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求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阅读: 评论:0

农村空心化首先是人口的空心化、村庄的空心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产业的空心化,而后是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衰减,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由来已久,成因十分复杂。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破解良策。十九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为振兴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其中,农业现代化是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的主要方向。以农村土地政策变革为突破口,吸引资本和技术向农村流动,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是振兴农村经济、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基本路径。
难题:农村空心化的严峻现实和复杂成因
农村空心化问题由来已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农村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的提升。这一时期农村生产力的释放和提升,是对农村土地使用、生产单元和生产成果分配方式进行调整的结果,但因为未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因而未能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农村生产力在经过短暂的爆发后进入发展“瓶颈”期,上升幅度下降,农业劳动边际收益呈现递减趋势。到1980年代末,相对于农业资本、耕种土地农业现代化:求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文/钱安琪
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以及城乡公共资源占有差异,造成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的“新
三农”难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吸引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具有职业技能的农业工人等农业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坚持“四化同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根本之策。
和生产力水平,农村劳动力处于严重过剩状态。进入1990年代,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也驶入快车道,用工需求激增,随着社会人员流动控制逐步放松,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从此开启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闸门,之后再也没有停止过。最近的二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运动狂飙突进,城乡资源配置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农村人口外流状况逐年加剧,最终形成了农村空心化的严峻现实。
农村空心化首先是人口空心化。近十年来,每年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均在2亿以上接近3亿,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仍达到2.85亿。中部地区湖南、安徽、江西等几个劳务输出大省几乎十村九空。以人口外流最为严重的安徽省为例,2019 年该省人口流出1060.8万,流入146.5万,净流出914.3 万。农村优质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最终会选择在城市安居乐业,之后即是子女和家庭随迁。农村人口外流的单向性特征十分明显,即农村向城市、城镇、城郊农村流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种单向流动状况能在短期内发生逆转。农村人口外流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迅速下降,农村主体老弱化,农村实际人口大量减
少,村庄结构日趋原子化,乡村地域系统解体。间接结果就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劳动力要素大量外流,导致支持农业生产的产业技术、资本力量、信息资源等其他要素也难以在农村长期稳定地存在,要素资源单向流动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原本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农业生产要素非农化,农村产业空心化。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公共事务全面衰退,农村发展普遍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农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心化困局。
农村空心化的成因虽然十分复杂,但主要的不外乎以下三点。第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除极少数地区外,中国绝大多数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处在传统农业时代,生产规模狭小,耕种技术落后,替代传统农业的现代农业以及其他新兴产业迟迟不能生根落地,农业产品成本高、价值低、竞争力弱,农村资本无法实现增值和积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堆积在较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单元之中,使得他们长期处于低价值状态,经济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于是,“经济理性”促使大量农民向外迁移。第二,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差异。中国社会长期运行城乡二元体制,迄今为止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二元体制下,城乡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占有存在巨大差异,
而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农村教育、医疗和
区域
经济
REGIONAL ECONOMIES
他喷他多A
196《中国经贸》 2020年12月
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往高处走”就成为必然现象。第三,居住环境恶劣。有些农村地理环境较差,如气候恶劣、交通困难、水源缺乏、易发自然灾害等等,既不适合农业生产,也不适宜生活居住。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因为乱挖滥采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枯竭或者环境污染,居住环境恶化。在这两种情况下,当地的农村居民大多也会选择向外迁移。无论什么原因,人口大量外流形成农村空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难
题。
求解: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直指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难题,同时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彻底改变农村空心化现状。
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到现在,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较早时期对农业现代化的认知,主要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如1961年周恩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归纳为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四个方
面,其中农业机械化就排在第一位。此后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都是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最主要的指标和任务。美国工程技术界在评选20世纪20项重大工程技术时,农业机械化名列第7位。这说明中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一直以来就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保持一致。然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展并不顺利,长期以来努力为之的农业机械化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更谈不上由此而引发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都在低水平徘徊。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现代化一再被提上议事日程,但与日新月异的工业化相比,进展相当缓慢。进入新世纪,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工业化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而农业仍然一如既往地发展缓慢,在工业化吸走大
量农村青壮劳动力之后,农业无可避免地被边缘化。到十八大提出中国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时,农业现代化已经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是“新四化”明显的短板。中国是农业大国,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农村空心化的严峻现实,也只有农业现代化才是解决之道、根本之策。为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加快农业现代
化进程,首先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这些要素包括土地、水、农业资本、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等,只有集聚这些要素,并使之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交互作用,农业现代化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如前所述,近几十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这个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大量转移到城市就业,农村实际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业资本和农业生产技术等生产要素也无法长期在农村稳定存在,不但新的资本和新的技术难以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原有的资本和技术也外流严重,由此造成的现实情况就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条件处于残缺状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资本缺乏,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相对完整的要素存在就只有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在此情况下,快速集聚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最佳路径就是做好土地资源的文章,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农村土地的规范化流转,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以土地资源吸引资金、技术以及新型农业劳动力进入农村。只有当农业生产基本要素集聚到一定程度,农业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就可以重新进入“实心化”状态。
