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以来农户的兼业化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阅读: 评论:0

改革以来农户兼业化发展及其原因分析
李㊀文∗
摘要:农户兼业化是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㊁机会成本高的条件下农户的自主选择,前提是农户拥有择业的自由㊁非农业同样有劳动力需求㊂在我国,由于人地关系比较紧张,在农户是否放弃承包土地受家庭决策支配㊁农民外出就业不稳定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打破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农户兼业化会愈演愈烈,并伴随城市化的始终㊂总体上看,农户兼业化经营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但其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值得深思的㊂关键词:农户㊀就业结构㊀兼业化㊀农民工㊀城镇化
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农户①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㊂改革伊始,政府就鼓励农民多种经营,恢复了农村集市贸易,随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迅速转变㊂伴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农户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后,劳动力逐步向收入更高的就业领域转移,先是在农业多种经营领域㊁在家庭工副业生产,接着是在乡镇企业,然后是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部分农民举家迁往城镇,部分农民身份转换成为产业工人或市民,但是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并未完全脱离土地和农业生产,而是亦农亦工亦商,很多人在非正规领域灵活就业㊂在这部分亦农亦工亦商的农户中,以
中国眼镜杂志
①①李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㊁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史㊁社会史㊂
在我国,在现行户籍制度安排下,农户与非农户不以其职业来判定,而是以其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户口类型来区分㊂本文使用的农户概念是指登记为农业户口的居民㊂近年来,有些省份出台了以取消 农业户口 和 非农业户口 性质划分㊁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本文从其旧㊂
系统部署方案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被称为农业兼业户(或一兼户㊁Ⅰ兼户),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被称为非农业兼业户(或二兼户㊁Ⅱ兼户)㊂其他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被称为纯农户,完全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被称为非农业生产经营户(尽管这部分农户的名下也可能拥有承包地),完全脱离生产经营领域的农户被称为非经营户㊂本文拟对新时期农户的兼业化发展趋势做一梳理,并对农户选择兼业的原因展开分析㊂
一 新时期农户兼业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
我国自古就有牛郎织女发展小农经济的传统,牛郎们耕作间隙兼从他业弥补家用也由来已久㊂①改革开放初期,这一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㊂从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㊁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显性化,②受人均占有可耕地数量的限制,男耕女织的传统逐步被
马基雅维利主义
农户兼业经营所取代㊂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粮食大丰收以后,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㊁当小商小贩㊁外出打工㊂在人多地少㊁地块细碎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兼业户来说,粮食生产逐步沦为 口粮农业 ,投入减少,收获的粮食够一家人吃就行㊂农民手里的钱多了,对自家承包地的粮食生产也可能会选择资本替代方式(或者购置机械㊁施用更多的化肥和农药,或者雇工经营,或者将承包地转给他人自己从市场购买粮食),但更多的人不会放弃承包地(除非 增人不增地 ③或者耕地被占用以后
①②
③民国‘闻喜县志“载: 业农者十之九,为佃户佃工者有焉,有兼营工商业者,有于农隙熬土碱㊁制柿酒者,有驱骡马服盐者,而皆以农耕为本业㊂ (余宝滋修㊁杨韨田等纂,民国八年石印本,第6卷, 生业 )
新密市人事劳动局
判定劳动力剩余程度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公开失业率,一个是隐性失业率㊂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外还有大量的失业人口未能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农村的隐性失业状况尤为严重(即赵冈㊁黄宗智等人所谓 过密化 ),其比率1995年估计高达35%㊂随着体制的变革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隐性的失业会逐步演变为公开的失业(不管其是否被列入政府统计范围)㊂详情可参见李文‘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6月23日㊂
古诗文阅读大赛贵州省湄潭县1987年被确定为 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区 ,并以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的土地制度创新的 湄潭模式 闻名全国㊂1993年11月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肯定了这一经验,(转下页注)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6:4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户   农业   生产   农民   兼业   经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