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8期基于语料库的《匆匆》的三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何健超
相关系数r(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且此篇佳作也不乏译者青睐。本文通过借助语料库辅助翻译批评,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来对比和赏析张培基、朱纯深和张梦井的三个译本。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08-129-2
一、引言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创作于1922年,时值“五四”落
潮时期,然而诗人在彷徨中不甘心沉沦。此文是诗人的感兴之
作,全文流畅自然,表达了时间匆匆流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主题,并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下面我们主要基
于语料库从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来对比欣赏其三个译本。本
文采用的主要工具及软件为:editplus文件编辑器、文件整理
器3.0、AntConc及ParaConc软件及相应工具。
二、从词汇层面解读三个译本
亚洲小幼
(一)使用AntConc软件通过类符/形符比来看三个译本的词汇量使用情况。用Chi-Square Calculator来计算三个译本的卡方检验值及显著性差异: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译文的类符/形符比较高,朱纯深的略低,张梦井的译文类符/形符比最低。由于本文篇幅较小,略高略低的类符/形符比同样能够反映译者的词汇量使用情况,其中,张培基与朱纯深的译文类符/形符比相当,张译略高,而张梦井译文的类符/形符比比二者比率低。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张培基先生译文词汇使用较丰富,朱译次之,张梦井译文词汇使用相对二者略显贫乏。通过卡方检验,对于hurry,rush及transient几个词在三个译本中的卡方检验值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有意义但并不是很大,接近具有显著意义的水平。由于所取的语料库都较小,所以总体来说仍值得研究。
(二)对三个译本中“匆匆”的译文的分析
首先,我们分别用segment和ParaConc对原文进行分词和重点词汇筛选。
频率处在前20位的词语当中,除去虚词,排在前五位的词语分别是我,日子,的时候,过去和匆匆。原文主要表达的是时间流逝,作者触景生情,感叹时光飞逝及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示时间飞逝的词语“匆匆”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因此我们主要对此词在三个译本中的译文并进行分析。用editplus 编辑器对文本进行分句处理,便于到各自的相应译文;使用ParaConc软件查对应译文。 先从题目来看,transient传达的短暂之意是客观的,它能够传达出时光的转瞬即逝,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时光流逝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将作者想表达的在飞逝的时间里彷徨无助的状态相吻合。而Rush则更倾向于一种拟人表达,它突出了时间过得快,而在弱化了传达时间短暂之意。Go by体现出的是时间在逝去,体现了人们追悔莫及的感情,与原文想要表达之意也有出入。另外,在原文中出现的四次“匆匆”,张培基给出了较灵活多变且紧扣原文的译文,而朱纯深和张梦井的译文相对单一,且rush和hurry两词更多的强调了时间过得匆忙、快,而没有将原文作者的感情因素传达出来。时间在流逝,作者同时也在感叹、思考,而两词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留出作者思考的空间。
(三)对叠词的分析
《匆匆》一文仅有六百多字,可谓短小精悍,但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中竟然有近二十处使用叠词。叠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语言极具节奏及音律美。“匆匆”、“斜斜”、“轻轻悄悄”、“茫茫然”、“伶伶俐俐”等叠词不仅真实的表现出了视觉、听觉,另一方面也形象地刻画出了时间的悄悄流逝和作者在时间流逝时的无奈。叠词较均匀的分布在文章不同的句子段落中,也表现了作者缓缓的情绪波动。利用上述分句处理我们不难到各个叠词的相应译文。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张培基译本更加形象生动,语言更加诗化,尤其是“softly and stealthily”采用头韵手法,将“轻轻悄悄”的叠词运用表达的淋漓尽致。oozes指(浓液体)渗出、慢慢流出;trickle是(使)滴,淌,小股流淌的意思,两词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因某种情感如紧张或焦虑而出汗和流泪的情景。“starting”表现要流汗的情形不够生动,“welling up”则为“腾起、涌出”之意,感情相对不够细腻,不够传神,不太贴合原文。而“dripping”和“weeping”分别是“滴下、滴落”和“(通常因悲伤)哭泣、流泪“的意思,两个词语表达出的事汗流浃背、泪眼滂沱的形象,与原文表达也有较大差异。
三、句法层面
原料油(一)时态
语言文化
129
理论前沿2013年第8期
