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护政策

阅读: 评论:0

专题之五  咨询业农业保护政策
第一节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理论依据与判别标准
一、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二是为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二、 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1. 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1)农业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在没有特定政策干
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市场及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只具备其中一个特性的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农业多功能性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这部分非商品产出很难对其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他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提出了政府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3)农业的弱质性。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农业科研周期长、技术进步缓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金、劳动力都大量的流向农业以外的产业。
  4)农业的不稳定性。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产物,而且农业生
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严重。其次,宏观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也对农业造成某种冲击。再次,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同时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均衡。最后,农产品大多易腐烂,不耐储藏,且储藏费用高,所以收获后应立即出售,即使价格低廉也要出清;反之,产品稀少时,虽然市价高,但在本期内无多余库存供应市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农产品一经产出其供给即已确定。农业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要建立农业保护政策。
2. 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来论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政府对农业实行保护的经济依据。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其他部门的发展程度要受到农业发展程度的制约。因此,农业无论是作为社会之源、生存之本的基础作用,还是给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做的劳动力、资本积累等贡献,都不可能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而改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
如果我国的农产品不能保持较高的自给率,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的波动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等都会带来影响。因此,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也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稳定,也就没有农村的稳定,国家的稳定。这就要求在挖掘农业自身潜力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
3. 围绕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
从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国外育儿经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由于农产品“买方市场”形成,从而出现了卖粮难,导致农民收入增幅也连续下降水头损失,农业保护势在必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双增”任务,体现了中央对农业的重视,也定下我国对农业进行适度支持和保护的主旋律。
2)农业在国民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标志着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历史命已经结束。
农业已经由封闭半封闭的自我循环系统转变为放的、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日益紧密的系统。但如果在这新阶段放松了对农业的支持,农业的萎缩和发展滞后将不可免,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最终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我国农业基础和自身积能力非常薄弱。表现在: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多数地仍停留在手工劳动阶段;农业人均资源非常贫乏,耕地面积持减少且破坏严重;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弱;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业投入、农业资都十分匮乏;农村生态和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农业剩余劳动滞留农村,土地要素几乎无法流动,不能形成有效的规模经营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80年代,我从农业部门发生的净资源转移为年均1400亿元,是该时期政对农业部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的10多倍。
4)在国际市场上,我农业的比较优势格局堪忧。近年来国内粮食成本上升很快,国粮食生产的国际竞争优势荡然无存。其他粮食的价格水平大豆、高粱、大麦等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羊毛、棉花、油料生也不具有或即将丧失竞争力。我国农产品中具备竞争优势的有少数几个类别,如水果、水产品、肉类、蔬菜类。
4.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1)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保护政策的需求也不断的提高。因为如果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收入状况恶化,农民就会组织起来采取政治行动以促进城乡公平关系的建立。而且,城乡差异太大也会引致许多社会问题。
小额信贷保险
2)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受食品价格的影响大大减少。随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加剧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其对农业保护的高成本没有太大的反对,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利益备受侵害的农民也越来越同情。
3)非农利益集团的规模和数量大大增加了,因而反对农业保护的集体行动的免费搭车者也增多了。不会有某个集团主动带头阻止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
三、 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
1. 经济结构主义观点
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等的研究表明,到20世纪30年代前期,美国政府采取现代的农业保护政策时,美国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已经到1
2%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降至25%以下,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升至80%20%左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人均GDP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超过1800美元。
  日本从20radeon 920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开始加大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降至13%左右。农业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已降至30%左右。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已升至76%24%左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份额已经达到63%,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1986年的美元价格计算已达到2600美元。
按着这种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国内学者通过对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等地的研究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2. 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
澳大利亚学者基姆.安德森等人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所做的定量分析表明判别农业政策转向的最根本标准是农业比较优势的大小,即一个国家的农业保护水平的高低决定于该国的农
业比较优势的大小:农业比较优势越大,其农业保护水平就越低;反之,农业比较优势越小,其农业保护水平就越高。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化与农户的经营规模成正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比较利益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为各种价格信号,由此引起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和组合,导致农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就业份额相对或绝对的下降。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导致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提高了对商品农产品的需求,还大大增加了对农业的非商品农产品的需求,因此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的解决农业的多功能性问题。因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业政策出现转向就成为一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即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实施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就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一、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与所造成的问题
1.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
1)第一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德、美等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立法设定较高的农产品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2)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为适应新的外部竞争环境,纷纷调整内外贸政策,在维持对农产品高关税政策的基础上,有些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
3)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二战后,各国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部门很快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而农业和农村发展滞缓。为扭转之一局面,各国先后制定了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法律,并根据这些法律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
2. 巴塞杜氏病传统农业保护政策所造成的问题
1)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摩擦加剧。虽然农业保护政策是一国范围内的事,但贸易的依存使不同国家的政策相互关联,因而造成了政策上的相互依赖性。这种相互依赖的政策涉及到对农业保护作用的相互抵消,即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降低了农产
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某一个国家所实施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可能被用于抵消其他国家进行支持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农业保护政策费用的变化都受到其他国家所采取的隔离措施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2)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追求公平,就必然会带来损失。对农民的支持是以牺牲本国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不仅给农产品的消费者和纳税人造成重大损失。而且由于资源的错误配置,还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局部损失。由于农民的收入是与生产数量相联系,农场规模越大,农场主从农业保护政策所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所以人们经常指责农业保护政策是将经济利益由最贫穷的社会体向那些稍微富裕的社会体转移,因为所有的人都要以食物为主。
3)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国际市场价格的疲软与波动。农业保护政策鼓励国内生产,而且一般都抑制国内对农产品的消费,以减少进口、促进出口,致使农产品贸易流向被扭曲或逆转。有补贴的出口压低了世界市场价格,鼓励国内自给自足的农业保护政策使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进一步下降,使未受保护的生产者受损。一个和多个国家国内市场的隔离增加了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也给这些国家本身的发展带来了风险和压力,而这些国家
并不能真正摆脱世界市场的动荡和影响。隔离的结果使世界市场变得越来越小和更加残缺。对于市场的动荡不得不进行更大幅度的调整,由此又使价格波动的幅度扩大。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16:34: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92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保护   政策   发展   农产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