl I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落实.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统 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工作,强调把降碳作为治理源头,突出协同增效。“十四五”期间,在控 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上,碳交易将 会足核心市场调节机制。
同时,中国在碳金融市场方面以 碳排放配额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hi: (C C ER)现货交易产品为I:,以试点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中心同步斤展碳 期»、碳基:金、碳债券、碳资产托I f产 品等创新性交易品种探索为辅。2021 年3月,央行副行长也在助力实现碳中 和战略W标K,明确提出在令而推动企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 为排碳合理定价。
重要性
我读I碳金融市场尚处起步阶段,E S G投资产品的国际化特点可以为 市场提供低碳发展机会,从而实现碳 中和的战略目标。E S G作为“3060”目标达成的電要配套支撑,足完善中 _绿金融体系重要的一步。
神通鬼大1.在政策与监管层面,ESG将是促进绿转型的主要动力
/K政策端落实并运用ESG理念,V1〗前经济绿转型的目标相贺介,将 灯效助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 I:作的开展,促进碳中和U标的达成。在我国促进经济高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碳屮和因标
的提出和相关政策战略部署的确立,
对一些高能耗、碳排放hi•大的传统行
业,如煤炭、石化、金厲、传统装格制
造等产业带来巨大的转型挑战。
以实现碳中和为长期I:彳标,将
实现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
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促进我国产
业经济格局的分化与:次布局。从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T,在政策制定
环节纳入E S G的考W将以改传环
境质W为基础,从环境效益、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3个维度出发,通
过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进一步促
进产业的绿发展及较型。监管层
面,•方面,将E S G纳入行、Ik规范
可提高整体行业的E S G表现,促进
行业能源使用效率的捉高,降低行
业的碳排放水平和碳屮和W险;另
一方面,通过发挥监管部门的规范
作用,构建统一E S G行业信息披露
标准也是有效推动碳中和进程的重
要手段。
2.在金融机构层面,ESG是应对气
荒芜的花园候风险,践行低碳投融资的重要抓手
ESG是金融机构应对z(候变化带
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取耍落脚
点,也是践行责任投资与低碳投资的
重要理念。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工
作会议上指出,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
的重大决策部??,需完芮绿金融政
策框架和激励机制,dl W*•金融资源向
绿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休系管
理气候变化扪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
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
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践行
ESG理念可以减少因自分业务活动、
产品服务对环境造成的负而影响。同
时,通过构建环境4社会风险管理体
复杂电磁环境系,将ESG纳入授信企流程有助于促
进金融支持进一步叫低碳项目及低碳
企业倾斜。银行、丨k金融机构以ESG为
抓手,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低碳金融产
品,促进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及碳中
和目标的实现。
根据M S C丨发布■的2021年全球
金融机构投资者调奄》显示,气候风险
将是未米•:年到年中对投资取向影
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对于投资类金融
机构来说,碳屮和的提出进一步对投
资市场及投资策略产牛.r影响。通过将
ESG纳入投资决策流程,投资类金融
机构可以根椐碳屮和11标适时调整投
资战略,主动识别和控制与碳中和密切
相关的风险,积极践行低碳投资,扩人
对绿领域的投资规桢,允分发挥资
本市场对实现碳中和的经济支持。
3.在企业层面,ESG为碳中和目标
的达成提供基本保障
在企业层面,ESG可以有效综合
衡M;企、Ik在应对z C候变化和实现碳中
和目标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企业n
开花的课桌
身碳中和丨I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
以企业战略角度,碳中和目标的
提出,使得节能减排+仅出于企业承
担环境与社会赍仟的冃的,更成为了企
业宏观战略发展中的一部分。将ESG
