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测度暨深度推进路径研究

阅读: 评论:0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农业要在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生态建设协同、体制机制协同和城乡协同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当前,京津冀农业协同取得了明显进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发展规划,共建了一批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转移了一批企业,探索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合作模式,共建了一批重大技术攻关组织,构建了一系列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但距规划目标实现还有较大差距。城市
发展理论及实践表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其协同战略的决策目标、动力机制、路径举措等差别很大[1]。综上,测度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水平,确定协同发展阶段,明确当前发展中的认识偏差和现实矛盾,依此制定相宜的实施目标、激励机制、政策建议等,对当前推进三地农业协同深入发展,高效实现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目标来说,既迫切且必要。
一、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地域相连,禀赋相近,要素资源各具特且互补性强,经济联系自然而紧密,是我国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测度暨深度推进路径研究
赵然芬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相关指标及数
量测度表明,当前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着总体发展动能不足、产业协同层次浅、协作质效不高等突出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传统行政边界下狭隘地方保护主义、GDP 导向的地方政绩评价标准及由此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导致的三地农业资源、要素及发展水平梯度落差过大。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深层次发展,必须在遵循京津冀总体定位和《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均衡发展体制机制以及理顺区域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以建立起京津冀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均衡、整体优化的最优农业产业体系。【关键词】京津冀;农业;协同度
【作者简介】赵然芬,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Dec.2020No.12
Gen.605
2020年12月第12期
总第605期
◆智库观点◆
重要的经济区域。2018年,京津冀区域实现农业增加值3634.5亿元,在全国农业增加值总额中占比5.61%。其中,河北实现3338.6亿元,区域占比91.9%。卫星测控
(一)京津冀农业整体向高质量发展态势转变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京津冀持续加大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等的建设力度,京津冀农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2018年,天津累计建成放心菜基地234个、放心肉鸡养殖基地312个、放心猪肉基地180个、高标准设施农业6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0个,高标准养殖园区155个。北京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农业观光园实现收入29.9亿元,比上年增长6.9%;林业实现产值5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设施农业实现收入54.5亿元,民俗旅游
业实现收入14.2
亿元。河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劳动生产率环比增速(%)
全国
8.95
21.95
19.70
6.51
18.36
19.88
12.73
10.87
7.31
6.94
7.05
5.16
1.11
北京
0.49
-0.25
8.20
0.54
6.37
8.63
7.38
6.13
-2.70
-11.88
-
7.72
-7.27
1.22
天津
7.89
-14.52
17.39
加勒比海盗3电影
6.09
15.81
7.24
9.07
8.20
5.35
4.46
5.40
-0.42
-18.78
河北
5.53
25.72
15.18
11.31
15.06
14.94
11.42
11.95
3.89
3.58
5.56
-0.80
-2.20
土地产出率环比增速(%)
全国
6.93
19.17
17.87
4.30
15.22
17.28
10.27
8.70
5.45
4.32透传
4.62
2.82
-1.1
北京
0.05
纳米晶
3.77
11.36
7.18
6.48
10.56
10.85
7.65
-
1.28
-11.42
-6.28
-7.02
0.08
天津
88.04
-48.96
19.64
7.35
15.19
7.05
8.13
10.67
7.96
4.24
4.29
4.30
-19.69
河北
5.75
23.47
12.44
4.68
16.28
13.17
9.76
9.97
2.38
0.25
1.93
-3.73
-4.83表12006—2017年京津冀农业质效发展情况
图1
◆智库观点◆
2018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5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7706.2万千瓦,61.27%以上的耕地实现了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
(二)京津冀农业发展总动能不足
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外市场大环境疲软、资源环境承载容量饱和、农业比较效益下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农业发展总动能不足,从2014年开始,农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下降。2014—2016年,农业GDP年均增速为1.23%,远低于全国4.79%的年均增幅。2017年和2018年,京津冀三省市的农业增加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17年京津冀分别比上年依次降低7.02%、0.88%、3.76%;2018年,天津和河北二省市分别比上年降低19.69%和4.83%,北京基本持平。
(三)京津冀三地农业协同发展质效不突显
到2018年年底,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并没有带来三地农业发展质效的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是经济学领域综合反映生产能力、水平、质量和效益的常用指标。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与全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态势类似,京津冀三地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不同
程度的下滑,但三地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北京,连续4年负增长。土地产出率指标与劳动生产率指标类似,北京与河北增长速度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持平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度测量与剖析
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势必带来城市和乡村在生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从而带动农业系统要素、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改进和优化,进而推动农业高效、集约、创新、专业化发展[2]。京津冀农业发展实践表明,三地农业并未随协同战略的持续推进而呈现理论上的高效发展。那么,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程度究竟如何,为什么会与预期目标脱节,是什么导致了差距的发生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一)京津冀三地农业经济联系密切程度测量
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京冀
5.26
5.34
6.08
6.84
7.35
8.11
9.01
9.97
10.82
10.81
9.98
9.52
8.88
8.50
比上年变动
0.08
0.74
0.76
0.52
0.76
0.91
0.96
0.85
-0.01
-
0.83
-0.46
-0.64
-0.38
京津
2.46
3.35
2.49
2.93
3.18
3.44
3.71
4.08
4.51
4.68
4.49
4.40
4.22
3.74
比上年变动
0.89
-0.86
0.44
0.25
0.25
0.28
0.37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0.42
