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

阅读: 评论:0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动因
  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波澜壮阔,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动因。
  (一)经济动因
  首先,当前全球范围内日益加深的市场化改革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体制基础。在战后新技术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和体制障碍。当今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因此,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通过改革,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WTO虽然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但由于其多边贸易体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近年来多边贸易谈判所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客观上也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目前,WTO已发展成为拥有一百多个成员的庞大组织,运作程序复杂。根据WTO“一揽子接受”方式,其成员对各项议题的谈判只有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注定了要在短时间内达成所有成员共识和消除矛盾并非易事。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历时八年半。2001年11月在多哈发起的首轮多边回合谈判也同样在一片哀叹和失望声中艰难进行。WTO多边贸易谈判前景的不可预测性, 客观上为更多的双边和区域性贸易协议取代多边贸易协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遇,着手启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成为WTO成员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又一选择。在2003 年坎昆会议之前,美国就曾声称,如果坎昆会议失败,美国可能会舍弃WTO提供的多边谈判框架,自行同其他国家缔结双边或地区自由贸易协定。
  与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成员国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社会政治制度相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有类似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诸多优势。此外,与WTO谈判相比,FTA的谈判所涉及的国家少,难度小。例如,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如能与自己的主要出口对象国家达成一项可在集团内自由贸易的一体化安排,便能使自己的产品有保证地进入其主要出口市场。促使加拿大、墨西哥及其他拉美国家改变立场而愿意与美国组成自由贸易区的最重要原因正在于此。再比如,区域一体化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更灵活地解决地区内存在的问题。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独联体成员国之间所
达成的经济合作协议,事实上就是为了面对由于前苏联解体和中央计划经济的崩溃所带来的共同困境,重新构建相互的经济联系。在亚洲,由于西雅图会议的失败,一直奉行贸易多边主义的日本也开始寻求双边贸易协定。
  (二)政治动因
  区域经济合作服务于本地区的稳定、和平与发展的目的,因而此次经济一体化新浪潮的兴起也有其新的政治背景。
  第一,谋求政治修好,缓解矛盾冲突,稳定地区局势
  世行的研究表明,RTAs除了促进贸易流动以外,还对消除政治冲突起着显著的作用。该研究引用Mansfield和Pevehouse 2000年就RTAs对缓解政治、 军事冲突的作用所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国如果同属于一个RTA, 则其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50%。当然,这一研究也同时指出,RTA减少军事冲突的能力与其带来的贸易创出的福利成正比。(注: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经济展望》,2004年11月,第38页。)
  欧洲合作的初始动机和最终目标就是政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以后,人们意识到,
欧洲不能再发生战争,必须通过合作、一体化与联合才能实现欧洲的长久稳定、安全和发展。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欧洲各国通过经济合作实现了地区和平与发展,实现了大欧洲联合的梦想。
  在亚洲,1999年东亚领导人关于东亚合作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了关于开展政治、安全对话与合作的议题。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政治紧张局势的缓解与正在进行中的南亚自由贸易区协议谈判密不可分。
  非洲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地区,大多数国家经济不发达,但是,在世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1992年也成立了非洲联盟,试图以政治和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的稳定与经济发展。这是继欧盟之后世界第二个重要的国家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
  第二,推动国内的制度改革
  签署RTAs的另一个政治动因在于,通过外部的条约责任和有形具体的承诺来促进其国内的制度改革。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把区域贸易协定作为锁定贸易自由化或国内制度
改革进程的机制。20世纪90年代,东欧转型国家与欧盟签署区域贸易协定的目的之一,显然就在于以此促进其国内的制度改革,以使其顺利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墨西哥参与NAFTA也是基于相同目的。中国通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与建设,以及“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安排,可以使得双方的法规管理实现协调与整合,并按照国际规范进行修正,这样就可以大大促进双方经济体制的接轨与提升。
  第三,寻求区域层面的政治保护
氨茶碱缓释片
  在这方面,欧盟致力于“大欧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表露得非常明显。在欧盟于2004年扩大成为25个成员后,其对外经济贸易扩展目标并没有终止。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5月把10个中东欧国家纳入了该经济一体化集团。 欧盟对俄罗斯的加入也非常感兴趣,若2013年俄罗斯加入了大欧洲自由贸易区,欧盟作为一个更强大的整体,就可以用一个强音在国际上更有力地与美国、日本等大国抗争;另外,东盟通过加强内部协调与合作,在WTO、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多边经济组织中,用一个声音说话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趋势日益增强。
  第四,传播主体政治价值理念
哭泣的奶牛  “9•11”事件之后,美国把反恐作为其国际战略的一项核心内容。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主动提出与中东地区国家在2013年之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多数评论认为,美国此举的真正目的是要通过自由贸易区方式在该地区推行美国式民主制度,从制度上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第五,抗衡其他区域集团
阿伊努人>魏惠王
  世界大国加紧组织和巩固区域经济集团的一个重要动因,是要与其他区域集团进行抗衡。譬如,美国打算把亚太经合组织这个横跨美洲和亚洲的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抗衡不断扩大的欧盟。欧盟则不仅在自家门口加紧对外经济扩展,而且在拉美和亚洲等地也积极展开经济合作活动。2004年再次东扩后,欧盟25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大体上与2005年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经济实力旗鼓相当。日本极力在亚太地区推行“雁阵模式”,巩固和扩大“大东亚经济圈”,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打入欧美腹地,并期望以此为资本,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重温大国旧梦。俄罗斯经济上虽仍未走出衰退的阴影,但在对外政策上却已经开始推行恢复大国地位的政策,它以独联体为依托,将前苏联的势力范围作为基地,建立了或正在构建一些区域经济集团,如独联体国家经济联盟、中亚联盟等,以巩固和加强俄在独联体中的地位,促进独联体的经济、政治、安全方面的一体化进程。
涤纶长丝
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的实质
金瓶梅1迅雷下载  总体来看,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的兴起同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是相一致的,或者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兴起的实质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多极化的反映。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浪潮折射出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同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逐步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各自的一席之地。在这种态势下,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长,都正在逐步改变着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时代形成的多边贸易体制。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根源于国际经济合作制度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一方面,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扩张,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产生合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以早年美国霸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多边贸易体制,由于体制内各成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实力对比的变化,已经不能为成员提供适应的合作制度。(注:
朱彤、樊茂勇:“GATT/WTO的政治经济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四期。)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的合作形式应运而生, 经济上相互依存度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就以适当的形式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它们对合作制度的需求。有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在瓦解多边贸易体制;也有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促进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是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产生的,其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也反映了世界政治的多极化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加强。1989年东欧剧变导致了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1991年底,苏联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瓦解;欧洲国家积极推进内部合作,并朝着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日本仍然保持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同时大力增强军事实力,并试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7-07 04:5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1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区域   政治   发展   合作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