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现代交际·2018年20期
作者简介:孙滢函,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李端奇,湖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化。 孙滢函 李端奇*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
摘要:文学翻译是翻译活动中最使人向往、最艰巨、最具争议性的任务,是综合层级的翻译审美艺术创 上海电视大学教学平台造。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准确达意,还需要恰当传情。本文重点对比张培基与刘士聪对同一篇文章的版本翻译的不同之处,并用散文翻译原则、翻译美学中的基本美学理论分析词语美、句子美。
关键词:《落花生》 《野草》 翻译美学 散文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76-0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展现源语文化的过程,也是译者的再创造过程。通过《一个乐于汉英翻译的人——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士聪老师》《张培基教授译苑耕耘录》,使我们从其生活与教学去了解他们。 翻译就是译者对源语内在的理解到外部语言的表现形式成功再塑造,展现源语文本的美学理念。朱光潜的文艺美学思想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艺术与个人情感的关系。(杨文光,2008:4-5)。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对美学定义作了更加明确的解释。(毛荣贵,2005:7)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刘宓庆建设性地提出了审美过程的几大步骤。(刘宓庆,2012:183)翻译美学不仅反映在语言、词汇、句法层面,还反映在形象、象征以及风格特点上。(刘宓庆,2012:184)
一、两位著名翻译大家的比较
(一)两位翻译大家的比较
翻译并非易事,朱生豪不顾辛劳,将翻译莎翁之作作为毕生追求。(曹树钧,2013:7)译者应有专业的语言技能,精通源语与目标语,对语言有着深入的了解,文学艺术欣赏能力超。
张为人谦虚,勤奋,有责任心,治学严谨。(喻云根,2011:64-65)张在国外学有所成后便投身新中国,致力将中国文学展现给全世界。(朱曼华,1996:35-37)自1980年以来,其《英汉翻译教程》已出版超过100万册。
hfgl另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是刘世聪,他思想开明、谦虚、温和(马会娟,2000:77-79),致力于翻译教学。刘钟爱于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展现其美。他的《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对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布谷鸟2010
欺实马(二)两位翻译大家的翻译作品比较
rglt
(1)《落花生》。当时台湾被日军侵占,父亲教导他的孩子们要拥有像花生般的质朴踏实品质。许地山的作品停留在做人层面,而翻译家也旨在向世界传达中国人美好的品质。如散文翻译特点所言,质朴的风格要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使译作中也能感受其质朴的风格。
(2)《野草》。夏衍、两位翻译家都出生同一时代,时值抗日战争,他希望激励人们像野草般搏击困难。译作都未流于源语表层所表现的意思,他们对全文有着深刻透彻的理解,熟知野草的自然禀性,以流利自然的手法传达出审美质感。碎纸片拼接
二、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两位翻译大家的作品
(一)用词方面看翻译之美
翻译美学将注意力放到如何使用多样的艺术以及审美表现手法,运用翻译美学心理在源语以及目标语中分析以及充分展现美学,译者如何理解、接受、欣赏目标语以及如何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翻译之美。
张在“peanuts”前加“tiny little”,“apples, peaches,pomegranates”前加“nice-looking”。这样的描述更生动,能感受到美,并非Belloc 所说的“添枝加叶”。当我们翻译“青山绿水”时,通常会想到“green mountains and blue rivers”,而张译为“sapphire mountains and emerald rivers”,使用大词展现出了碧水青山之美。美学转型就是“移情”,即译者应尽其所能表现审美客体理念、情感以及美,源语文本以及目标语文本才能达到审美平衡。翻译的第一目标为对忠实于源语,第二则为升华文章,展现其美。(杨翠,2014:12)
左列为张培基所译,右列为刘世聪所译。
(1)大词之美《落花生》(张培基,2007:10-14;刘世聪,2010:116-120):
(2)表达之美《野草》:
散文翻译原则之一则为选择贴切合适的词语,词的选择与运用必须与源语文本一致,选择的词必须基于源语文本。张擅长于生动、长词,而刘选用较简单的词。在《落花生》中,他们都注意到了词的正式程度,都使用“father”而不是“dad”来凸显父亲的形象。另外,翻译“半亩隙地”,
都将其翻译成“half a mu of vacant lands.”。“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