的发展理念融入企业规划并构建
ESG组织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在
立足自身高质V(发展的同时,满足各
方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与要求<;共建共
享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更明确的实施
路径,迟t、lk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流程,
深入践行ESG行动丨丨标及气候变化扪
关的管现实践,实现企业碳中和的长
远愿景。
封面故事〇 COVER STORY033
企业运营角度,ESG将助力企业日常生产 经营活动中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碳中和绩 效的达成。同时通过加大绿技术的研发和产 品创新,可以促进企业以科技手段推动碳中和 的实现。此外,ESG表现较好的企业可以获得 更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凭借更好的信用 品质,企业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和 成本,为达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路径探讨
基于ESGnJ■衡V(各行业主体在应对气候 变化、实现“3060”目标之余,在有效平衡企业 的经营绩效和社会表现上,ES G将是联结企 业在落地碳中和举措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能 力的重要路径支持。碳中和作为将ESG可持续 发展效应显性化的主要推动力,以正向激励促 使各行业、机构、企业逐步形成多维度的良性 循环。
1.政府及监管部门
E S G作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自上而 下”推动中国整体经济高质缺发展的执行工具 和手段,在助力中国“3060”目标实现方面,也同样可提供落地的实施路径参考。
以强化机构和企业ESG信息披露要求为 载体,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通过有效衡!rl和持续追踪企业在实现碳中和 阶段的实施进程和绿效益,为中国“3060”目标进度规划上提供•定的数据支持和参考。同时,通过ESG信息披露加强对各主体的 监管和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在重视碳中和效益 实现时,X寸企业的多维度可持续经营风险管理 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E S G评价体系顶层设计,推 动逯化可比的E S G信息披露_架指引性文件出台,强调碳中和相关指标的创新与构建。以政策文件引导市场ESG理念深化的同时,通过 在框架内设置权重打分表的形式促进企业在 绿转型、全面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更为明确自身可执行的路径方向、行业位置、能力缺 口和储备以及阶段性提升要点等。在评价体系 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也可同步提高金融机构对 ES G信息使用的有效性,为后续创新ES G投 资产品和服务作前置支持。
出台ESG投资指引性文件,引导市场深化 ESG投资意识、提高ESG产品和服务创新动 力。以ESG投资产品作为媒介,向国内外投资 者提供更多维度价值投资产品的同时,传达中 国在积极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对各 市场主体的综合可持续发展品质给予足够的 重视。
加强ESG能力建设相关的激励和支持机 制,以实现ESG从理念到实践的高效转化。分 等级标识化ESG绩效优异的企业和机构投资 者,建立ESG能力建设补贴机制等,保证企业 在大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时对社会和 经济效益的平衡,以满足自身长足发展的良性 循环。
2.金融机构
在全面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以金融机构 为端口持续推动经济和产业的绿低碳转型和 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碳中和实现路径中,高碳产业转型及新兴低碳产业的商业模式探 索中都画临着收入下降、成本上升、盈利下降,可能产生信用违约、资产减值等风险的情况下,ESG作为衡hi:可持续运营能力的综合指标可 为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投资项目筛选参考、投 资产品和服务设计的支撑。
(1)将ESG指标绩效纳入金融机构支持 碳中和创新及转型项目筛选
金融机构fF.以政策响应、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助推企业碳中和创新和转型的同时,将企 业及项丨IE S G绩效表现纳入项目筛选参考并 分设行业或项目的特化基准。在综合考W 投向标的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保证金融 机构投放资金安全的同时,以资本引导推动企 业E S G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多维度助力碳中
034COVER STORY 〇封面故事
和目标达成的进程。
(2)以金融机构的E S G投资助 推行业重大性、关键性指标的识别和
构建
在政府及监管机构ESG体系构建
等指引性文件下,金融机构可以在项目
筛选和投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以期
