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名著《复活》导读

阅读: 评论:0

俄国文学名著《复活》导读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这时托尔斯泰关心人民的困苦,积极参加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体会到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列夫·托尔斯泰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是他探索和精神探索的结果。《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一生艺术和思想探索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情节梗概
(一)
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不料,从玛丝洛娃具有特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
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玛丝洛娃。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
(二)
聂赫留朵夫抛弃了玛丝洛娃,而她已怀孕了。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玛丝洛娃给人家当女仆维持生计,常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
(三)
聂赫留朵夫回想起勾引玛丝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他曾受过良心的苛责,但当他想到上流社会的人都这么干时,他便心安理得了。服役期满后,他去过姑姑家一趟。但这时,玛丝
洛娃早被女地主撵出家门了。之后,聂赫留朵夫为了使自己忘掉犯下的过失,竭力不去想这件事。现在他和贵族柯尔查庚一家正打得火热,人们在议论他要娶柯尔查庚的小米西了。然而,他并不打算结婚。他正和某县的一个贵族首领的妻子私通。
大秘书法院继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在审讯过程中,法官、陪审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却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四)
玛丝洛娃被押回监狱。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他去律师法纳律,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法院。同时,他还去检察官,承认自己曾勾引过玛丝洛娃,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丝洛娃结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聂赫留朵夫感到她天性中的天真活泼已不见,决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利用我作乐,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她的难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五)
聂赫留朵夫为了对得起良心,决定和玛丝洛娃一道去流放。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把田地低价出租给农民,并进一步把农民交纳的资金当作公益金或税款供给农民自己使用;他奔走于彼得堡上层,但上层官僚同样只顾自己的私利,不管犯人的死活,上诉仍被驳回。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把这坏消息告诉玛丝洛娃听。这时,玛丝洛娃已离开了监狱医院。她被人诬告与医务助理员勾搭,而被赶回狱中。聂赫留朵夫再次向她表示:自己决心跟她上西伯利亚去。
(六)
去西伯利亚途中,聂赫留朵夫一路为犯人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在他运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这个队伍既安静又和平,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并知道了他们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他们当中有些是属于贵族阶级的,却为平民牺牲了他们的特权和自由。她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在大学毕业后,加入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捕了。不久,西蒙松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而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来补偿自己的过失。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在狱旁椅子上睡了一个又香又甜的觉。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得救了。
人物形象
两个加快1、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俄国贵族地主阶级的叛逆者典型形象。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单是继承母亲的遗产就有一万俄亩的土地,这就决定了他的阶级地位。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真诚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事业而献身。他信奉斯宾塞“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理论,把继承自父亲的土地送给了农民;他对玛丝洛娃的爱情,纯洁而富于诗意。这是他身上所固有的品质。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受贵族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他与同事争夺,与有夫之妇通奸,并在自己那个圈子里通行的道德准则的怂恿下,诱奸了玛丝洛娃。这是“动物的人”压倒了“精神的人”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上与玛丝洛娃重逢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他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最后在上帝那里到了灵魂的归宿。这时,“精神的人”战胜了“动物的人”,聂赫留朵夫走向了灵魂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由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到复归的过程,也即改恶从善,善战胜恶,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既是他人的品质复活的过程,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2、玛丝洛娃
玛丝洛娃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形象。玛丝洛娃的精神生活,从表面来看,与聂赫留朵夫颇有相似之处:她也经历了纯洁——堕落——“复活”这三个阶段,但他们精神发展的实质是有巨大差别的。聂赫留多夫的“堕落到复活”,是一个贵族地主阶级的自我救赎之路,而马斯洛娃的遭遇是农奴被压迫的悲惨命运和最终的反抗之路。度坐标
玛丝洛娃原先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最初对人的态度上的明显变化,是在了解到聂赫留朵夫的卑鄙之后。她受骗之后被人赶走,孤苦伶仃之下常受人欺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的最初认识,而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对恶的存在与力量也深信无疑。在环境的逼迫下,
她沦为,而且逐渐养成了一些新的生存观念和处世“哲学”,自觉地认同了自己的职业。
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对玛丝洛娃的精神复活起了重要作用。她在聂赫留朵夫的行为中重新看到了人身上的善,被麻木了的心灵开始复苏,决心做一个新人。玛丝洛娃内心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却又不接受他提出的结婚请求,因为她觉得这不会给他带来幸福。她拒绝他的爱,同他为了拯救她而提出与她结婚一样,都是为对方而牺牲自己。
在去西伯利亚的途中,革命者西蒙松高尚情操的影响是她走向复活的关键环节。西蒙松正直善良,把她当作一个受尽苦难而有许多优秀品质的人,对她平等相待。她决心要成为像他们那样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玛丝洛娃选择西蒙松,告别了旧生活,获得了新生,她的精神最终彻底复活了。
主题思想
(1)“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复活”过程的描写,强调了“道德的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作品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所制定的这种拯救人类的宗教道德药方是空想性、虚幻性的,也是具有消极性的。
(2)小说通过描述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沙皇俄国时代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贵族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一.【名著概述】
《复活》是由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撰写的史诗般的经典著作,是托尔斯泰几十年来对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美学探索的总结性作品。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人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抚今追昔,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兽性的人,精神的人终于复活了。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
数据采集装置
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他还以一个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本阶级的罪孽进行忏悔的贵族人物,表现了一种彻底根究众灾难的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书中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
注。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
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人们称托尔斯泰为人类良心的体现者是恰切的。《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但它完全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它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阅读建议】
首先从宏观上了解《复活》的故事梗概:
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两个旅店侍役假手一个谋财害命的案件。不料,从玛丝洛娃具有特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暇。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affordance
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名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
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玛丝洛娃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她的难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途中玛丝洛娃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为了他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
其次,可以从微观方面掌握《复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主要人物密切相关的精彩故事、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等。
如,①在艺术上突出特点是对俄国黑暗现实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②单线索的情节,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申诉四处奔走为主要情节线索,将全书的人物事件串成一体。
③鲜明的讽刺彩。对神职人员、俄国宗教服务的反动本质的揭露都充满讽刺味道。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对比,把一个人物精神变化的前后情形加以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⑤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主要运用心里独白刻画人物,除此以外,还通过其它一些方法表现人物心理。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19:2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42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复活   精神   俄国   贵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