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机理、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阅读: 评论: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
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
略。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
基本路径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简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探物价法
索中国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高度,对农
村产业融合的意义、方式以及主体等进行了充
分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的相关论述中,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同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再次明确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上述战略的实施与政策的出台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基于此,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资本积累、技术渗透、素质培育以及组织创新四个维度系统阐述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最后依据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制约,提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微观经营主体、发挥产业协同乘数效应以及强化
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
机理、困境及其路径优化
◎李璇
〔内容提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是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通过
资本积累、技术渗透、素质培育以及组织创新效应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中存在利益联结松散、组织支撑不强、产业协同不足以及服务体系滞后等困境,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多重效应的发挥,需要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微观经营主体、发挥产业协同乘数效应以及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路径优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
罗先特区〔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农业劳动生产率;利益分配
服务体系建设等路径优化,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农村产业融合的多重效应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不断显现。此部分将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资本积累效应、技术渗透效应、素质培育效应以及组织创新效应四个维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实践,系统阐述农村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律。
1.资本积累效应:重构乡村要素格局
资本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对价值增殖的无限追求促使资本总
是趋于流入高回报率的行业与领域,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入中期的现阶段,以城市为发展空间的诸多行业和领域格局开始僵化、获利逐步减少,资本闲置以及产能过剩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资本的逐利性迫使其部分退出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寻新的利益增长点。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使得农业的开放程度和综合利润大幅提升,农业和乡村成为吸引资本进入的重要领域,资本的进入与积累重构了乡村要素格局,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本积累能够提升土地价值。自然状态下的土地并非劳动产品,没有价值可言,然而,土地一经使用,劳动就以不同的形式物化在土地之上,形成土地价值。资本积累的内在趋势(扩大规模进行再生产)促使其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在土地上进行要素的组合升级,其中有的是比较短期的,如化学性质的改良、施肥等,有的是比较长期的,如修排水渠、建设灌溉工程、平整土地、建造经营建筑物等,最终提升土地价值。第二,资本积累能够回流人力要素。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和非农就业部门,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村庄空心化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上述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通过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加速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在乡村创造出更多高收益的劳动环节和就业岗位,吸引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回到乡村、建设乡村。第三,资本积累能够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是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一方面,资本的积累是以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这些生产力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并且在正常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
新发现的手段。技术通过自身具备的溢出效应、扩散效应以及普惠效应,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性的核心动力。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伴随着资本的积累,这种积累通过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两种途径实现,主要带来三方面的积极影响,即提升土地价值、回流人力要素以及推动技术进步。首先是提升土地价值。在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代表大中型资本的公司通过集聚各类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土地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农村闲置、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集聚的资本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社会化服务,增加了农业产出,提升了
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从根本上提升了农村土地价值。其次是回流人力要素。与经营传统农业相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形态以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等,融合了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能够提供大量高收益、多层次的农村非农就业岗位,加大了对城市中各类优质人才的吸引力度,农民工的回乡意愿也更加强烈,为乡村振兴补充了中坚力量。最后是推动技术进步。农村产业融合是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导入农村的重要路径,当附着先进知识和专业人才的各类工业和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后,带来直接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而推动农业各领域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融合后的产业呈现出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特征,产业融合主体需要不断学习并熟练掌握专业化技术,这一过程又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技术进步。
2.技术渗透效应: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技术是提高农业收益的重要力量,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的经济活动较为单一,基本是以发展粮食等农作物种植的生存性农业为主,且生产技术条件落后,导致农业弱质低效,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乡村只发展传统农业、农业局限于粮食种植的局面,进而激活乡村百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述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劳动生产率、拓宽农业功能以及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转型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高效化。从我国小农经济的演进过程来看,农业弱质低效的首要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低下。根据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即“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样,技术运用通过改变劳动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二是商品多样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进步推动了机器的改良和大规模的使用,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得人类可以进一步探索自然,发现物的新的有用的属性,同时可以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赋予其新的使用价值,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最高点。同样,乡村振兴需要借助技术进步产生的新机器和新生产形式创造出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充分挖掘农业功能,激活乡村的沉睡价值。三是产业生态化。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乡村的农业生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的,农药