优化和完善各行业ESG生态体系,以
行业协会为先导探索各行业特的重
要性和关键性指标测算与计量。参考
一些国际上的研究,企业及项目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对重大性信息披露相对
普通ESG信息披露而言更为敏感,且
不同行业对不同类别的重大性信息指
标披露敏感度不同。由此,金融机构在
碳达峰、碳中和产业结构调整和绿
转型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依据
不同行业转型路径捕捉ESG相关重大
指标则彰显得更为重要。
(3) 以ESG投资为触点,助力国 内外ESG指标的对接与融合,拓展以
碳中和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
截至目前,ESG虽在全球蓬勃发
展,但中国在ESG实务层面现存鲜明
的中国特与国际通用标准不适配的
现象,因而中国ESG整体表现在国际
维度常存误解,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合
pam-stamp
作项目推动困难的问题。诸如以世界
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以及国
际金融机构都将环境、社会、经济效
益等类目列入项目筛选标准,以助推
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践。因此,无论是
对于国际投资者想要在中国碳中和基
调下寻求新的投资机会,还是国内企
业及项目在创新低碳产业发展和转型
路径上对更多路径资金支持的诉求,
都是金融机构可以以ESG指标体系为
载体进行对接和融合的。3.企业
E S G作为衡量企业真实可持续
经营内生能力的综合指标,在企业践行 “3060”目标的过程中将ESG纳入战 略转型到创新运维都是不可或缺的路 径支持。
从环境维度看,企业可在碳中和 发展框架下积极探索和应对气候变化 相关的行为,向专业机构及第三方智库 寻求ESG信息披露方法、技术支持和 综合路径规划,以量化可比的环境信 息披露,及时提高自身的转型效率。同 时,完善环境信息指标数M和质:M:可有 助于企业进一步拓宽国际融资渠道。基于ESG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且ESG作 为度量主体可持续发展品质的国际通 识下,企业可将ESG作为联结国内外 投资者的通道,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 道的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从社会维度看,随着气候变化带 来的多国间和多国内社会维度矛盾在 一定程度上愈渐凸显,企业的社会表 现成为体现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强调社会 维度表现,可以最高效地传递企业的 综合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 质合作方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因此,可以从内部针对员工进行碳中和相 关培训展开,将意识形成作为碳中和实 践的基础动力,进而渗透形成具有持 续影响力的系统性企业文化。其次,在 企业碳中和实现路径规划和执行的基 础上,多层级嵌入碳中和绩效考核机 制,进一步强化碳中和意识搭建和文 化建设的同时形成可量化的信息披露 点。值得关注的是,国有企业作为具有 中国特以及政策先试先行的执行主 体,可通过积极践行碳中和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发挥集效应和影响力。
从公司治理维度看,诸如科技创 新、投资者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风 险管理等指标要素都将对企业碳中和 实施路径形成内生的合力支持。企业 可依据产业低碳转型需求加强对碳中 和的技术革新,以技术创新赋能企业 碳中和的实践能力。建立有效的投资 者关系管理,保证投资者关系管理的 专业性可以提升多方利益关系者的意 识统一,以保证碳中和路径在执行时 的方向性统一和高效的同时,可积极 调动和协调各方主体的专业性优势,赋能企业提高碳中和的达成效率。在 供应链管理方面,欧盟以法规指令的 形式,对企业绿供应链的实施形成 系统化管理和规范。在中国碳中和大 步迈进的背景下,强化企业绿供应 链、碳中和供应链是在规划企业碳中 和路径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对企 业而言,在从上下游供应链上釆取新 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多方面推进的 同时,也要作为影响力主体辐射推动 全产业链碳中和的推进和实现。
从企业风险管理的维度看,将碳 中和涵义下的气候风险管理纳入标准 管理机制,可以从宏观战略规划到执 行、监督、评价等环节形成闭环管理,通过对各环节的评价发现不足,为企 业路径规划及运维阶段的管理决策提 供即时的参考和修正。©
本文作者施懿宸为中央财经大学绿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绿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邓洁琳、楼瑀婷、金蕾均为中央财经大学绿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三角绿价值投资研究院助理研究员〇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1:0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企业   发展   投资   排放   绿色   行业   转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