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内容 | 课时 |
翻译概论、学习方法、译者要求及参考书目 | 定义、标准 (参见孙致礼2004:3——14;张培基2004:7-17) 从体验认知的角度阐明篇章存在于文化交际模式之中,深深地刻划着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的篇章呈现不同的交际模式。翻译发生在不同交际模式之间的转化之中。 | 4 |
翻译的过程 | 理解、表达、审校(参见孙致礼2004:15-32;张培基2004:9-15) | 2 |
翻译的方法 | 直译意译、归化洋化(参见孙致礼2004:33-47) 语言是不同文化概念结构的承载形式之一,以语义结构形式来表达,不同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交际模式和概念结构方法。翻译并非机械对应生成,而是在解读原语篇章时出它的交际模式和这个模式在该篇中要表达的实时交际内容即意义,再将其转化成译语的交际模式(归化、洋化或兼而有之),以译语的语义结构表达出来。翻译是译者的操控行为。 | 4 |
英汉语言对比(形合与意合) | 英汉互译是形合语义结构和意合语义结构的相互转换。英译汉的突显转换模式是“解构”,汉译英的突显转化模式是“结构”,主要体现在译语交际模式的语义结构表达上。(参见孙致礼2004:67-80,陆国强1999) | 6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语境与词义选择 | (参见张培基2004:36-108;陈宏薇.2004:69-119) | 8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彼得 德鲁克2 |
意象图式的转换(搭配、习语翻译) | (参见张培基2004:160-169) 教学中在各个知识模块上培养学生强烈的语义结构转换意识,让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做翻译练习时如果没有使用结构或解构方法来转换,就意味着自己没有操控翻译过程,因而没有实施自主翻译。如把“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翻成汉语时可能有三种翻译:1)滚石不生苔;2)专业不生财;3)流水不朽,户枢不蠹。如果他对这三种译文不能分辨哪种是他的译文中该取的,就意味着他对不同文化之间意象图式的转换没有自觉意识,而只是机械运作。 | 8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意转换与长句的翻译 | (参见张培基2004:149-159;孙致礼2004:48-66) 结构与解构(上) | 8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语篇分析(衔接与连贯) | (参见陈宏薇.2004:54-56) | 8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克服翻译症 | (参见孙致礼2004:95-103)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 | |
| | |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第二学期 侧重汉译英)
项目 | 内容 | 课时 |
翻译的常用技巧(一) | 语义结构转换 (参见陆国强1999)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翻译的常用技巧(二) | 增补与省略(参见孙致礼2004:81-94;张培基2004:36-104)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翻译的常用技巧(三) | 正译与反译(参见孙致礼2004:81-94;张培基2004:36-104)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翻译的常用技巧(四) | 概念结构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抽象与具体)(参见孙致礼2004:81-91;张培基2004:36-104)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翻译的常用技巧(五) | 解构与结构(分句与合句)(参见孙致礼2004:81-94;张培基2004:149-159)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语类与翻译(一) | 广告文本翻译 (参见陈宏薇2004:215-224) | 4 |
翻译练习 | msm练习评析 | 2 |
语类与翻译(二) 60后省委书记 | 科技文本翻译 (参见孙致礼2004:108-112;陈宏薇2004:242-258)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语类与翻译(三) | 新闻文本翻译 (参见孙致礼 2004.: 113-115;陈宏薇2004:225-238)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语类与翻译(四) | 文学文本翻译(参见孙致礼 2004:116-120) | 4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语类与翻译(五) | 法律文本翻译 | 4 |
| | |
翻译练习 | 练习评析 | 2 |
氢能翻译的文化意识 | 文本外影响翻译的因素(参见孙致礼 2004:121-131) | 4 |
| | |
翻译常用技巧(5) 结构与解构(下)
我们前面提到过,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英语的形合表现为性、数、格、时态、语态、标点符号和严紧的树型句子结构及其各种句内的镶嵌成分。而汉语则如行云流水,句型比较松散。有人说汉语句子就象一串灯笼,你把它们围成什么形状都是亮的。古时,汉语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没有。因此,在这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两种语言间进行篇章语意转换,不掌握某些规律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我们这个章节要讲的内容:汉译英的“结构”突显特征。试以译例加以说明。原文和译文均来自《英语世界》2003/9。原文是李大钊先生的名篇《今》,译文是张培基先生的作品。
《今 》
李大钊
1)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The Living Present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I think, the present is the most precious, and also the most apt to slip through our fingers. We, therefore, treasure it all the more because of its transience.
解析:
第一句的翻译,句子结构就被打乱,“我认为”被翻成镶嵌成分I think,状语被提前由介词结构组成,the most apt to短语来翻“最易”,slip through our fingers将“丧失”具体化,是抽象向具体引伸的做法。
第二句的译文将因果关系颠倒,therefore构成插入成分,突显英语结构形式。用all the more 短语表示“更”。
2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网)为甚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 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Why is the present so precious? The following quotation from philosopher Emerson best serves for an answer: “Make use of time if you love eternity; yesterday cannot be recalled; tomorrow cannot be assured; only today is yours.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解析:
该段落牵涉到翻译中的一个特别现象:回译。回译是指原文中被引用部分原本来自译语,翻译只是回原来的说法,此时,译者切不可字作主张将之改译。“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 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才是“Make use of time if you love eternity; yesterday cannot be recalled; tomorrow cannot be assured; only today is yours. 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的译文。所以“借… …的话答这个疑问”用了The following quotation 来翻译, 最好被翻译成best serves
for连动语义结构形式以突显结构。
3)为甚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Why is the present so easily lost? Because the universe as well as human life is changing non-stop all the time. Time never tarries with us a bit longer because we treasure and love it. It is hard to tell which moment in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is our present or now? what we call our present or now at one moment will at the next be quickly gone and become the past. Isn’t it a pity to unthinkingly idle away the present?王淑华之死
解析:
这段文字的翻译牵涉对汉语本身的理解问题。宇宙大化、百千万劫等词语皆为佛教用语。这说明,翻译不只是文字间的转换,它需要广阔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每
个时代的人说话皆自己时代的气息,译者要善于跟踪语言的时效特征,以便正确理解原文。宇宙大化指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其中自然包括人,所以被翻译成the universe as well as human life,用as well as 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连接在一起。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是复说,表示强调,强调的点是静态的:停止,而英文着眼点在“变”,所以英语翻译成is changing non-stop all the time, 用non-stop 替换叠词来表示结构特征。用never tarries with 短语翻译稍稍留恋。百千万劫 指的是沧海桑田的变化,人世间起伏轮回,翻译成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用be quickly gone 翻译风驰电掣 既简洁明了,又显现结构特征。用unthinkingly 翻译糊糊涂涂 是同样的道理。这也表明许多汉语的四字结构都是用英语一个单词来表示的。用idle away 表示虚度光阴,贴切自然。
4)有的哲学家说, 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Some philosophers say that we hav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but not present. Others say that the present is inclusive of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I, however, incline towards the latter view because the present is where all the past empties itself or, in other words, where lies hidden the entire legacy of the past. The prevailing thought of any age does not come into being all by itself. It is the synthesis of the popular thoughts of numerous previous ages or probably of all the p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