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香兰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较好,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但也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农业发展基础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该文针对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
【年(卷),期】2019(039)007
【总页数】4页(P51-53,57)
才利民【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辽宁;政策建议
【作 者】高香兰
工程管理系统
【作者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2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强农、兴农、惠农的政策和措施,为辽宁省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最基本的内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向阳屯1 辽宁省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
1.1 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有1 117万t,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 2 136.
5万 t,比1978年增长91.3%,不仅跨入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行列,而且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也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渔业生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水产品产量从1978年的46.8万t发展到2017年的537.1万t,居全国第6位。2017年全省经济林面积达107万hm2,林下经济面积达40 万 hm2。
1.2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lw25-126从农业经济结构看,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1978年辽宁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为 79.1∶2.2∶14.4∶4.3,发展到 2016 年,该比重已经调整为 44.1∶3.4∶37.3∶15.2。
从农业生产结构看,在种植业方面,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增加,低效作物生产减少,2016—2017年2年累计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26.13万hm2,扶持发展设施农业、水果、特农产品,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节水灌溉。在畜牧业方面,稳定生猪和家禽生产,发展辽育白牛、绒山羊等优质特草食畜牧业和驴、貂、蜜蜂等特品种,提高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型养殖水平。在渔业方面,以海参、对虾等18个海淡水优势特种类为重点,加快发展养殖业,实施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健康养殖。在林业产业方面,调整优化林种、
树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强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2014—2015年共完成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建设面积25.5万hm2,建设重点示范基地面积3.66 万 hm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3 农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
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2017年达到13 747元,居全国第9位,是1978年的74.2倍,农民增收渠道在逐步拓宽。与此同时,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随着收入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159.1元增长到2016年的9 953.1元,人均消费基本与人均纯收入保持相同的增长水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8下降到2016年的20.8。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善,辽宁省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户均拥有住宅面积达到86 m2,自1978年以来全省农户盖新房的比例达82.8%,农村居民拥有住宅的比例达99%。
1.4 现代农业建设发生历史性变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53家,23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6亿元。农业组织化水平得到提高,截至2017年,全省农民专业
合作社达到6.3万个,参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领域,家庭农场达到7 000家。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201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224.5万kw,比1978年增长了12.5倍,机耕面积达到383.9万hm2,是1978年的1.9倍,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4%,比1978年末提高2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快速发展,杂交水稻和超级常规稻育种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3%。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9%,每年向省外提供种猪1万头以上。农业对外开放快速发展,2017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49亿美元,居全国第5位,产品覆盖15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结构正在发生逐步转变,终端产品不断增加,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1.5 农村社会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
解决了23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大力实施精准脱贫战略,落实“五个一批”工程,2017年末,全省农村仅剩余24万贫困人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加强,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得到落实,保障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全省农村低保人数达到77.9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普及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比全国提前1年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高中建设,教学与升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基本实现全覆盖。
1.6 农村体制机制发生历史性变化
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初步建立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全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覆盖率达99.6%,被征地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依法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框架,贯彻和落实了国家免除农业税和各种农业补贴政策。积极稳妥地实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能力得到增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民负担监管机制逐步加强。
2 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
印象派
2.1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不可低估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内倾化”态势明显,可能影响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国内金融压力与风险依然存在,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困难,对稳定农业投入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影响不可忽视。
2.2 从农业产业发展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依然不强,传统农业规模较大,抗灾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省灌溉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0.1%,低于全国25.8个百分点。全省共有拖拉机60.5万台,仅占全国拖拉机总量的2.2%,所以支持农业生产的硬件还相对落后。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已进入攻坚期,市场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些经营主体面对调什么、怎么调依然迷茫,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大,“主动调”的动力机制尚未建立。2016年和2017年,辽宁省连续2年调减了玉米的种植面积,但是去年玉米价格再次走高,农民种植玉米要比种植杂粮、大豆等大田作物的比较效益高,特别是现在务农的都是年龄大的农村留守人员,技术落后,劳动力不足,所以农民更愿意选择种植玉米。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仍然较高,生产资料等物质投入易涨难跌,特农产品仍存在“特而不优、特而不强”的问题,中高端、名牌农产品不多,品牌培育不足。特别是一些品牌后期的经营、管理没能跟上,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影响力下降。四是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完善,农业资源优势不能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化为经济优势。辽宁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在20名,总额不到吉林省的一半,与山东、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卖的大多还是“原字号”、“初字号”农产品,存在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不够、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产业融合程度低
等问题。五是与二、三产业比,农业效益不高,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较低,农业劳动力比重却较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仍低于二、三产业。六是作为新产业、新业态的休闲农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