鄞州区建设局
其次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早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转变,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之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设施导入农户,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概括起来,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四种。这四种商品化生产主体呈梯队形态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构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则表现为规模化、机械化和知识化的特点,即使经营规模较小的专业农户也不例
商业观察
Issue12 2020
CHINA  GLOBAL  BUSINESS
DECEMBER. 2020 CHINA GLOBAL BUSINESS
197
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交互融合,辅之以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同构成中国特农业现代化的典型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形式,以及由此推进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农村回归“实心化”的重要载体。
最后是坚持“四化同步”,尤其是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农村空心化的原因是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以及城乡资源配置的失衡,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到工业领域就业,只是农村空心化的一种现象,不能因此而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原因。事实上,工业化城镇化不但不是农村空心化的原因,相反还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一种集约化的经营体系,规模经营是其基本条件,而实现规模经营必然形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城镇化正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村空心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预留了发展空间。但是,当前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在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生产要素、农业产业的流失,因而只是从表征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民进城后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本来是农业现代化先决条件和重要途径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反而被阴差阳错地视作农村空心化的主因。由此不难看出,在“新四化”中,补齐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并非主张农业现代化的单兵突进,而是强调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加快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的良性互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
同步发展,从而最终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当前的着力点则在于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他们能够在城镇安居乐业,促进他们留在农村的土地进入流转环节,为快速实现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因人口大量转移形成的空心化现状。
纠偏: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错误认知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存在,迄今至少有二十年的时间。这期间,针对日益突出的农村空心化难题,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都提出了一些解决难题的对策和办法,但收效甚微,农村空心化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
解决。解决农村空心化难题的根本之策在于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其他的应对策略和解
决办法,都只有表层上意义,其中有些对策
和建议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甚至错误,需要
纠正。
一是鼓励农民返乡。农村空心化的主
要表现是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失,因此很多
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号召和鼓励外
流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希望以此提高农村
经济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
重归“实心”状态。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外
流,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在这个
最主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空泛地鼓
励外出农民回流、支持外出农民返乡创业,
都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如果那些向外迁
移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就能一举改变农
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那当初他们就不会
向外迁移就业了。向外迁移的农村劳动力在
城市就业后,获得了比农村更高的收入,享
受了农村缺少的诸多公共服务和资源,更有
一部分选择在城镇安居乐业,已经没有返乡
意愿至少返乡意愿并不强烈。农村的“实心
化”,最根本的还是需要通过农村经营体制
的改革,吸引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
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吸引更多的
优质人力资源加入其中,而不是简单的农民
返乡和人口回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进入
农村的人力资源并不一定就是当初从农村外
流出去的农民,更大的可能是掌握了先进的
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业工人。
二是均衡配置资源。鉴于长期以来城
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所以有人主张均衡配
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试图通过
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从根本上消除城
乡二元结构。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宜居
乡村建设,都是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的表
现。客观而论,以上这些举措的确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但均衡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向
农村倾斜,仍然是计划经济思维。以往很多
的经验教训表明,计划性配置资源的做法只
会造成资源浪费而难以产生实质性效果,新
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
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但“房越盖越好,人越
来越少”,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
得到有效的解决,也没有从根本上推动农村
农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
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农村必须依靠市场
化手段。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
麦博m800
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政府和
市场各司其职。以目前的情况而论,政府的
主要职责在于“顶层设计”,深化农村土地
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资源规范有序地
流转,其他的则悉数交给市场。农村土地资
源市场被激活之后,资本、技术、劳动力以
及其他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农村,成为
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难题。
三是一体化发展。很多地方都提出城
灵溪一中教育集团
乡一体化发展,诸如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
基本建设一体化、城乡制度一体化等等。很
显然,这也是一种存在偏差的认知和做法。
城市和农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存在,因
而在发展模式、功能定位上不可能完全趋
同,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本建设都无法做
到一体化。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由来已久,
城乡差异已经形成,在在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广东省养老保险条例
结构特征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单元,很难实
现一体化发展。即使在发达国家,农业现代
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和农村也存在较
大差异。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都需要不断缩小城乡差异,但
缩小城乡差异包括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
平、城乡居民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易等诸多内
涵,并非只有一体化发展甚至追求城市与乡
村完全相同才是缩小城乡差异,相反,根据
城乡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
式,保持城乡的功能差异,才是农业现代化
的致胜之道。
由来已久的农村空心化难题,一方面
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中国
农村治理陷入阶段性困境,另一方面也为实
现农村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
足够的空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在“四化同步”的基础
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破解农村空
心化难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建成中国特社
会主义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indeo(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
198《中国经贸》 2020年12月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7:0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4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农村   现代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