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以湖北省为例,估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产业异质性特征。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再配置效应近年来,对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文献,且大多数研究都证明了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从国家整体层面角度看,张保法(1997)认为中国TFP 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胡永泰(1998)采用C—D 生产函数,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效应解释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37%~54%;李勋来、李国平(2005)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再配置效应为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接近18%。从区域视角看,中国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要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张广婷等,2010)。可见现有研究基本都集中于对中国总体的宏观层面研究,涉及到区域省级层面的研究文献甚少。
湖北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省份之一,耕地资源稀缺,全省人均耕地不足1亩,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十分突出。鉴于此,本文着重对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进行探析考究,认识和把握当
语言清晰度前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剖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寻求科学的政策启示。(一)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估测
当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直接调研法、技术效率法、要素比例法、结构比较法。其中,王红玲(1998)的结构比较法结合了我国现实情况,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应用。所以本文借鉴王红玲所提出的优化模
型将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模型设定为:
(1)其中,L 表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L 1表示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L 2表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人数,I 1表示农业部门纯收入,I 2表示非农业部门纯收入,Y 1表示农业总产值,γ表示土地产出弹性。根据公式(1),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估算了2000~2012年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结果如图1所示。
图1揭示了湖北省2000~2012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生产率趋势。可以看出,2000~2012年间农业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总体趋势也是上升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上升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其上升速度也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快慢(赖明勇等,2011)。农村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缓解了城乡二元经济结
构的矛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劳动生产率
逐步提升,导致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总体上也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效应的测算模型
本文将国民经济中存在的部门划分为三大产业部门,一个国家的GDP 总量(Y )可以看作是3个部门的GDP 总量(Y i ,i =1,2,3)之和,社会总劳动力(L )可以看作是3个部门的劳动力(L i ,i =1,2,3)之和。即:
(2)
(3)我们将(2)式两边同时除以L ,并加以变换得到:
(4)(4)式的左边为产出除以劳动力总量,表示劳动力生产率(P ),那么P i 就表示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我们选用λi 表示各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基于此,式(4)通过
化简用如下公式表示:
(5)我们进一步将(5)式用增长率形式加以表示,由于总
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可以表示为P °
=(dp/dt )/P ,那么P °i 就为第i 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λ°i 就为i 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比重的增长率,则(5)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6)假定y i 表示第i 部门的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即y i =Y i /Y ),那么进一步得到:
(7)从(7)式可以看出,总量劳动生产率由两部分解释,一部分是由要素投入引起的,称为要素投入效应,另一部分是由劳动力转移引起的,称为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用E 表示)。最终我们得到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效应的测度模型为:
栓塞(8)从(8)式可以看出,只有当非农产业部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效应才会存在。(三)农业剩余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实证分析根据劳动资源再配置效应的测度模型,我们就可以估算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为了考察农村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的时间差异,并结合湖北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
徐宏伟
图1湖北省2000~2012年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
L =L 1-éëùû
()I 1L 2-γY 1L 2I 2Y =∑i =13
Y i L =∑i =13
L i Y /L =∑i =13
(Y i /L i )(L i /L )P =∑i =13
P i λi P °=∑i =13(P i λi /P )/P °
i +∑i =13(P i λi /P )/λ°i P °=∑i =13(y i /P °i )+∑i =13
(y i /λ°i )E =(1/P )∑i ≠13
精神病学
(P i -P )λi λ°i -
-178
《管理世界》(月刊)
2015年第12期
经济增长的波动情况,我们将1990~2012年进一步划分为3个时间段。表1和表2显示的是湖北省不同时段不同产业的劳动力生产率与劳动力比重情况。
结合表1和表2的相关数据,我们就可以测算出湖北省1990~201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测算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990~2012年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2.09%,对总量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19.7%,对GDP 增长率的贡献为12.81%。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有效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长期被扭曲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显著提高了各产业的劳动力生产率,促进了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在1990~1996年间,湖北省总量生产率增长率和GDP 增长率都处于较高水平,分别达到了10.65%和20.43%,这一阶段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可以归结于国家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是199
4年的分税体制改革举措。所以在这一阶段,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异常显著,在所有时间段内为最大值(4.08%),此时劳动力资源配置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以及对总产出的贡献也处于顶峰阶段,分别为38.31%和19.97%。
1997~2004年为经济调整阶段,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使得国民经济陷入了紧缩状态,同时农民工也出现了短期回流。劳动力再配置效应下降到了0.55%,总量生产率和GDP 增长率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份额分别降至6.43%和5.11%。农村分配的合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刺激了农民工的回流,随着农村劳动力边际产量的递减,农村生产率大幅下降(赖明勇,2011)。2005~2012年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针对“三农”问题所做出的改革和投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逐渐稳中有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0.61%)。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和GDP 增长率的贡献率也分别达到了4.83%和3.24%。
从产业维度来看,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效
应存在异质性特征。在整个样本期内,湖北省第三产业的
劳动力再配置效应要显著优于第二产业(差距为0.48%),具体细分到各个时间段亦是如此。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湖北省一直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自1990年以来,湖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则维持在40%左右。
牛奶到底是不是人喝的?相比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难度较大。1990~2012年间,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基本没有很大的变化,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则明显上升,从1994年起,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就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湖北省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总量生产函数,实证检验了1990~2012年间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1)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上升促进了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其上升速度也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快慢。农村一系列改革政策的有效实施,缓解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促进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1990~2012年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2.09%,对总量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19.7%,对GDP 增长率的贡献为12.81%。另外我们发现,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效应具有时间维度上的差异性和产业维度上的异质性特征。
(3)从时间维度上来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型,有效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长期被扭曲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显著推动了湖北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从产业维度
来看,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再配置效应总体上大于第二产业,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湖北省一直以来所形成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政府应制定相关举措鼓励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流动,建立保障保险体系解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根本上消除“二元用工制度”的存在。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加强对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的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赖特建筑(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永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农业部门劳动力再配置的首要作用》,《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2)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6期。
(3)赖明勇:《湖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再配置效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1期。
(4)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5)张保法:《经济增长中的结果效应》,《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
(6)张广婷、江静、陈勇:《中国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
表1湖北省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状况
表2湖北省不同产业劳动力就业状况
表3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的再配置效应(%)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时间段(年)1990~19961997~20042005~20121990~2012劳动生产率(元/人)
总量3697.757284.0716987.349567.63
第一产业1813.042669.953699.012767.08第二产业7213.4817143.5847993.9724851.95第三产业5055.527758.217222.6310227.62
非农产业
6120.8511524.5429105.715995.13
时间段(年)1990~19961997~20042005~20121990~2012
劳动力比重(%)
第一产业5748.2846.6950.38
第二产业21.6720.9520.6521.06第三产业21.3330.7732.6628.55非农产业42.9951.7253.3149.62
劳动力比重增长率(%)
第二产业5.04-1.270.41.23第三产业11.652.60.994.79非农产业8.140.880.763.04
时间段
(年)
1990~19961997~20042005~20121990~2012总量
生产率增长率10.658.5512.6310.61
GDP
增长率20.4310.7718.816.32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第二产业1.59-0.530.220.59第三产业2.18
0.560.261.07
非农
产业4.080.550.612.09
劳动力转移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38.316.434.8319.7
劳动力转移对GDP 增长
率的贡献
19.975.113.2412.81
-
-179