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1,哈罗德多马模型
意义:发展凯恩斯理论,将其动态化,长期化;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决定作用;强调经济不稳定的内生性,说明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标志当代发展理论的产生。 不足: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不合理;唯资本论忽略了技术进步作用;忽略市场机制的作用;长期均衡增长有锋刃性质;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应用。
结论:不断地投资和资本形成增加,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唯一源泉。
P47,新增长理论
基本思想:把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变量,是公共与私人在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的内生记过;公共与私人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产业外部性,并提高生产率;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互补性;政府应增加R&D投入,鼓励私人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P107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赣榆县实验中学
“劳动力迁徙过程主要是对预期的城市和农村实际收入差距的反映” 假说: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素;
东海县海陵路小学
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基本假设:经济分为乡村和城市两部门,前者生产农产品,后者生产制成品;
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农产品的价格简单的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 政策意义: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通过创造城市就业机会难以解决城市事业问题;不加区别的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动和失业;在城市部门中,通过工资补贴和对稀缺要素传统定价,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试述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内容及其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上的政策含义。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基本思想:第一,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第二,使人们作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第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呈反比。第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该模型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含义在于:1、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2、发展中国家应当重视对农业的开发和农村的综合建设问题;3、消除由工资补贴等引起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在工资上的要素价格扭曲,理顺价格,使发展中中家的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P117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经济原因:市场失灵(产权难以界定,无市场和竞争不足,外部性,环境信息的稀缺,不对称);政府失灵(扭曲正常工作的市场机制,针对特定目标的政府干预成功的,但对其他目标产生外部性,政府干预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
P151刘易斯模型
意义: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一个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结构差
异;将经济增长过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结合;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化与资本积累有机结合在一起。
缺陷:模型假定存在的问题P153
不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方面的重要性,会导致农业的停滞;忽视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的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
P173绿革命
积极影响:缓和了农村隐蔽失业问题;缓和了发生地区的饥荒程度;缓和了物价上升的梯度
消极:收入分配的两极化问题严重;造成土地肥力的下降,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
1农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林、牧、渔在农业比重上升,种植业下降;经济作物上升,粮食作物下降;间接服务部门上升,直接服务部门下降。
2决定每个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的最终特的关键因素是市场竞争
3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农业逐步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
P183工业化
工业化含义:
流行: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
撒克: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下降,制造业的份额上升。
钱纳里: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类型:
1.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
1.1特点:a、社会经济和私人资本化;b、表现为一种演进的和比较的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c、原始积累主要借助于奴隶贸易形式;d、投资方向和规模受利润的引导和制约
1.2民间工业化的必要前提:a、市场经济的建立;b、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才能;c、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市场的开拓
2.政府发动的工业化:由征服制定规划,运用行政力量等措施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
2.1特点:a、采取国有化;b、表现为一种突变性或革命性;c、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d、存在大量潜在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和经济。
2.2产生的历史背景:a、工业化国家的存在,使后起国形成赶超战略;b、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政府推动工业化成为可能;c、在国贸中处被动地位,国内基础薄弱,需要依靠政府力量和一定的经济计划来发起和推动工业化
3.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展的工业化
3.1产生原因:历史条件决定
3.2特点:a、政府直接行政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大加强;b、打破了市场机制对投资规模、方向、速度的制约;c、资本形成主要采取由政府无偿征收赋税(尤其农业税)的形式直
接转化为资本;d、政府的直接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而私营企业仍遵循着由轻到重的古典顺序。路桥农村合作银行
4.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与投资的工业化
P19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有力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部门是城市化内在动力,农业部门的发展是城市化外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moto q11
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传统农业的技术非常落后。⑵.“贫穷但很有效率”,只是舒尔茨针对传统农业所做的著名论断。⑶.传统农民对市场及价格变化的反应是灵敏的。⑷.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在一些人口稠密的亚洲国家更加如此。5.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落后和停滞是因为它陷入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
改造农业的主要方法。
(1)生产要素技术化。技术要素存在于具体的生产要素之中,不能脱离其他生产要素而独立存在。只有这种全面的技术进步才能打破传统因素的束缚,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变。
(2)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技术化,为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创造了条件。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和投入量的增加,可以发挥要素技术化的外部效益。这样传统农业就无法摆脱外来因素的刺激,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变。
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需要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1、制度建设,包括建立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土地占有制度、生产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
2天黑请闭眼 电影、扩大对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3、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绿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矮杆、高产、耐肥的小麦、玉米、水稻新品种打开发和推广为特征的“绿革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划时代的大事,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及诱致技术变革模式的适用性。 “绿革命”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⑴. 新品种需要有良好的灌溉设施和管理,否则新品种的潜在增产能力就不能得到发挥
⑵. 新品种需要大量施用肥料,否则也发挥不了增产潜力
⑶. “绿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比较平衡增长战略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的异同,并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
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同时、全面地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平衡增长理论依据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和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如何全面投资,而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用
于最佳用途上。主要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他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拉姆齐定价 局限性:这种理论过于看重产业之间的联系效应,忽视了各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低估了产业或部门间的不平衡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关系:两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来考虑增长问题,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宜于采取不平衡增长战略;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平衡增长战略又势在必行。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
阐述平衡增长战略和不平衡增长战略及其相互关系。
平衡增长战略
⏹平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的重新解释:生产的每次增加都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
⏹为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需求的结构,首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
不平衡
⏹第一,平衡增长战略实际上是针对发达国家不充分就业情况开出的药方,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平衡增长理论所依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学说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联系
⏹平衡增长理论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继续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
⏹但是在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和实力。
⏹不平衡增长理论侧重于经济发展初期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资本严重短缺的情况。
⏹但从长期看,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不平衡发展,经济结构就会失衡,落后产业就会构成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两种战略在理论上各有优点。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 ;
不平衡增长强调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到有效的动力机制 。
联系中国实际,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突出表现在城市的贫困,失业,环境污染和其他各类社会问题上.
1.城市贫困化。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加之发展战略向城市倾斜,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棚户区和贫民窟的数目急剧增加。 2.城市失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劳动力的供给已远远超过需求,造成城市地区极高的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
3.城市环境污染。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发展,交通拥挤、车辆和工业的污染排放,极大地增加了城市拥挤的环境成本 4.城市的社会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分配不公,市民缺乏社会责任心,社会治安混乱,宗教、民族冲突的加剧和恐怖性犯罪率上升。
对策:1.降低人口出生率。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使妇女接触公众舆论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并加强对青少年晚婚、晚育、性道德和节育等的宣传教育。2.控制城市规模。发展中国家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规模,同时可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并积极发展小城镇。 3.实施城市分散化计划。努力使中小城市乃至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达到或优于大城市的水平,将人口从现有的大城市分散到中小城市。 4.改变偏重城市的倾向,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