0.17
-0.19
-0.09
-0.18
-0.48
津冀
5.79
8.01
6.34
7.32
7.81
8.97
9.75
10.45
11.46
11.97
12.03
12.15
11.66
10.00
比上年变动
2.23
-1.67
0.98
0.49
1.15
0.78
0.71
1.01
0.51
0.06
0.12
-0.49
-1.66表22005—2017年京津冀农业经济联系强度
经济论坛2020·12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及联系方向决定着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联系强度是反映区域城市间经济联
系密切程度的常用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 ij表示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 i、P j分别表示i、j城市的总人口数量,单位为万人;G i、G j分别表示i、j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为亿元;D ij为i城市与j城市间的最短交通距离,单位为km。2005—2018年京津冀农业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如表2所示。
京津冀地区经济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2004年,三地就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达成了“廊坊共识”。2006年4月,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与河北、北京的联系与合作急速增加,农业经济联系强度快速提升,2007年又迅速回落。2009年及以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京津冀三地要素争夺较为激烈,京津因为要素回报率较高,对河北表现出强烈的“虹吸效应”,河北为京津提供市场份额占比较少的农产品,产业合作、要素合作极少,三地农业经济关系较为松散,经济联系强度增长平稳。2010—2013年前后,随着要素市场渐趋饱和,京津渐趋加快向区外疏解低端过剩要素和产能,三地农业合作逐渐增多,农业经济联系强度快速增长。2014年前后,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响应中央号召,农业合作的广度、强度和力度空前高涨,农业联系强度也达到新高,此后,京冀、京津农业联系强度逐渐降低,津冀农业联系强度继续增强,2017年有所下滑,2018年下滑幅度有所增大。
总的来说,京津冀农业经济联系随着三地合作的增多而逐渐强化,但并没有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而持续加强,甚至出现局部和阶段性的不增反减。究其原因,一是京津因产业定位、环境承载能力等原因调整、转移或削减的农业产能,没有在河北实现等量复制、平移或
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一阶偏相关系数(控制全国农业生产的系统性影响)
京冀
0.923
0.933
0.943
0.94
0.947
0.946
0.935
0.894
京津
0.823
津冀
0.968
0.943
二阶偏相关系数(控制全国农业生产的系统性和另一变量影响)
京冀
0.932
0.938
0.958
0.965
0.967
0.974
奥古斯都0.976
0.925
京津
-0.681
-0.667
-0.799
津冀
0.645
0.689
0.725
0.849
0.924
表32005—2018年京津冀一阶、二阶偏相关系数
注:表中偏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α=0.1。“—”表示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二者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的假设。年份“2005”代表2005—2017年间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因为样本容量和自由度的原因,2015—2018年间偏相关系数无法计算,故表中只计算到2014—2018年间偏相关系数,而二阶偏相关系数只能计算到2013—2018年期间。
◆智库观点◆
补充。二是京津向河北转移的大多是低效农业,以简单平移为主,对地方农业引领带动作用不强。三是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既没有考虑自身发展规划,又缺乏与既有产业的互动共促,不能藉此实现既有产业的快速提升。四是三地对区域农业空间布局缺乏统筹考虑,产业的转移与接收对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效果式微。
(二)京津冀三地农业相互作用效应分析
数理统计中常用相关系数来刻画两个变量间的共变联系。但在实际经济分析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共变联系经常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二者之间的共变联系事实上是多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偏相关关系反映的是扣除或固定其他变量影响后两个变量之间的净相关关系,度量两个变量净相关关系
密切程度的数值称为偏相关系数。根据控制变量个数的多少,偏相关系数分为一阶偏相关系数、二阶偏相关系数等。
根据偏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2005—2018年京津冀三省市的一、二阶偏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对表3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扣除全国农业发展的系统性影响后,京冀农业相关性较强,京津冀三地农业间更多地表现为北京和河北之间稳定的正向强相互作用,河北优质农产品供给北京消费市场,两地在部分农产品生产消费上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二,随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战略定位的明确与固化,天津作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其对河北农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加强,要素投入对河北农业的促进作用逐步取代市场拉动效应成为河北农业增长的新动能。第三,京津由于要素资源禀赋相近,产业定位、形态和结构具有高度重合性,扣除全国及河北影响后,二者竞争多于合作,表现为逆向相关关系或无相关关系。而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并没有带来二者农业相关关系的显著增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与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的天津之间尚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合作机制。
(三)结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在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三地农产品产销对接、开
展产学研合作、发展都市农业、统防统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京津冀都市圈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的空间、设施等的对接,三地农业间的经济联系、交通联系、产业合作、环境保护等合作需求渐趋强烈。但三地农业合作多流于表面,协同发展水平和层次都较低,尚未形成分工布局合理、产业环节衔接紧密、要素配置高效、利益均衡统一的协同发展格局。结合京津冀三地经济联系度和相互作用关系测度结果,按照戈特曼对城市发展阶段的内涵阐释,认定当前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处于城市圈发展四阶段理论中的由第二阶段“对接阶段”向第三阶段“协调阶段”进阶的过渡时期。
三、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缓慢的根本缘由
无论是比较优势发展理论还是规模经济发展理论都认为,分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合理的区域分工可提高人力、资本产出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地域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京津冀农业,不论是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发展阶段还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都具有产业合作、整合和提升的良好现实基础[3]。三地农业协同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行政边界分割下狭隘地方保护主义、GDP导向的地方政绩评价标准,及由此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导致三省市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增长模式等落差过大。
(一)经济利益诉求不同导致三地合作意识不强、机制松散、力度薄弱
在政府主导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
经济论坛2020·12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6:56: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发展   京津冀   协同   经济   联系   产业   合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