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那么,现代农业的特点是什么?它和传统农业有什么区别呢?
传统农业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循环,我们把它叫做自然经济。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很多东西来自于农业外部,农业机械、化肥、原料都是从农业外部来,农产品又都进了城市,这就是一种外部循环。所以,从农业以外投入大量能源和物资,这样我们的农业生产就有了很快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肯定是跟商品化统一起来的,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是农业的商品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说,生产的东西是为了把它卖掉。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大唐营养师 一是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我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基本就是说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等,现在我们再提到农业现代化,除了上述几化以外,又有一些新的内涵,比如农业标准化、信息化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肯定是不同的,这是它的动态性。
二是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它不仅仅是生产技术方面的东西,还涉及到政策、经济关系、生态环境等。
三是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方,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东西可能是不一样的。美国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农业机械的运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农民收入得到了增加。而日本因为人多地少,农业现代化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很多农业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通过土地生产率的提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大部分地方人多地少,所以我国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推进的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其次才是农业机械化。 清华同方中国知网
四是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不是要把过去老祖宗的那些东西全都丢掉,农业的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过去农业没有化肥,也没有杂交,依然能够生存,这就说明它有它合理的东西,应该把合理的东西继承下来,再运用现代技术加以改进,要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251 更新时间:2007-6-8 9:30:37
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其他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m110 sass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与
江西省测绘局其他生产资料不一样,自然界中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围海、围湖等工程增加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但是,相对于陆地总面积而言,这种增加是极其有限的。同时,这些工程不仅造价巨大,而且难以预测其生态环境方面的副作用。土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决定了当地的温、光、水、热、气等动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类型、方式和技术。土地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其所在位置,另一方面取决于土壤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理化性状以及人类劳动形成的人工肥力。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水利工程、农业设施和耕作、栽培、施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地的质量,并进而在土地位置不变时局部改变其温、光、水、热、气等条件,但是,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改变这一切,而且我们所能采取的所有措施都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正因为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重要性,中国将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要求全国各地、各部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切实保证不减少基本农田,同时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率。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现有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主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生命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功的人工选择和其他合理的人为措施首先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其次才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局部小环境。
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从而形成各地独特的农业生产类型、品种、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因此,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不仅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分工,更表现为生产地域的分工,即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区域化趋势。如果我们正视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布局,建立合理的农业区域生产结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各地区间交换农产品,就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反之,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地划地为牢,片面追求各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自给自足,就不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就会降低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减少农产品的供应。
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表现为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期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从农业生产上反
东安黑豹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年度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减灾防灾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特殊意义。主要的减灾防灾措施包括建设水利工程、培育抗逆性强的动植物品种、生产类型多样化、综合防治病虫害、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储备体系等。
3.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同时具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农业生产周期取决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通常长达数月以至数年。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人类的劳动并不需要持续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大多数种类的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时间即人类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仅仅占动植物生长周期的一小部分。由于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周期受温、光、水、热、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各种农业生产的适宜时间通常固定在一定的月份,劳动时间也集中在这些月份中的某些日期。
上述情况决定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利用的季节性、资金支出的不均衡性和产品收获的间断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一方面表明根据农时安排生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农户多种经营和兼业经营的必要性。多种经营和兼业经营不仅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以增加生产,同时也可以用其经营的收入弥补资金支出不均衡和农产品收获间断所造成的收支缺口。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还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周期越长意味着决策时风险越大。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减少决策风险的各种制度和措施,例如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测、农业生产保险、农产品储备、保护价收购等。农产品大多数是鲜活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连续性存在明显的矛盾。因此,需要进行适当地保鲜贮藏和加工,以便保持其使用价值,使之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技术装备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这样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现代农业制度,就是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征:(1)农户实行专业化生产,是为“卖”而生产,商品率高。(2)农户接受广泛的社会化服务,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与市场建立稳定的有组织的联系。(3)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流通有机结合,广泛使用先进技术,形成社会化生产的体性规
模经济。(4)农户与某个市场主体形成双层经营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5)国家对农业采取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对农民多予少取,甚至予而不取。把以上特征综合起来,可以作如下定义:现代农业制度,就是以专业户农户为基础,以双层经营体制为主要特征,在国家支持保护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农业制度,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并使之完善。当前,一要逐步增加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土地承包权成为真正的物权。二要下功夫增强农户的
积累能力。逐步把打工农民变为完全的市民,并切实保障他们既有的土地权益。同时,努力提高合作农民的比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其次,要坚持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对双层经营体制,要从三个方面加深理解。一是双层经营中的两个经营层次,都是具有经营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两个经营层次必须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专业农户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第三,要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倡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或起着带动作用,或发挥支持作用。这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事,还涉及其他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也必然会形成组织体系。当前,构建这个组织体系,一要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二要构建农村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三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四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需要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农村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形成复杂联动的组织体系。有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是建立了现代农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