通过AntConc软件中Wordlist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在张培基先生的译本中is,am分别排在第11和第17位,分别出现7和5次,动词也以一般现在时态和动名词形式出现,没有was,did 等过去时态的词语出现,也没有have、had等现在完成时态词语的出现,可见张培基先生的译本所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态;同样地,朱纯深的译文中,have和been分别排在第5和第16位,分别出现11和4次,动词大部分都是过去分词形式,从中我们得出朱译所用为现在完成体。张梦井英译本中have和been分别排第4和24位,分别出现13和3次,am排42位,出现2次,动词过去分词和现在时态并存,由此可见张梦井译文是以现在完成体为主,一般现在时为辅。而一般现在时表示永恒的事实,时间的匆匆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暗示了读者要珍惜宝贵的时间。现在完成体表示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或状态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者结果。通过我们分析文章主题及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态度,我们更倾向于使用一般现在式,更突出表现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而感到无奈。
(二)词表
从英汉词频表中,我们可以到英语中频数靠前的前十位按顺序分别是the,of,and,to,a,in,as,that,for和was.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三个译本中,在AntConc帮助下,通过对三个译本生成词表,我们得到张培基译译文中,上述十个词的排名是the,to,and,of,in,a,as,for,其余2个未出现。朱纯深译文中,排序为the,in,to,a,and,of,as,that,for,有一个词没有出现。张梦井译文中,排序为the,and,to,a,in,of,as,for,有两个词未出现。张培基译文中,出现的8个词有5个按英语语言表达顺序,朱纯深译文中9个词有4个词
按顺序,张梦井译文中出现的8个词有3个词按顺序。虽然译文短小精悍、容量有限,但是通过频数靠前的词汇对比,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张培基译本是最接近于英语国家语言习惯,朱译次之,张梦井的译文相对二者来说与英语国家语言表达习惯差异更大一些。
农业统计分析四、语篇层面
在使用文件整理器对三个译本进行清洁文本后,使用AntConc的keyword list工具来观察三个译本对于原文主题词的把握;使用A ntConc的concordance plot及fileview工具对比三个译本对于原文风格的把握。
(一)紧扣文章主题
首先使用文本编辑器3.0对三个译文文本进行清洁,选定参照语料库,生成三个译文的主题词表。通过分析主题词表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译文中my,days,fleeting,gone,等词都排在主题词表前几位,朱译中my,days,rush,gone等词也排在前几位,张梦井译文中my,days,gone,hurried等词也位居主题词前列,由生成主题词表的作用我们可以得出三位译者都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主题,从宏观上与原文达到了主题上的对等。
(二)原文风格的再现及原作者真实情感的表达
jiang core
行政三分制
通过生成词表wordlist,我们发现张培基译文中有虚拟语气词could出现3次,朱纯深译文中if出现2次,张梦井译文中也2次出现if,显然三个译文中有虚拟语气和条件句的表达。在concordance plot及file view工具的帮助下,我们分别提取词语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他们都出现在文章的同一句,即对于原文“——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的翻译。张培基使用了虚拟语气,形象地表示了作者的怀疑、不确定,彷徨,表达了时间的一维性、一去不复返性,与原文形成了神似,而朱译和张梦井译文不谋而合的采用了if引导的真实条件句,虽是表示假设,但与文章主旨不符,不能传神的传达作者的彷徨不安、不确定的情感。因此,个人认为张培基译本更佳。
五、结语
没有哪一篇译文是完美无缺、不可挑剔的,不管是名家译文还是专家学者的呕心力作,都有进一步完善、改进之处。本文比较三篇名家的译文,并不在于指出孰优孰劣,而是在对比中探读和欣赏,学会用比较的、批判的和学习的眼光对译作进行赏析。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同样也懂得了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整个语篇层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使得我们对于译文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检索及操作工具,更使得我们更加客观、科学的分析、欣赏译文,这种研究方法对于翻译批评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政文.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匆匆》译文的修辞赏析[J].外语论坛,2010,(17).
[2]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辛春晖.谈译文的形式与内容—比较张培基和张梦井翻译的朱自清散文《匆匆》[J].长春大学学报,2005,(5).
[4]许伟.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以培根of studies 的不同译本为例[J].外语研究,2006,(2).
[5]王立非.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浅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何健超(1987-),女,汉族,山东莱芜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