化肥的大量使用和工业“三废”的排放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可见,运用先进的技术能将废料“变废为宝”,从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产业生态化转型。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速了技术下乡的进程,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直接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构成,各类资本与人才的进入推动了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与应用,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首先是生产高效化。农业与机械装备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以机械化、外包式的作业形式改变了传统农业肩挑背扛、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良种选育、土壤修复以及生物防
治等技术的应用直接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质量和经济利用价值,同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对作物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收集大量作物种植与生长信息,为农户田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商品多样化。农产品产销方面,先进设备的运用增加了精深加工农产品种类,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便携度。产地仓储、冷链保鲜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的运用则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升了产业运行效率,增加了农业收益。农业的多功能实现方面,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适配的商业模式以及新兴的科学技术,对乡村资源和乡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实现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的有
机融合,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后是产业生态化。智能设备、精密仪器以及先进化学技术的运用能够改进农药化肥成分、实现畜禽粪便再利用和定期污染监测,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有机肥料、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材料等产业在乡村就地转化发展。此外,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其生态功能得以发挥,建立在乡村生态属性之上的各类文旅康养服务业获得发展空间。
3.素质培育效应:重塑农民主体地位
洪江市实验中学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乡村振兴的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引致政府、资本、社会组织以及农民等多元主体进入乡村各自逐利,相较于其他主体,农民通常因处于弱势地位而成为“旁观者”。主体地位的缺失表面上看是因农民缺乏话语权导致权利被侵犯、利益被损害,深层原因则是由于生产条件落后和劳动力素质弱化,使得分散的小农户难以融入大市场,从而主体地位被替代。因此,重塑农民主体地位的重点在于整合分散的小农户、改善生产条件以及培育和强化农民素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社会化。分散的小农户无法适应高度分工的社会化大生产。相较于城市劳动者,农村劳动者往往文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其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高出部分的私人劳动不被社会承认,即所进行的劳动无法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难以实现应有的价值,从而作为商品占有者的农村劳动者便被排挤在市场之外,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劳动社会化。
二是农民组织化。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化客观上要求农民的组织化。马克思曾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小农比喻为一袋“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而形成的”马铃薯,并指出这些小农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其相互隔离,无法形成政治组织,“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同样,与工商资本相比,原子式分散的小农户是缺乏话语权的,难以维护自身利益,需要将其以共同的利益组织起来,有机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三是农民职业化。组织起来的农民为知识所指导时才能起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并且这种教育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各不相同。现代农业发展涉及领域广、技术要求高,普通农民农业理念传统且缺乏现代经营意识,难以成为发展的主体,需要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和培训。
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更高形态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引入先进生产
方式、对农民进行素质培育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首先是劳动社会化。相较于传统的家庭经营,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劳动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农民逐步适应日益科技化和复杂化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私人劳动实现为社会劳动的程度提升,商品价值得以实现,市场竞争力增强。其次是农民组织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乡村价值,使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空间,具有了共同利益的农民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同时,考虑到与小农户进行“一对一”协商的交易成本较高,工商资本会通过村级能人或村社组织将众多分散的小农户集
中起来进行谈判并签订协议,这一过程有效提升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了农户的市场地位。最后是农民职业化。农村产业融合催生出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企业通过教育培训,培育一批具备一定的综合文化素质、现代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适应乡村信息科技、营销管理、文旅康养等领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4.组织创新效应:增强乡村发展动力
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实现和生产风险的化解,导致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性较差,削弱了乡村发展动力,如何组织农民进行高效生产成了厦门px
仪礼注疏一个问题。因此,增强乡村发展动力的有效路径之一,是通过组织形式创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从而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营规模化。马克思指出,股份公司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最新形式之一,通过一种“比较平滑的办法”将资本融合起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生产规模,转瞬之间就能够完成修建铁路这种单个资本难以企及的事情。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样需要通过组织形式创新,将农村土地、劳动力以及资金等
要素聚集起来,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二是风险弱质化。相较于资本主义私人企业,股份公司借助汇票、股票等信用工具,以契约形式将出资人联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加速资本集聚和商品流通的同时,削弱了生产风险,优化了利益分配。农业生产天然具有弱质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借助信用制度,通过发展多元化、合理化的契约关系,规避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利益。三是发展持续化。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股份公司则通过市场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性的重点在于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生产适销对路商品的关键则是通过各类经济组织充分获取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并拓宽销售渠道。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等方式,为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提供了可靠保障。首先是经营规模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一方面依赖于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则需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6:4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产业   乡村   农业   发展   农村   融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